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德

(国家行政学院 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 教授 博导) 

在工业化浪潮冲击下,形成乡村消亡论的基本原因,就是乡村无法承载工业化经济。缺乏经济基础支撑的乡村自然会在工业化过程中走向终结。近代以来西方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但是走向21世纪的今天,如果我们仍然以此为理由断定中国乡村文明会走同样的路,这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在现代信息技术、交通技术与新能源的支持下,已经根本改变了乡村不能发展产业的条件。近代以来兴起的工业化经济,之所以选择了城市这个载体,是因为在当时的通讯技术、交通条件和化石能源的约束下,只有城市可以以很低的成本获得满足产业经济发展的物流、信息与能源的支持。但是自从信息技术革命以来,从根本上改变着乡村游离于现代文明之外的格局。在高速网广泛覆盖全球的今天,乡村与城市在使用信息上的同步性,为乡村就地融入现代经济网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欧洲的工业化是在铁路技术支撑下完成的;美国的工业化是在高速公路和飞机的支撑下完成的;而走向工业化的现代中国,除了使空间扁平化信息技术之外,则拥有已经形成的高速网、村村通的公路网、还有正在建设中的高铁网。站在历史高点的当代中国所拥有的综合交通网,已经将中国城乡在空间上连成一体,中国的许多乡村、特别是比邻城郊的乡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封闭、保守的乡村,而是正在成为几乎和城市一样同步享受信息与物质消费、可以同城市一样承载产业发展的乡村。由于农村同城市相比,具有人均拥有可利用的新能源多、使用成本低的优势,正在兴起的新能源革命,对中国农村走向生态经济更是如虎添翼。不可否认,虽然中国农村无法承受大规模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环保技术要求高的产业,但在现代交通与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中国许多农村完全能够承载适于劳动密集型、原材料加工产业的发展。

事实上,对于中国农村能否发展产业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理论,而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与解读的现实。早在20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最早进入市场的工业化产业,并不是从城市开始的,而恰恰是从村镇开始的。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快速发展起来的中国乡镇企业就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农村无法发展工业的神话。中国的乡村和小城镇,从90年代末到21世纪以来之所以被边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进入21世纪后启动了政府主导的大城市发展战略。由于社会资源过度在大城市集中,不仅使传统乡镇企业发展衰落,而且也使县城经济出现了边缘化。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乡村产业的发展更是难上加难。其次,进入21世纪以来,主导中国经济增长的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产业。由于这些产业在大城市发展更具有优势。所以这些产业与城市扩张形成的互动效应,凸显了大城市承载工业化优势的同时,随着社会资源向大城市集中,使整个社会对农村发展丧失了信心。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兴起的新能源革命与生态经济,以及目前的中国经济转型,为边缘化的中国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时代契机。如果说现代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为乡村承载现代产业经济提供了可能性条件,那么在生态经济推动下回归自然的低碳消费、在中国消费升级推动下的文化性消费等,为中国乡村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动力。从目前发展趋势看,有五类产业将会成为中国振兴乡村文明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是生态有机农业。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对无公害粮食、有机食品需求迅速增加,高附加值的农业生态产品将成为未来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自从90年代以来中国有机农业每年都以30%的速度增长。目前市场上有机蔬菜的价格是一般价格的35倍,有机粮食是一般粮食价格的13倍。

二是乡村旅游业。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回归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的乡村旅游正在快速发展之中。我国广袤的农村聚集了全国大约70%的旅游资源,浓郁的乡土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多彩的民族特色和秀美的田园风光,使我国的乡村旅游充满无穷的魅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中国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成长点。在毗邻城市的许多乡村的旅游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亮点。

三是乡村手工业。出于低碳与文化品位需求,具有文化、低碳和人性味含量的手工业品,正在受到城市消费者的青睐。在需求的推动下,借助现代市场经济、乡村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中国的乡村手工业正在悄悄地复兴。在中国5000年乡村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民间文化与民间手工业相结合的产业,是一个具有中国文化与地缘特色、附加值较高、劳动密集型的古老而新型的产业。目前乡村手工业已经成为许多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全国四大杞柳产区之一的安徽阜南县柳编业带动杞柳种植10万亩,年创产值2.5亿元。产品畅销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出口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该县有20余万人从事柳编加工。2008年我曾对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的拉面经济进行调研,发现化隆县作为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国家级贫困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化隆县农民带着家乡特有的拉面手艺,开始在厦门、上海等地开清真牛肉拉面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拉面经济已经成为化隆县富民的主导产业。截止2008年底常年在外从事拉面经济的达到9316户,从业人员6.6万人。收入达到3.4亿元。拉面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51.53%

四是乡村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具有多样化农业发展的国家。依托各地特色的农副产品形成的生产、加工产业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从2003年开始中国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加工出现快速上升的势头。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农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乡村新能源产业。我国60%左右的农村人口仍然靠传统的秸杆和薪材等解决能源问题。全国农村每年直接消耗的各种能源相当于5.6亿吨标准煤,占全国总能耗的一半左右。由此可见,发展新能源已成为改变农村能源使用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以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农村发展沼气、太阳能、风力发电、微小水电、生物能源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上述具有成长性的中国乡村新兴产业发展,将会为农民就地就业和产业提供巨大空间。乡村生态产业将会成为支持古老乡村文明的复兴的经济基础。但是正在兴起的乡村生态产业的发展遇到最大的障碍,是缺乏大环境的支持。在单级城市化思路指导下,各类政策都在支持做大做强的大环境中,使那些本来能够发展产业的乡村无法发展。如何把支持中国乡村生态产业的发展纳入到“十二五”经济转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框架中,是亟待我们研究的新问题。

(该文发表于《中国经济时报》20115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