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乡村文明发展论坛随感之二

                             吴念民

    在培田《乡村文明论坛》上,原安排我有一个临时加入的发言,是关于培田建筑方面的。后来,因为时间不够,主持人“临时”又取消了。现将我要讲的,整理充实后发在这里。

培田开发以来,关于培田传统建筑的宣传介绍很多,但大多不得要领。至于如何吸取传统民居的“精髓”,用在现代化乡村建设上,更是没有人重视,包括管理层,也包括我的同行。

其实,我在十年前就写过一篇文章《民居的建筑特色与时代局限——以福建培田为例》,发表在2003年建设部期刊《小城镇建设》杂志上,文中谈到了培田传统建筑的有关问题。但“墙内开花墙外香”,这篇文章在外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在培田却似乎无人知晓,关于培田传统建筑的错误介绍还是照样,让别人笑话。

关于这篇文章说到过的,我不想多重复,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我原来的那篇文章。

今天,我们坐在“民间故宫”里开会,看着那些雕梁画栋,体会这里的“庭院深深”,感受培田祖先留下的带有诗意的建筑艺术熏陶。很多人都会有为中国民间有如此了不起的传统建筑而自豪,为当下城乡建筑千篇一律、毫无特色而遗憾。因而,也就有了在建筑方面“回归传统”的呼声和议论。

但是,建筑大师林徽因说过:“建筑本身常常是时代环境的写照”。培田的传统建筑,折射出了当年培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培田传统建筑是当时土地资源和林木资源充沛,处在宗族社会形态下,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今天,土地和林木资源都已枯竭,培田当年“辉煌时代”早已过去,宗族社会形态也已基本解体。所以,培田传统建筑只有成为“过去式”,它只能进入历史,成为“文物”。培田传统建筑现在是不能参照的,更是不能复制的。    “难得的文化遗产”——这就是培田传统建筑的价值,别无其他

今天我们参观和研究培田传统建筑,可以从中了解到当年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耕读传家”的成败得失,大家族的荣辱兴衰,或许可以让我们领悟到一点什么。

建筑反映的首先是历史和文化。明清两代和民国初年,培田人通过经商积累了一定资金。由于当时中国传统社会的根基是宗族社会、小农经济和儒家文化,“耕读传家”才是“正统”,加上当时社会状况不稳定的因素,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培田人,没有把资金用于投资现代工商业和扩大再生产,而是投向了回家买地建房。所以,有了培田“好大一片屋”, 有了今日的培田。历史证明,他们当年的选择是错误的,随着社会变革的到来,培田滑向了谷底。后果是他们的后代承受了难以抚平的政治创伤和造成沉重挫折后的精神萎缩。

这其实是中国农村“耕读传家”文化造成的时代悲剧的缩影。

中国传统建筑,不可避免的会反映各时代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也必然反映当地资源条件、技能和各地方的地理气候、生态环境,培田也一样。

培田过去的生态环境很好,自然灾害很少(所传一百多年来遭受十七次地震是不可能的事),林木资源丰富。中国传统建筑特征是木结构,离培田不远的新泉是“建筑之乡”,有很多的手艺不错的木匠师傅,培田以至于整个连城大多传统木结构建筑,当年都是以新泉师傅为主建起来的,风格也基本一样。没有有些研究者们说的那么复杂。

培田传统建筑秉承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围合式平面布置,木结构建筑主体。“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最主要特征:“一所房屋是由若干座个别的厅堂廊庑和由它们围绕着而形成的庭院或若干庭院组合而成的”(《林徽因文集》建筑卷)。其实它也象征着我们民族特性和社会体制:封闭保守,家族体制。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皖南的“徽式建筑”以及福建的“土楼”,其实都是如此。培田的“九厅十八井”建筑体现“家族体制”这方面来讲,可以说到了极致。这恐怕是培田的特色之一。至于说木结构和维护墙,培田建筑大多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木构架为主体,坡顶小青瓦,木镶板内隔墙,砖砌围护外墙(很多是空斗墙),它和中国传统建筑的普遍形式没有太大的差别。特点是:地处闽西山区的培田,竟建有规模如此之大,工艺如此之精巧成片大屋!

中国传统木结构有抗震功能,因为传统的木结构采取榫卯连接,是可以允许少量位移的,因此中国传统建筑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但说“空斗墙”有抗震功能,就不对了,顶部没有约束的砖墙抗震性能差,空斗墙更差,因此,培田随处可见倾斜变形的砖墙。

木结构和空斗墙都不能成为培田传统建筑的特色。培田传统建筑的特色和价值在哪里?我认为,培田传统建筑还在于内在的文化。就是人们常说的,培田是一部读不完的书。在于它是难得的历史书,这些前面都有说到。

 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看,就知道客家人遵从祖训,走“耕读传家”的道路,是长期经济上处于落后的原因之一。广东的客家人和潮汕人和广佛人比,福建的客家人和闽南人、龙岩人比,以前一直是处于落后状态的。今天来讲,经济上不去的地方,想出很多人才,也是不实际的。在闽西,连城GDP最差,“当官”的也最少。对“耕读传家”,我们是要认真反思的。前面说过,培田的“辉煌”,并不是靠“耕读传家”起来的。今天,我们怎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实是可以从培田的荣辱兴衰找出一点教训来的。

这也许也是培田留个我们的一份“遗产”。或许,这也是它的价值所在。

作品名称:《培田传统建筑价值何在——培田乡村文明发展论坛随感之二

作      者:福建培田退休建筑师   吴念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