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在我身边——爱故乡计划参赛文集
—记廊下镇山塘村原赤脚医生陈其昌义务为民治病的事迹
一、妇女突患面瘫
话要从年初说起,今年1月中旬的一天早上干惠红起床梳洗时,在镜子里猛然发现自己的左脸歪斜了,从眼角到嘴角都是向上吊斜的。从没经历过这种现象的她吓得眼泪直流,到医院医生说这个是面瘫病,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方法,一般的治疗就吃药控制病情不让发展已经不错了,面瘫的后遗症就是歪嘴斜眼的毁容。都说病急乱投医,干惠红到处求医问药,这时有人介绍说廊下镇山塘村原来的“赤脚医生”陈其昌治疗面瘫症有特长,而且都是义务免费为人治病,已经治好了无数个面瘫病人。于是干惠红怀揣一叠钱去找陈其昌,明知介绍人说陈其昌是义务治病的,但她偏偏拿了好多钱,在她心里只要能治好病不毁容化再多的钱也值得。
干惠红找到了退休后受聘在廊下镇“好药师大药房”发挥余热的陈其昌,陈其昌仔细检查后当场给她针灸,说:“你放心,毛病保证能治好,只需要一点时间,开始一段时间每天扎银针,另外吃中药辅助治疗。你在单位上班的,为了减少影响你工作,以后我中午可以抽空给你扎针。”
干惠红心里真是感激的难以言表,自己只想着治好病就行了,想不到陈其昌还连我的工作都考虑到了。她急忙拿出那叠钱塞给陈其昌,陈其昌却连连摆手:“我治疗从来都是义务的,不收病人一分钱的。你安心治疗,能为大家服务也是我的乐趣,看到患者毛病治好了,我心里也是一种成果的收获感,觉得无比的舒畅。”
这个冬春季节的雨水风雪又是特别的多,可是陈其昌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冰冻雪天,按照疗程一次也没拉下,有时候他休息在家还特地骑自行车三里多路从家里赶来扎针,在这50多天的时间里他没吃过患者家一口饭。也正值3月5日的学雷锋纪念时节,人们都禁不住连说“这才是真正的雷锋在我们身边”。
二、宝剑锋从磨砺出
今年已经64岁的陈其昌,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脸颊,灰白的头发烙印出饱经风霜的辛劳。他见到病人总是面露微笑地和谒可亲,他就是这样待病人象自己的亲人一样,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病人的疼痛就象痛在他身上一样的去理解病人,体贴病人,为解除病人痛苦默默的贡献着。说起这个面瘫症,它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近年来发病一直在逐年上升,对于此症的治疗,多数医院对患者都是来者不拒,然而他们却根本无把握根治,多数病人在化去了昂贵的检查费、治疗费后无效而返。前年本镇一位沈姓老年妇女也突然患上面瘫症,她起先自持有在上海某大医院做医生的儿子,所以并不焦急。可是当儿子找遍了自己医院的名医教授治疗了一个多月后没有一点起色,这才急了想到别人介绍的找陈其昌,结果在陈其昌的精心治疗下痊愈了,患者连说“后悔,后悔当初……”。这就是陈其昌治疗面瘫症的独特医术,因此慕名而来的患者有浙江的,也有石化等地区的,治愈率达到百分之百。
可是又有谁知道陈其昌的扎实娴熟医术是如何来的呢?这病目前连大医院的专家教授都治不了的,也没有前师可鉴,更没有高价值的资料可以参考学习。
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陈其昌的独特又高超医术也正是通过艰苦研究而来的。为了了解面瘫症的特性和治疗感受,他通过在自己身上扎针来探索医疗王国的奥妙。为了让自己的脸颊麻木,冬天零度以下他站在寒冷的室外风口里,让寒风把脸冻麻木,然后照着镜子往自己脸上扎针,有时扎得鲜血直流,有时扎得脸颊肿得象葫芦。银针虽然扎在他身上,但也却疼遍了全家人,家里人都劝阻他。我们可能在医院都看到过医生给病人针灸的情景,只要医生稍微动一下银针的针尾,病人立马皱眉裂嘴地扭歪着脸表情十分夸张的叫痛喊酸了。可是陈其昌不但要把针扎在自己身上,还得不断地旋捏针尾巴,这感受我们想想都让人汗毛倒竖的。但陈其昌坚定不移的坚持着不断探索总结,终于掌握了一套独特的治疗面瘫方法,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却功克了世界疑难症,创造出了自己的一套治疗方法。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赢得了全村老幼的无限崇敬,病家称他是活雷锋,人民选他当县(区)人大代表和劳动模范,党组织授予他“先进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三、只为患者解除痛苦
有了这个专业又独特的医疗技术,在目前这个时代可能好多人都会靠这技术挣钱发财了,可是陈其昌却始终坚持免费为人治病。毛泽东主席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是什么力量激励着陈其昌几十年如一日的义务为人民服务呢?
用陈其昌的话说,因为我心里始终以雷锋为榜样。那时我正好在校读书,毛主席提出学习雷锋的号召,我深深地被雷锋的精神所感动,所以从小心里默默地发誓长大了一定要多为人民做好事。
原来陈其昌做好事也并不是仅仅义务为民治疗面瘫病,他是一个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默默奋斗在农村的“赤脚医生”。让我们把故事往前推向那年代吧。那时候的农村还非常的贫困,因为廊下又是地处最偏僻的上海远郊边缘而发展涩后,没有交通运输工具,更没有马路,农村里缺医少药,上乡卫生院要步行三里多路。所以那时候的农民为了挣“工分”往往小病不看,大病忍着,到了实在忍不住才晚上去请“赤脚医生”看病。因此陈其昌从十八岁开始做“赤脚医生”后,全村500多户农家,几百条田埂小道留下了他无数的足迹,他披星戴月,顶寒风冒酷暑,长年奔波在田埂小道上,田头路边也是他的诊室。记得那是一个深夜一点多钟了,一阵急促的“笃笃……”敲门声叩响了陈其昌的家门:“其昌,其昌……快救命……”。刚出诊归来躺下被子也还没有捂暖的陈其昌闻声一骨碌的爬起来,连衣服也来不及披即打开门,只见二位村民急得手足无措的语不成句。原来村里一位妇女突然分娩,生产时胎盘没有出来造成大出血,已经昏迷休克了,生命危在旦夕,村里的接产员施尽办法仍不见效,才派人向陈其昌求救。
陈其昌来到产妇身边采取果断措施,又连夜帮忙抬了三里多路把产妇送到乡卫生院,他到了医院又一直在帮忙抢救。凌晨,产妇、婴儿双双脱险,家属们终于长长地松了口气,高兴地想向陈其昌道谢,那想到这时的陈其昌满头虚汗地扶着病房门慢慢地瘫软下去。
他,昏倒了。
有谁能想到,他从这天早上四点钟起床直至昏倒还没有休息过。这天本该是他的“休息”日,时值农忙,准备在自家的责任田里整田插秧。可是下田不久就有村民请他出诊,他二话没说背起药箱就走,结果这家出来又被另家请去,直到深夜。
四、“其昌”——村民内心的呼喊
还是在那个年代,那是一个严寒的冬末,从乡卫生院大门里推出一辆二轮劳动车,车后跟着一位老年妇女哭哭啼啼。车上躺着的是山塘村六组已经七十多岁的村民陈祥法,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经常发作,这次住院半个多月病情继续恶化,全身浮肿已经不能开口说话了,医院叫家属弄回去准备后事。
陈其昌闻讯后来到病人家,他说:“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只要病人还有一口气我就决不放弃治疗。”他详细地检查了病情,又参照医院的诊断,根据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采取“土洋”结合疗法对病人进行抢救,为了观察病情变化,他一天上门二次,常常半夜还蹲在病人床边。四天后奇迹出现了,病人不但没有死而且能开口说话了。陈祥法的老伴拉着其昌的手激动的热泪纵横:“其昌……”。
“其昌”,“其昌”,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这么亲切地称呼陈其昌,这发自肺腑的叫声包含着村民对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敬意,体现出了陈其昌的心与村民的心是那样的贴近。
那时村里有个叫小阿美的“五保户”,患有精神分裂症。一次上街喝醉了酒,又是呕吐又是哭笑,跌倒在街上撞得头破血流,而且将大便屙在裤裆里,臭气冲天。看热闹的远远围着没有一个上前的。其昌路经见状,默默地背起小阿美将他送回家,又给他擦洗换衣,包扎打针。
小阿美有时发起“神经”周围的人家不得安宁,因此村里只得将他搬在一处很偏僻的小屋里,一些胆子小的人经过这地方都会绕道而行。踏进他家门最多的又是其昌。其昌为了给他治疗化费了大量的心血。这小阿美吃药给他多少都会一次吃完,其昌为防意外坚持天天送药,期间三年多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还帮助他打扫卫生提水做饭。小阿美病情好转后逢人便说:“要不是其昌,我早已见阎王多年了。”
五、心里永远装着他人的安危痛楚
那个改革开放前的年代,我们少年人的一年中最盼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一家团圆围坐一起吃年夜饭,有大鱼大肉可以撑开肚子吃,还能收到压岁钱,因此腊月大年夜那天每家的方桌圆台旁筷碟“演奏”着送旧迎新的交响曲。可是其昌的家里又是另一番景象,桌子上摆好了满桌菜肴却不见人影。
原来,妻子和一双儿女都站在屋外翘首盼望着其昌出诊归来一起吃“年夜饭”。
他终于回来了。那还算是提早回来的,可是天也已经朦朦黑了的,妻子姚照宝只得重新热菜。
“笃笃,笃笃……”,又是敲门声,二个小家伙一听马上不高兴地翘起了嘴巴瞅着父亲,那眼神分明在说:又来了……。
其昌温柔地抚摸着儿女的头:“大家都想过欢乐的年,可是家里有人生病,他们能快乐吗?他们比我们不在一起吃年夜饭更难过啊。”
其昌,心里装的就是他人的安危痛楚,根本没有把一年只有一次的“夜饭”放在心上。
孩子们听了父亲的话似懂非懂地说:“爸爸去吧,我们等您回来再吃年夜饭。”
其昌接过妻子递来的药箱,又出诊去了。
田埂上又闪烁起一颗亮星星,那是其昌打着手电筒行走在田埂上,它那么的渺小,但又是那么的明亮耀眼……。
陈其昌为人民服务的好人好事数也数清,道也道不完,以前的故事来不及说,现在的故事还在继续演绎哪。
人们常说“山不在于高,有仙则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则灵”。过去,在中国的一般地图上找不到“廊下”的二字标示,改革开放后的廊下因有吴邦国委员长的亲笔题字“上海市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区而名闻中外,廊下已经成为了一个集现代农业生产、科研、展示、教学基地、销售和农业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生态园;廊下又因为有活雷锋陈其昌用其独特的医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更生动精彩。
陈其昌的事迹将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作品名称:《雷锋在我身边》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