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笃人的雕花墙门楼--爱故乡计划参赛文集
尽管没有马良的神笔,没有织女的巧手,武进嘉泽的闵荣福用黄沙、水泥、石灰,还有他粗大的双手,捏出幸福人家的五彩雕花围墙门楼,凝固一段富庶江南农村的岁月记忆。但是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位捏笃工匠和其他手工艺人一样面临着手艺失传的困境。
已经六十五岁的他还清楚地记得,十几年前,为了做一个古典式的门楼,特地请来了丰庄村有名的手工艺人闵荣福。正当壮年的闵荣福坐在脚手架上,用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一手一手地捏出了这些精彩的作品。闵荣福认真的模样让他记忆深刻,“全是手工的,一点点地捏上去。我很喜欢古典建筑,你看上面吉祥的寓意,龙凤呈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都说巧木匠笨泥匠,但闵荣福却能把看似笨拙的黄沙、水泥变成一件件艺术品。初中一毕业,他就跟随自己的父亲学做瓦工。那时候还买不起自行车,为了向师傅学习捏笃,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步行到工地去学艺。
“做这个活要吃苦耐劳,不然是学不到东西的”,回忆起年轻时学习捏笃的情景,闵荣福感慨地说,“十八九岁,我就能够独立操作了,一般做门楼的都是讲究的人家,高档的生活,这门手艺别的师傅一天50元,我就要100元,我的价格就是比市场价要翻一番!”
当捏笃这个让闵荣福骄傲的手艺活慢慢被现代化楼房替代时,他的风光时代也一去不复返。闵荣福失业了,上门找他做门楼的人越来越少。三年的时间里,他再也没有接到做门楼活,“我心里很难受,更多的是迷茫和无奈”。空闲下来的闵荣福总是忍不住翻看自己的作品图,那是他作为一位手工艺人的骄傲,也是岁月给他留下的一段美好记忆。
“通常找我做门楼的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他喜欢古典建筑,也喜欢我的手艺;一是他是大户人家,有地、有钱才会建”。时代在发展,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喜欢他的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寸土是金的现代化房屋已经不具备做门楼的条件。面对将要失传的技艺,他感慨,“这手艺太苦太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想学,没有机会给他学,就等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