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元宵节“社火”--爱故乡计划参赛文集
闫咏梅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春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祁县元宵节最具特色的“彩棚”,从清朝乾隆年间就开始流行,城内的商家大户每年元宵节都会搭起彩棚,供人们游览。由于晋商实力强,当时彩棚的规模相当宏大。因此,山西民间一直流传着“祁县的棚,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的说法。社火游行和焰火晚会也是祁县闹元宵的标志性活动,社火集音乐、舞、美、技巧、武术于一体,贴近生活,经久不衰,成为盛世元宵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主要文化生活。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祁县元宵节社火的特色表演:
晓义铁棍、背棍
祁县民间社火表演艺术——晓义村的铁棍、背棍被选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始兴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晓义铁棍、背棍出色地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注重孩子和大人之间的配合,每组单元之间的配合,表演者整体与鼓乐之间的配合。
背棍下面的人步伐矫健,迈“八”字步,背力颠功,带动上面小孩进行左右摇摆,形成整体形象,表演时双行或多行穿插,再加上腿脚有功的艺人还不时进行“滑行”表演,煞是好看。铁棍为每组上面有三个小孩,均饰一台传统剧目,演如“铁弓缘”、“三姐下凡”等,上面的小孩摆动双袖,下面抬的人进行肩膀抬杆,一律迈“人”字步,抬左肩,迈右腿,抬右肩,迈左腿,前四人迈左腿,后四人迈右腿,随着鼓乐器的节奏腾挪行走,铁棍上下颠动,左右摇摆,再加上抬铁棍的人肩上一点杆的艺术表现,韵味甚佳,再加背棍均匀穿插在每组铁棍之间,鼓乐齐鸣、锣鼓喧天,场面十分壮观,极具地方特色。
旱船
“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在这种船形木架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的棉布裙或是海蓝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有的地方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它装饰物,把这只或者十几只船装饰得艳丽不凡。
在表演中,一般是一个艄公引多只船前进,各只旱船依着平时训练好的套路,在前行中,起伏波动、生动活泼,深深吸引着看“红火”的人们。
跑“旱船”时,主要使用的伴奏乐器是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也有的地方加上一至两支唢呐伴奏、气氛热烈,情绪活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族色彩。
二鬼摔跤
“二鬼摔跤”是由一人背驮着“二鬼摔跤”道具而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等综合协调动作,给观众以两个“鬼”在摔跤的外观表现,此民间舞蹈已流传上百年。“二鬼摔跤”道具有两个鬼头,互相对视,有 两对搭肩假手,还有两个假腿,道具“身子” 上盖着掩饰性的服饰。表演者在表演时,双手各握一个假腿作为“一鬼”的腿,表演者的双腿作为“二鬼”的腿,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的活动和综合利用戏剧、杂技、武术的推、踢、翻、滚、旋等动作的表现,给观众以两鬼打斗摔跤的喜剧效果。
“二鬼摔跤”一般由一人表演,但有时候在表演时,也有伴奏人员。乐队通常由4人组成,每人持一件乐器,即:鼓、钹、大锣、二锣。点子简单,变化不大,对舞蹈起渲染烘托作用,其节奏根据表演者的动作快慢和舞台大小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