母亲做的棉鞋——爱故乡计划参赛文集
王盼盼
母亲,手巧。
她会做很多种的鞋子,尔后一双双地挂在墙上,可以有十几双。我们小时候穿的鞋,基本上都是她做的布鞋。再大些,我们就不肯穿了,觉得土气。我们穿坏的不肯穿的,她都拣出来她能穿的,说是上地干活的时候穿;她曾为三姨家的孙子做了几双虎头鞋,顺道为自己的孙辈做了两双,也挂在家里的墙上。母亲所有的姊妹都已经当了外婆或者祖母,只有她还没有;母亲还用心良苦地给弟弟妹妹做过两双“千层底”。鞋底真的是一层布加一层再加一层……足以一厘米那么厚啊!母亲一针一针纳地密密实实的,还在鞋底刷了一层漆,为了防水。可是怎奈弟弟妹妹他们两个长得如此之快,鞋还没穿脚都已经长的太大了。母亲又觉得送人太可惜。所以,这两双“千层底”依旧是被挂在墙上的命运。
这可能是母亲最后一次为我做鞋。
每年的冬天,我都是冻手冻脚。家里的老人常说“脚丫子暖和了,全身就都不冷了”。 再加上,姥姥身体不舒服,母亲又几年不曾好好陪陪和照顾她老人家,就借此没再出门打工。在农村,就家里和地里两样活。春上闲着无事,母亲就寻思着给我们做几双棉鞋。
就是这样的鞋。
这样的鞋,似乎只有我们那里才有。稍稍往外些,竟是不常见的稀罕物。有同学见到后称它为“木屐”,在我们那里,它就是冬天里的棉鞋。
上小学的时候,我有一双这样的棉鞋。比这个小巧的狠,穿着跳皮筋都可以,不用换成布鞋的。只是不带花样。慢慢地,大家为了更美观,开始加些花样在鞋上。说到花样,就得提提那些剪花人和她们的作品了。
母亲虽然手巧,也不是什么都会的,譬如说剪花。我们只得去集市上买来。剪花的人把卖“花子”当作一门副业,农闲的时候隔天去赶趟集。摊块布在地上,摆好自己剪好的或者是绣好的样品供那些前来要买的村人们选择。花样很多,凤凰、金鱼、蝴蝶、菊花、荷花、牡丹……不需多大会,这些花样都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她们的那把剪刀下。
有时,也会根据要求,按着挑好的花样重新剪个。工具只有一把剪刀、废弃的日历纸,有位剪花人不临摹、不描花样,拿起剪刀弯几下、拐几下,一对“花子”就剪好了,因此,她的生意是最好的。
在母亲同她讲话的间隙,我问她是跟谁学的这个,她哈哈一乐,说哪有人教啊,都是自己琢磨的,也是自己喜欢。我问她那有没有人要跟您学这个呢,她又笑了,说家里小孩都跑出打工了,没有人愿意学啊。兴许就像我不会跟着母亲学做鞋,这些剪花人的手艺也会因为无人传承而慢慢消逝。
在贴花、绣花之前要先把鞋帮做好。用备好的布剪出鞋帮样,每一侧的鞋帮都是要两块缝合的。记得缝合前要在里面填充棉花,保暖之用。棉花不可以填太多,那样太鼓,做好的棉鞋会夹脚;也不能填的太少,那它的保暖作用就大大减少了。接着就可以把花样贴在鞋帮上。如今贴花也不用面糊这个旧方法来粘了,而是用宽胶带直接贴过去,绣好之后把多余的胶带一揭即可。母亲在绣花这方面也是个高手。这点,我倒是继承了。为了把我和妹妹的棉鞋区分开来,母亲听了妹妹的意见。妹妹的牡丹花是红色的;我的是黄色的。母亲又别出心裁,在花的外围加了一圈白线,使得牡丹花显得更逼真,她还说因为没得那么多时间,不然整个花样外面都加上白线,会更好看。
棉鞋完工的最后一道工序要在鞋底跟它结合一起后才可以动工。鞋底是用木头做的。这鞋底也是有讲究的,并不是哪种木头都可以用来做底的。母亲说桐树是最好的,因为它轻。也是,即使是桐木,做好的鞋也有将近一斤重,倘若换做其他的木材,我想脚腕的力量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鞋底的脚跟和脚掌部位还会被钉上防滑的材质。您一定猜不到是什么?让我解密吧——这两个部位钉上的东西是废弃的自行车外圈的车带!先不要惊讶,高手自在民间。下面还有个地方,就是鞋帮跟鞋底衔接的地方也要钉在一块。这缝合处所用到的、如您在图中看到的那蓝色的一绺,是家里浇地用的水管。这下,您更觉得不可思议、更佩服了吧。
最后的一道工序,在所有的步骤里是最简单的。那就是给鞋帮刷一层明漆。既可以很好地保护花样的美观,又保证棉鞋可以不被雪水、雨水浸湿。另外,清洗起来也很方便。一举三得!
冬天里,无论冰天雪地还是暖日洋洋,我们都会穿着这样的棉鞋走亲访友,走街串巷。这样的棉鞋是我们那儿的冬日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母亲做了有十双这样的棉鞋。我跟妹妹,各两双;弟弟和父亲,各一双;还有表妹的,两双;母亲跟小姨,各一双;还有一双,她让我送给了我的同学,并且没有让妹妹知道。她总觉得待我有亏欠,给我做的东西有时是妹妹没有的,她想用一针一线把所有的亏欠都缝补起来。母亲密密缝的一针一线,包含着她一心一意。母亲的心,我岂能不懂、不知?她还说,这两双棉鞋要让我跟妹妹穿一辈子的。
作品名称:《母亲做的棉鞋》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