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荣福

尽管没有马良的神笔,没有织女的巧手,武进嘉泽的闵荣福用黄沙、水泥、石灰,还有他粗大的双手,捏出幸福人家的五彩雕花围墙门楼,凝固一段富庶江南农村的岁月记忆。但是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位捏笃工匠和其他手工艺人一样面临着手艺失传的困境。

     琉璃瓦、宫廷飞檐的围墙门楼上,金粉色的龙凤呈祥,喜上眉梢图案清晰可见……这是嘉泽沈叶村叶兆武家的门楼。

已经六十五岁的他还清楚地记得,十几年前,为了做一个古典式的门楼,特地请来了丰庄村有名的手工艺人闵荣福。正当壮年的闵荣福坐在脚手架上,用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一手一手地捏出了这些精彩的作品。闵荣福认真的模样让他记忆深刻,“全是手工的,一点点地捏上去。我很喜欢古典建筑,你看上面吉祥的寓意,龙凤呈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都说巧木匠笨泥匠,但闵荣福却能把看似笨拙的黄沙、水泥变成一件件艺术品。初中一毕业,他就跟随自己的父亲学做瓦工。那时候还买不起自行车,为了向师傅学习捏笃,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步行到工地去学艺。

“做这个活要吃苦耐劳,不然是学不到东西的”,回忆起年轻时学习捏笃的情景,闵荣福感慨地说,“十八九岁,我就能够独立操作了,一般做门楼的都是讲究的人家,高档的生活,这门手艺别的师傅一天50元,我就要100元,我的价格就是比市场价要翻一番!”

     手工艺,重在上,手工艺者以手的触感、人的体温去塑造物体,这是手工业与机器工业的区别。学手工艺需要老师傅手把手相传,外加学徒后天的努力。在采访过程中,本来就不善言辞的闵荣福总是难以找到准确表达自己感受的词语,只喃喃地说,手是和心相连,心里怎么想,手里就怎样捏,“门楼的名称是双面式雕花墙门楼,俗话叫捏笃,要自行设计,要通过想象,心中有个规划该怎么做,边做边修正,要有吉利性,龙凤呈祥、凤穿牡丹等等。”  

     两把拇指大小的“小铁锹”是闵荣福捏笃的工具,在他看来,其实手和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工具。一名手工艺人从当学徒开始到修成,所记忆下来的那些技能,就是手工艺人最为珍视的生存工具。带着两把小铁锹,闵荣福从苏州、无锡到武进,在富庶的江南农村一路走,一路捏,甚至走进北京第二招待所……

当捏笃这个让闵荣福骄傲的手艺活慢慢被现代化楼房替代时,他的风光时代也一去不复返。闵荣福失业了,上门找他做门楼的人越来越少。三年的时间里,他再也没有接到做门楼活,“我心里很难受,更多的是迷茫和无奈”。空闲下来的闵荣福总是忍不住翻看自己的作品图,那是他作为一位手工艺人的骄傲,也是岁月给他留下的一段美好记忆。

     把手工艺传承下去,是每一位手工艺人的心愿,闵荣福也不例外。自从他一位比较有天赋的爱徒去世后,伤心的闵荣福再也没有机会收徒弟。学捏笃并非靠书、文字、绘画和图片就能学好,是要用手去记忆的过程,要用自己的身体去记忆,要跟师傅呼吸着同一方天地的空气边干边学。没有市场,就无法传承工艺。

“通常找我做门楼的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他喜欢古典建筑,也喜欢我的手艺;一是他是大户人家,有地、有钱才会建”。时代在发展,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喜欢他的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寸土是金的现代化房屋已经不具备做门楼的条件。面对将要失传的技艺,他感慨,“这手艺太苦太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想学,没有机会给他学,就等于零。”

     时间在打磨着闵荣福传承手艺的意念,随着时间的流逝,69岁的他已经不再奢望收到徒弟,但他却仍有一个奢愿,希望能在花博会上留下一块墙壁照影——《天女散花》。

     如今,走进嘉泽镇的丰庄村和沈叶村,闵荣福的双面式雕花墙门楼在周围的现代房屋群里显得别具一格,那是他在嘉泽镇仅留下的两座门楼作品。十几年后,是否还会有人像闵荣福一样,仅仅靠双手以及那两把小铁锹,就能做出漂亮的双面式雕花墙门?留住了手工艺品,能否留住手艺?

捏笃人的雕花墙门楼--爱故乡计划参赛文集-爱故乡
                            双面式雕花门楼正面
捏笃人的雕花墙门楼--爱故乡计划参赛文集-爱故乡                            双面雕花式门楼反面
 
作品名称:《捏笃人的雕花墙门楼
作      者:江苏武进嘉泽  闵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