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美——爱故乡计划摄影参赛作品
在一个暖暖的冬日,想去好友家窜个门子。冬日的村子,一片冷色调,显得静静的,偶尔传来声声狗吠。我绕过一个弯子,突然瞧见马路旁的梨树上挂着几串红红的香肠,正享受着日光浴,一只小鸟见我走进,机灵的忽地飞远了。走近一看,小鸟正趁着家里没有人享受着挂在梨树上的美味。香肠—家喻户晓的美味,尤其是过年餐桌必不可少的美味,一提起它,我就会想起过年的种种,它是我过年记忆的一部分。上学在外地时,每逢到要过年了,给爷爷打电话时总忘不了关心:爷爷,杀过年猪了吗?装香肠了吧?爷爷总笑着说:回来吃啊。此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家吃香肠了。对于香肠,想必中国人都不会陌生吧,但各个地方的做法不尽相同,当然风味也就大相劲庭。我们村里的香肠也没什么独门秘诀,早些时候,大家都自己调味,自己装,而现在就买现成的料用机器代劳了,一般只有装好蒸后再晒和装好直接就晒的区别。当然红白喜事时,现装的香肠不能马上吃,这时就会用绿柏树枝来熏,烟熏香肠的味道也是很美味的。
淡淡的薄雾笼罩着大地,太阳还没露出脸儿来,我们一家人走在通往亲戚家的路上,准备开始过年的第一次窜门走亲戚。这是在路上遇见的一只狗,它见我们走过来,并没有叫嚷,只是静静地看着我们,直到我们走远。我们村里的人很爱养狗,几乎每家每户都养有狗。你若来到我们村,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能听到此起彼伏的犬吠声,看到它们在田间嬉戏玩耍。在我小的时候,猫和狗在我们这里都是很稀缺的,一般有些闲钱的人家才会养。那时,家里的猫猫狗狗下崽了,还能换好些钱呢。而随着时间渐渐流逝,猫和狗泛滥了,出现了流浪猫和狗,后来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就给自家的猫狗做了绝育手术,情况好些了。以前我们这里只能看见“中华田园犬”,而现在村里人也会养一些宠物狗之类的了。他们一出门就会唤上它们,下地干活也会带上它们,出远门则会让它们乖乖在家守门。若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或只有老人,那和它们就更亲近了。总之,它们是我们村不可分割的一份子,是家乡一道灵动的风景!
花朵凋谢了,小草枯萎了,那满山的柏树和屋前的竹林却依旧苍翠欲滴,让家乡的冬天不至于那么沉闷,弯弯的小河更是给家乡增添了不少亮丽的色彩。这条小河不仅养育着两岸的人民,也滋润着两岸的花草树木和庄稼,家乡人离不开这条小河。
冬天,小河很是平静,静静的,像是害怕惊醒了河边的花木庄稼,洞里的青蛙长长的冬梦。在一个临近傍晚的下午,我拍下了家乡这特殊的“小桥”。它实在太小了,仅仅由十多个石墩组成,矮矮的,窄窄的,走在上面,仿佛自己是武林高手正在过梅花桩。它年龄有些大了,有些地方已经残缺了,春夏还能看见绿草给它戴的“花环”,可惜冬天看到的是枯黄的。其实,不远处还有一个高大些的桥,但比起它,我更喜欢它些,或许留在这里的童年多些吧。家乡的人经常经过它,来往河的两岸,经常有一些婶婶背着衣服在河边洗衣服。此时河边的田里正有一个大伯在除草,他刚经过小桥回家拿些东西。田里立着他刚刚挥舞的锄头和一个水桶,因热脱下挂在田边的柳树上,通往河边小路上还放着三个桶和一个粪瓢。远处的那个大桥下,有一大股水经过旁边的闸门流出来,河边有一个小房子,房子里有一个用水力带动的机器,村里人都在这里做面条。做面条是村里比较大的一个事了,因为有足够多的人家要做面条,这里才会运作。大家聚到这里,很是热闹,这场面是我童年记忆中较为深刻的了,遗憾的是,这次回家没赶上大家准备年货,也没有赶上做面条。小桥因为方便,所以倍受家乡人的喜爱,但夏天小桥就会被淹到河水下面了。此时,这里还可以清晰的看到去年夏天洪水的印迹,被洪水淹过的草木还是枯黄的,上面还挂着稻草、布条和一些垃圾,还可以想象去年这条小河是怎样汹涌着,咆哮着。但家乡人还是在这片土地上辛劳的生活着,在被淹过的田地里重新种上庄稼,种上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