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培田小学兴衰录--爱故乡计划参赛文集
——培田乡村发展论坛随感之四
一次在龙岩的“同乡会”上,来自老家的乡“中小”校长介绍,培田小学只有24名学生,快要办不下去了。
培田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村”,已经引起多方面的重视。这里连一所小学都办不下去,似乎很叫人难以理解。教育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曾几次来到这里,研究教育的王丽老师也写过一篇报道培田教育兴衰的文章,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颇有影响。
农村小学由于“城市化”等种种原因,处在艰难而又尴尬的境地,这是全国性的问题。而培田小学的兴衰,我觉得又还有其历史原因,今天仍发人深思、令人感慨!
兹将培田小学百年兴衰史简列如下: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1906年,因母丧而回乡不久的原松溪县教谕吴震涛,将原南山书院改为现代小学,当时为长汀第一所,也是闽西第一所。比赫赫有名的“长汀中区小学”(创办于1907年)还早一年。
《培田族谱》(旧版)吴煐撰写的《韻松家老夫子六旬加六荣寿》一文介绍,吴震涛“将南山书院改作高等小学,增筑堂舍,购图书仪器,聘教员,遵章教授,自任校长不受薪修。”吴南邨家族一直为培田教育捐资出力。《族谱》介绍,五亭公婆(吴昌风夫人,震涛母亲)曾遗言愿捐腴田数十亩用于教育等公益事业,“诸子克受教,完其志”。
正是由于当时培田吴氏家族精英阶层的积极筹划、无私奉献和精心管理,使地处偏远山区培田小学,成为名振一方的小学校。一直到1950年代。
1946年,抗战胜利第二年,培田小学隆重纪念校庆四十周年。当时,有长汀县的主要官员亲来参加,培田老人们至今记得,引为荣耀。须知,当年培田距长汀县城有120华里,不通公路,政府要员能到此参加“校庆”,说明了什么?
吴震涛之后,他留日回国的三儿子吴建德(又名爱群)和他的侄儿吴廼寈(留法回国)当过一段校长。值得一提的是吴震涛之孙吴蓉永,自1921年长汀中学毕业后到1950年,除中间五六年特殊年代以外,一直担任培田小学的“教导”和“校长”长达20多年(2006年新编《族谱》关于“教育”部分可以看到有关记载)。这二十多年间,宣和一带,无人不晓“镜初先生”(蓉永字镜初),镜初先生为培田小学奉献了半辈子。
但是,吴蓉永在1951年土改时被划为“地主”,成了“阶级敌人”,受尽折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老病不能动弹,仍作为“靶子”拉出来“批斗”。自己苦难不算,还延祸子孙,蓉永次子树景1948年正规师范毕业,在长汀任小学教师还当过教导主任。因“成分不好”,1957年被划为“右派”,“困难时期”死在长汀,连骸骨都无从查找。
顺便一说,培田出过四个“右派”,多因“家庭成分”问题,拉出来凑数(评“右派”是有指标的)。除树景外,一个是吴明永,中国美院教师,在美术及美术理论很有造诣,被划为“右派”,1963年病逝。王朝闻、金冶等中国知名美术家曾给予吴明永很高评价,说是中国美术界的损失;另一个是吴玉冰,留法回国的吴廼寈的女儿,小学教师,根本没有什么“反动言论”,也仅是因家庭成分不好,划为“右派”。1979年才“改正”落实政策,继续当小学教师至退休,现仍健在,是四个“右派”中“命最好”的。但也被“下放”、“劳动”,吃尽苦头;还有一个就是我的父亲吴树星,1942年师范毕业,当小学教师,1946年上大学,1949年投身“革命”,解放初任县政府办主任兼县长秘书,后去长汀一中教书。尽管想“背叛家庭”,但仍躲不了一劫,1957年底划为“右派”,受尽苦难,“文革”期间1972年5月,在极偏僻山区,贫病交加中离世。以上四人,均出自“五亭公”(吴昌风)家族,均从事教育(一个大学、一个中学、两个小学)。
培田“开发”后,有人自诩培田如何“重视教育”,即使在“文革极左”时期,仍有人“冒着风险”任用“右派”在培田小学任教云云。此空穴来风,不知从何刮来?
……
1950年以后的头几年,培田小学的固有“雄风”还有“余威”。1955年,我在培田小学(当时叫做“长汀吴坊中心小学”)读过一年,学校规模、教学水平都还不错,周边几个村的孩子都有来这里读书的。1956年,培田村考上了四个大学生(都不是“贫下中农”子女),被周边传为美谈。
1957年“反右”以后,强调“阶级成分”,培田再也没有人能考上大学。1958年搞“大跃进”、“三面红旗”,以后又是“困难时期”饿肚子,接着“文化大革命”,“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等等。 培田小学也跟着瞎折腾,搞运动,“学农学工”,小学生也去上山开荒种地…… 培田小学,从此一直走下坡。改革开放以后,培田小学一度回升,但随着人才的外流等原因,培田小学又继续往下走,现在到了要关门的状态。
2006年,是培田小学一百年大庆,但是庆祝活动搞不起来,冷冷清清地过了,和六十年前形成巨大反差。村里老人们唏嘘不已。
……
培田小学的兴衰,实际上也是培田村兴衰的一部分。一百年来,培田小学的兴衰,的确很值得我们思考,重温这段历史,我认为很有必要。
作品名称:《百年培田小学兴衰录——培田乡村发展论坛随感之四》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