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龙游县,位于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中部,北靠建德,东临金华、兰溪,南接遂昌,西连衢江区,是浙江省历史上最早建县的13个县之一,有2200多年历史,在春秋时为姑蔑小国,在秦朝始设太末县,隶属会稽郡,至唐太宗贞观八年置龙丘县,后唐长兴二年吴越改称县名为龙游。它是浙江东、中部地区连接江西、安徽和福建三省的重要交通枢纽,素有“四省通衢汇龙游”之称;历史悠久,英才辈出,素有“儒风甲于一郡”[1] 之誉;是传统农业大县,土地资源充沛,享有“中国竹子之乡”的美誉。

姑蔑古国,南越世家。安居西域,地接遂安,“控鄱阳之肘腋,扼瓯闽之咽喉,连宣歙之声势,处浙闽赣皖四省交通之门户,览前世之腥风血雨,此乃兵家必争宝地。赖天地之甘霖,万物之生息,人杰地灵,俊采星驰。仙霞古道,衢江水运;姑蔑南迁,孔氏南渡;群星荟萃,天涯贾客。葱洞先民,姑蔑一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熠熠生辉!吾有幸借寒假清闲之机,亲近龙游古有遗迹,自北往南,如三门源古村落,志棠三槐堂,泽随真武山,龙游石窟,龙游民居院,湖镇舍利塔、通济街等,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古石窟那古建筑和那古民居。

 

那古石窟

龙游石窟 ,这个堪比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被当地人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历史之谜,有着无数的传说,有陵墓说的,也有采石说的,还有屯兵说的,更有外星文明说。走进它,看着洞窟顶部、壁面、底部刻有大量的奇形怪状的图案,是图腾吗?是古老的文字吗?还是局部帝王相?我更愿意相信这里曾经是姑蔑古国。姑蔑,姑蔑,乃“姑妹”也。两个姊妹一手打下的天下,再配上如此豪华的地下宫殿,不由得要惊叹“巾帼不让须眉”了。这宏大的架构,迷宫般地扑朔迷离,自一九九二年面世以来,曾让多少地质学家为之“衣宽渐带终不悔”,曾让多少文人骚客“为伊消得人憔悴”,曾让多少迁谪游人“奇之异之梦里寻”?

它来得突然,历史里搜索不到它的痕迹,更别说人们对它的印象。要不是吴阿奶那几个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农民,恐怕要见这庐山真面目,还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说也奇怪,是历史有意罩住红盖头,还是世人刻意回避?

查阅龙游县志,得知著名文艺理论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先后任过龙游县令。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多次到过龙游凤凰山(石窟所背靠的山),明代游客徐霞客曾留于龙游,他们都留下了大量的诗文。然而关于洞窟,却不见只言片语。据明万历丙子年重修县志,序称“为目凡二十”,“曰分解,曰疆域,曰古迹,曰田库,曰物产,曰风俗”等等,却偏偏没有石窟群的记载。近代著名方志学家余绍宋主修的《龙游县志》,用了不少篇幅记述开采煤矿之事:“勘得县北……离城三十五里蓦然地方,有客民吴锡麟黄田五斗,中有仰天煤洞一穴。宽约五尺,长约丈余,深约数丈,有水难量。”区区小煤矿尚且如此洋洋洒洒,对浩浩石窟何以惜墨如金?至于石窟凿于何年,则更是一个“不知有汉,无至论魏晋”的难题了。

我沿着二号洞窟洞口移步而下,左盘旋,右曲折,有百十级之多,恍惚中,忽见天开地阔,俨然一座宫殿。长宽各二十丈,千号人在此逗留,显得零零落落,如羊群放牧于草原。仰望洞顶,如天幕低垂。洞口的阳光直射下来,在幽深洞壁反衬下,形成及其鲜亮的光柱。与光柱相比,三座鱼尾形擎天石柱显得古朴而巍峨。石柱与洞顶浑然一体。让人惊叹的是,如此大开大合的巨匠之作,整个洞壁的修饰却尽显刺绣功夫,可见所耗人力、物力、财力之大。波纹形凿痕匀称细密,上下对接,左右吻合,组成一幅素雅的装饰画。目前探明并编号的有二十四个,已露端倪尚未开发的还有十多个。可以想象,这是一个有着怎样巨大规模的地下建筑群?如果是城,那一定是街肆林立,车水马龙,喧闹不绝于耳;如果是林,那一定是虎啸狮吼,鹰飞马奔,各有起身领地;如果是屯兵场,那一定是不下百万之师,“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到五号洞窟,洞深四十余米,还远远不见底,从洞口俯视,游人如蝇头小楷。一百多级近乎垂直陡坡石阶,让人心悸腿软。由于深度,视觉上那擎住洞顶的石柱有些苗条,如细长的定海神针。洞窟的规模不一,但所有洞窟的装饰都出自统一设计,无一不精美。

难怪央视《东方时空》如是赞叹:“鬼斧神工,造化天成。”

19982月,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挥毫题词:“历史谜题,文化瑰宝。”

茶要细品,酒要慢饮,玉要把玩。登泰山若不看碑刻却作健身运动,游三峡不观奇峰却作航行旅途,那就买椟还珠了。龙游石窟的神奇魅力,不仅仅在于地下建筑群令人叹为观止的宏大建筑,也不仅仅在于洞窟修饰令人叫绝称奇的美轮美奂,最大的诱惑在于那把打开千古之谜的金钥匙。梦幻一般迷人的谜题一个接一个,一个套一个,编织起一个历史谜团的八卦图。能解此谜者,就是当代“诸葛亮”了。

 

那古建筑

钻出时空隧道,走出洞窟,来到龙游县石佛乡三门源村。入冬了,这里依旧山清水秀。该村三面环山,三涧溪流自北向南穿村而过,环境恬静秀美,沿溪东侧为商铺街道;卵石巷道,粉墙黛瓦形成风味浓郁的乡间聚落景观。现存明清古建筑六十余幢,其中明代建筑占70%左右,还有极少量民国建筑。建筑形制丰富多彩,尚存有祠堂、豪宅厅堂、楼上厅和罕见的“楼接地”,三层楼屋结构以及连接沟通建筑间的过街楼等。而这里的叶氏古建筑群是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砖雕门楼。

该建筑建于清道光年间,砖雕艺术是它的建筑装饰特色之一。其实砖雕艺术起源很早,据有关史料记载,秦时便有匠人用砖雕作屋宇装饰。随着历史的发展,工艺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砖雕艺术也不断成熟,不断地域化。闽式、徽式、赣式,各有地方传统文化的特色,各有独特的艺术韵味。闽式简洁质朴,徽式儒雅细腻,浙式则醇酽秀美。叶氏建筑门楣及屋檐下的砖雕却集徽式、赣式、浙式于一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砖雕艺术特色,整座叶氏建筑群门面和屋檐简直就是一条砖雕艺术的长廊。首先这些砖雕艺术题材广泛,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渔樵耕读图;有那些流传广泛家喻户晓的地方戏——当年叫徽戏,就是现在盛行于金华衢州一带的婺剧,如《打金枝》、《三气周瑜》、《长坂坡》、《龙凤阁》等里的喜剧人物和场景;有反映当地民俗风情的耍狮舞龙、蝠鹿桃鹊(意为福禄寿喜),有飞禽走兽鱼虫花卉,也有抽象简洁的图案。这里的砖雕不仅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构思精巧、雕工精湛。许多内容,特别是二十三幅戏剧人物,基本上是镂空浮雕,立体造型,线条柔美,人物逼真,生动传神,动感强烈。《打金枝》里皇帝女儿的娇羞之态,《三气周瑜》里周瑜的英姿帅气与骄狂,举手投足,鲜活动人,惟妙惟肖。立足门前抬眼凝望,仿佛见戏中的人物裙袂飘飘,手舞足蹈,管弦丝竹,唱腔悠长嘹亮,一台好戏正在开演。假如是戏迷或票友们来到这里,一定会忘情地脱口唱出声来。其他各色内容的砖雕则根据房屋的朝向、部位、画面内容、尺寸大小,各有不同的考虑和安排。动与静、大与小、具体与抽象,布局合理,穿插得当,各自既相对独立又完整和谐统一。没想到古代人这么聪明,将和谐的涵义寓于建筑,让这凝固的艺术随着历史的步伐渐渐启迪人们。叶氏建筑群的砖雕艺人们精益求精,制作的工匠们也一丝不苟。墙面的砌筑、装饰等,制作工艺精良。每个部位及相对画面独立的砖雕,都镶嵌有颜色相同的边框条扁,以大门正中门楣为中轴线,左右对称,画面内容相类似的则画面大小相等,分割均匀,精心布局,使整体的砖雕群显得协调统一,让人一看就觉得赏心悦目。因此,这门前屋后常有游人驻足凝神,细细品味,情趣盎然,久久不去。或多或少,他大概是领会了古人的深意吧。建筑是门艺术,建筑亦是门哲学。

木雕装饰是叶氏古建筑群的又一大亮点。木雕在古建筑的室内修饰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手段之一,而叶氏古建筑群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貌。由于整座建筑气势宏大,布局非凡,木雕艺人们在楼内的雕刻装饰必然要有大胆的设想、大气的布局、大方的造型,同时又要有精心的构思、精致的雕琢、别出心裁的表现,来与这大气魄大手笔的屋檐庭院相匹配。因此,叶氏古建筑群的木雕用材粗大,构件特别是牛腿壮实丰硕,在一般的古民居中那是较少见到的。木雕画面大气,场景壮观,既传递出叶氏当年如日中天的大富大贵,又体现了他腹有经纶,大俗大雅。

叶氏古建筑群的石雕艺术,也是别有一番艺术境界。这里的石雕见于地袱、门框、柱础等处,内容有展翅欲飞的仙鹤、偏偏起飞的孔雀,还有一些作变形处理寓合如意、福寿双全之义的图案。石雕的线条流畅圆润,技巧娴熟,在坚硬粗粝的石材上极见功力,呈现出一种刚中有柔,拙中见巧,质朴无华,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那古民居

“劲越既成土,强吴亦为墟。皇风一已被,兹邑信平居。扶俗观旧迹,行村布新书。兴亡意何在,绵叹空踌躇”,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历史的车辙碾过尘土,留下的,毁灭的。姑蔑国走了,沧桑民国草草收场,历史馈赠给龙游的是那些古民居。

龙游民居苑坐落在风光炫丽的鸡鸣山。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布设着极有代表性的民居古建筑,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古建筑集萃之地。鸡鸣山与县城隔水相望,古塔高耸,危岩壁立,是城郊的一处风水宝地,历史积淀非常丰厚。这里是重要的古文化遗址,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文物出土甚多。这里是龙游县一带的制高点,山顶上有巍巍耸立的建于明代的鸡鸣古塔,山脚下是清澈的灵山江,碧波荡漾,潺湲多情。鸡鸣山居高临下,俯视锦绣田园和这千年姑蔑古城。

走进民居苑,脚下时而是古老的石板路,时而是鹅卵石砌成的小径,路边树丛中、花圃间,一座座古老的厅堂楼阁,敞开着大门,可见画栋雕梁,庭院深深,匾额楹联熠熠生辉。抬望眼,翘角飞檐马头墙,在绿树掩映中流光溢彩,你仿佛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走进了中国灿烂的古典童话,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男耕女织,捧着线装书的昨天,领略那令人揪心又令人神往的岁月,一路细细地观赏玩味,又一路暗暗地惊讶赞叹。

高冈起风厅是最早搬到这里的古建筑之一,也是这里最有标志性的建筑物。门楼为传统的重檐歇山式,翘角与其他古建筑相比略显夸张,特别是搬迁到这山屯坡地上,更有凌空欲飞之感,因此比在原建地更有气势。门楣正中匾额上刻有“高冈起风”四个大字,在宏大的气氛里又洋溢着祥瑞之气,让其更为名副其实。该建筑有很多独特之处,例如门厅上部有天花装饰,而且用十组斗拱相衬托,其所用的斜拱是明清建筑中难得一见的。再看那方斗八藻井,中间镶嵌一半球形明镜,镜上雕有龙凤呈祥、日月争辉的图案,以烘托高冈起风之意,凸显建筑的主题。该建筑的梁架结构也有独到之处,其梁端不卷杀,而做成一鼓形,柱头直顶“腰鼓”处。这种形式,简洁明快,又省工省时,是古建筑中的一项创新,科学又艺术,体现当时工匠们的聪明才智,也反映了中国古建筑到了清代仍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巫氏厅,精巧玲珑,建于明末,采用梁斗共体与金柱双重结点的处理,显得别出心裁又浑然一体。探花厅是民居苑中较为典型的官宦后裔富贵人家的豪宅。该建筑屋基一进比一进高, 显然是步步高升之意,这充分表现出这种文化现象和人文精神。除这些厅堂外,还有其他古建筑,如明代的雍睦堂、诩秀厅、关西世家和楼上厅等建筑物。这些迁建的古建筑,基本上是原拆原建,每幢建筑都能保留原有的民居风格和建筑特色。有人在古木、山花、野草的簇拥下,走进那悠远的年代,走进那古典的家庭,在时而曲径通幽,时而柳暗花明的寻访中,观赏、品味、比较、思考,饱览古建筑的文化珍宝。

沧海一声啸,龙潜游来笑。

 

参考文献:

1.余绍宋主编,《龙游县志 》,语丝出版社,1999年版。

2.浙江编省龙游中学校本教材写组编,《名人名窟名居》。

3.《光明日报》(关于龙游石窟部分2006727

4.龙游信息天地     http://www.lyrt.com.cn

5.衢州文化网      http://www.qzcnt.com.cn



[1] 元,徐伯彪《文庙记》

作品名称:《那古石窟·那古建筑·那古民居》

作     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汪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