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城感怀--爱故乡计划参赛文集
常英娇
中国历史看山西,山西历史看晋中,而作为晋中核心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为中国华尔街的太谷县更是沉淀了祖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提起明清时期的晋商,或许很多人能娓娓道来并赞不绝口,然而讲到白燕遗址,却不见得有多少人会了解。就像大家都知道五行、王道和天人感应学说却难以明晓它的提出者箕子是比老子孔子等先哲还要早600年的中华文化第一子。那么,太谷白燕村作为箕子最初的封地又将意味着什么?由此看来,太谷的金太谷或许并不能仅仅止于繁华一时的明清晋商。
关于箕子,历史上有这样一段记载:箕子(约公元前1173年——公元前1080年),名胥余,乃商高宗武丁的第七代后裔,商纣王的远房族叔,官至太师。他是中国文化史上有可靠著作传世的第一位思想家,其代表作《洪范》被称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奠基之作,书中开创的的五行学说、天人感应学说、王道学说对后代产生了重大影响;《麦秀歌》、《箕子操》至今被人们传颂,箕子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子”和儒学的先驱。孔子在《论语》中,把箕子与微子、比干称为殷商的“三仁”。唐代柳宗元所写的《箕子碑》高度赞扬箕子,认为箕子符合伟大人物的三条标准,即:“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
初次印象一所新修的大门,左右各一庙宇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但伴随大叔介绍的一步步渗入我们不由感慨万千,亦或许每一个踏入此地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动吧。《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白燕村至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很久以前,村里来了一只白色的燕子,一个婆姨到河边洗澡路过时吃了神燕的蛋,怀孕、生下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大人物,所以这个地方就起名白燕村”。商王朝建立后,实行了一整套改朝换代的措施,其中由夏的崇尚黑色变为崇尚白色,其所用器物、旗帜,祭祀用的牛、羊、猪均以白色为主,白燕的“白”是传承了“殷人尚白”的礼制......那一刻我知道,我们的脚步远不能停留于此。临行时李叔借给我们几本书,是有关箕子和该处遗址的一些资料,我们有幸为自己首次之行留下的诸多空白得到进一步补充。陈浦清教授写的《箕子评传》为我们进一步释惑了箕子的一生,而为探寻遗址奔波数十载的王文魁老先生及史志办相关人员的所作的《箕城考辨》与《炎黄地理》杂志《寻找失落的古箕城》对于古迹的考证更是给了我们太多的欣喜和疑问。随后我们又不断组织了一些相关专业和兴趣的同学进行观赏,每一次的感觉都不会一样,简简单单的几个建筑、一片已经被农田覆盖表面几乎看不出什么特点的遗址却似乎因为历史的沉淀显得更加深厚而赋予了内涵。5月2日,我们决定再一次将此地细细重走。
这是门前一棵被称作五指柏的怪树,究竟怎一个“怪”呢?细细看来会发现:一棵树分出五支叉(有一支被村民不慎砍断,但下部的痕迹依稀可见),宛像人的手掌对天张开,听村里老人流传,以前每年这里都会住五窝燕子,每只窝有五只燕子,而且不多不少就是五只。有人推测:这可能与箕子提出的五行学说不无关系,也有来过的学者说这是棵奇树,目前只有陕西和这里发现。其中的韵味难以解释,我们也不再纠结。
因为没有院墙的隔膜,大雄宝殿与狐大仙宝殿左右并立。
里边的摆放在我们得知每一个故事(亦或许只是冰山一角)之后,显得那样珍贵而浓厚,竟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
外边几个曾经遗留、头部早已不知去向却依稀可以看到历史痕迹的石人安静地靠在树旁。
从宝峰禅寺(当地人称作高寺)出来我们决定看看曾经被开采过的遗址。
由于各方面原因这里虽进行过三次大面积挖掘,却没能在接下来引起足够重视,但葱郁的农田地里却处处可见当初残留的印记。
据大叔介绍,当初开采的时候除了拼起来的成品剩下的碎片用农用三轮车都拉过好几斗。行走的路上大叔谈到,讲这些并不是想要从此得到什么,只是觉得作为一个国人我们有必要去了解更多关于历史的真实,去追寻先人身上那种亘古不变的精神!是啊,处于当今这样一个纷纷扰扰的社会,作为个人我们在追求理想信念的同时少了什么也不能丢失“德”的情怀;面对如此激烈多变的国际竞争,文化作为发展中的软实力显得尤为重要。
作品名称:《箕城感怀》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