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乡村文明论坛随感之一

           吴念民

前几天,我因有事回了培田,正巧遇上这里在举办今年的“春耕节”,同时还有一个“首届海峡乡村文明发展论坛”。有来自北京、上海、福州、厦门和台湾等地的专家学者和传媒机构参加。加上旅游者,一时,培田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真有点“过节”的味道。

“春耕节”我以前没有听说过,我估计是配合“旅游”搞起来的,今年是第二届。有“游龙”、“花鼓”、民乐队,还有不知哪来的“媒婆”,有象征性的犁地和插秧。热闹是热闹,但和“河源十三坊”轮流举办的“迎公太”不一样,不是群众自发和“土生土长”的。培田人有点“被旅游”的感觉。

“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和市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协办”和“承办”单位很多,居然还有“保险公司”。

参加论坛的多为年轻人,也有一些年纪较大的教授和专家。从喧嚣的城市来到培田,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还算是“山清水秀”,所以,许多人似乎有进入“世外桃源”的感觉。看到了培田的“民间故宫”,尝到了“客家美食”,有些人似乎看到了中国乡村的理想“梦境”,也似乎找到了中国乡村发展的道路——“回归乡土”,村口有一条标语,叫做“生态文明,乡土文化复兴”。

有一个知名学者甚至说中国农民已经是“小资”(小资产阶级),现在和将来中国会有“逆城市化”潮,“非转农”会很时髦、很难。

作为一个老早就从“最美乡村”(培田曾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之一)逃离出来的“难民”,经历了从城市到乡村、又从乡村到城市的反复颠簸,看到了培田几十年来兴衰荣辱的巨大变迁,听了学者们的高谈阔论,实在是“五味杂陈”,不知从何说起。

我想说的是,对于整个中国农村,我也许没有发言权。但对于培田,我是了解的。培田,并非理想的“家园”。

培田是侥幸保留下来的一个比较完整的传统古村落。她之所以“珍贵”,是这样的乡村,在当下中国太少了;她之所以能得以幸存,是因为这里穷,这里交通闭塞,这里“地主富农”多,在讲究“阶级斗争”的年代,这里是政治“边缘地带”,最落后的地方。当年,这里约三分之一的家庭是“阶级敌人”,加上其他“问题”,近 一半的培田人是“靠不住”的,他们政治上是“专政对象”,经济上跌到了谷底,他们的后代不能参军、上学和招工招干。从1957年到1978年,二十多年间,整个培田村,只有一个人上了大学。培田的一幢幢大屋,成了“罪恶”的象征,精雕细刻和精美摆设都成了“破四旧”的对象。

……

现在,当听有些人在“介绍”这里是“民间故宫,精神家园”,宣扬这里“耕读传家”的“辉煌业绩”的时候,我的脑子一片空白。吊诡的是,吹嘘这些的并不是这些家族后代,当年辉煌者的子孙(真正的业主)面对这些吹嘘只有无奈和茫然,实际上,他们至今没有摆脱“被边缘”的状态。

当然,培田是有过辉煌的,这是在明、清两代和民国初年。当年,一代又一代的培田精英,在管理培田、建设培田,造就了培田的辉煌。他们有的经商致富,然后回家建设培田,不但建造自己的“大屋”,也“捐资办学”、“修桥造路”, 致力于公益事业;他们有的在外做官,回乡以后兴办教育,培田小学就是这样办起来的;他们有的本来就是乡土文人,为家乡规划、建设出谋策划和精心管理……

到了上世纪初,世界民主科学进步潮流开始涌入中国。培田人也是不落伍的,1906年,培田创办了闽西最早的现代小学,1916年到1922年有四个培田青年去日本和法国留学,这也是闽西最早的留学生中的几个。培田人意识到,世界潮流最终要走向现代化,走向民主科学,中国传统文化“耕读传家”要有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根基”:“宗族社会、儒家文化、小农经济”也必然会改变,培田要跟上发展潮流,必须改变自己。有学者称,中国农村如果当年由这些知识精英(其中一些是留学欧美和日本,学到现代科学的)一直主导下来,中国的农业是不会停留在“小农经济”时代的。

然而,这些都成了遥远和虚幻的回忆。

培田人记忆犹新的是“土改”、“阶级斗争”、“大跃进”、“公社化”、“办食堂”和“文化大革命”。忘不了的是“分田”以后没几年就“饿得惨”(拍有专门的记录片,采访土改积极分子、老贫农说的);周边的树都被砍光了,清澈的小河开始积满沉沙;“大屋”被用作“大食堂”,老百姓把锅都砸烂了去“炼钢铁”,不准各家自己做饭,一个姓曹的支部书记甚至派民兵站在山岗上看谁家的烟囱敢冒烟;那时候,荒草都长到路中间来了,当年“辉煌”的大屋,已是满目疮痍,令人却步;整个培田一片破败荒凉,很多培田人通过各种办法逃离自己的家园。我忘不了我们家的一个族亲,前几年回来扫墓,在务本堂大厅祖宗面前痛哭流涕的情景,他是在“困难时期”到新泉“上门”(北方叫做“倒插门“),改了姓“张”的。在农村,“改姓上门”和“卖儿卖女”一样,是最丢脸、最无奈的选择。

培田人感谢的是邓小平。幸好有了“改革开放”,土地“承包”了,出门打工可以自由了,种菜养猪不再是“资本主义尾巴”了,培田人终于解决了温饱。更主要的是,“地主富农”摘除了“帽子”,他们的后代可以参加高考、凭分数录取了……

十多年前,培田搞起了“旅游”,评上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投了不少钱,整修了道路,维修了破房,修建了公厕……我们才看到今天的培田。

但是,当年培田的“精英”已一去不复返了,培田的历史辉煌也已成了“过去”,难以再现了,“后起之秀”、新的“精英”,不愿意再回培田了。

他们都流向了异乡,流向了城市。

为什么会有大量的人才流向城市?为什么会有不可逆转的“城市化”?尽管大城市空气很糟糕,北京等地还有“雾霾”、有“沙尘暴”;大城市“人满为患”,很多人住的是“蜗居”,做的是“房奴”和“蚁族”;房价高企,大城市买一套小房子,在培田可以建几幢“别墅”;大城市交通拥堵,出门又要坐车;大城市食品绝对没有培田“绿色”,杭州买一斤肉,在培田可以买两斤……

 然而,大家为什么都要往大城市跑?难道只是城市有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和说不尽的诱惑?其实不!最主要的是,城市有“机会”,看得到“希望”;城市有“文化氛围”和“竞争环境”,不是什么都靠“关系”和“势力”,城市的“文化”和乡村的“文化”是不一样的;城市里即使自己这一代不行,还可寄希望于下一代,而乡村,尤其是现在的乡村,“下一代”实在是太辛苦、太渺茫,读一个小学都要去好几里地的外村……

对于曾经作为“另类”的培田人,他们的选择,当然还有抹不去的历史伤痛的原因,只有在远离家乡的城市,他们才能找到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能挺直腰杆的“人”, 城市人际关系简单,没有那么多恩恩怨怨、历史纠缠。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培田人在逃离“美丽家乡”,包括我们这些人,也包括现在的年轻一代。

培田,我多么希望你是真正的“中国最美的乡村”,而且是“理想的家园”。我们这些“游子”,其实是多么想回到你怀抱呀!

但是,现在的你,是“理想的家园”吗?……

作品名称:《培田并不是理想的“家园”——培田乡村文明论坛随感之一

作      者:福建培田退休建筑师  吴念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