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平

三农问题,中国要避免做菲律宾第二-爱故乡

(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 主任 研究员)

不久前, 中央继 2004 年以来连续第五年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这充分说明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在学界, 很多人都在研究中国“拉美化”, 却很少有人比较菲律宾和日韩, 并从中得出有益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启示。

菲律宾的 5 个快速转变

从上世纪 30 年代开始, 菲律宾经历了 30 年左右的快速发展, 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典范”,现代化水平仅次于日本。在菲律宾快速发展时期, 我国香港、台湾及韩国的大量劳动力到菲律宾就业。但从 60年代中期开始, 菲律宾经济衰退、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人民生活日趋艰难。在今天的菲律宾, 3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0 人中就有 1 人背井离乡, 总计约 800万人在海外打工, 仅在我国香港就有 70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菲律宾女佣。而在菲律宾走向衰落的同时, 日韩却迅速发展,成为亚洲的新典范。其中的原因也许非常复杂, 但有一点非常关键: 在现代化过程中,怎样对待农民、农村和农业?

1898 年美国从西班牙手中接管菲律宾, 在美国的影响下, 精英阶层坚定认为, 必须依靠资本的力量改造小农和农村。在政府和知识精英的主导和支持下,西方农业跨国公司和本国资本家一直控制着农业和农村的金融保险、土地交易,农产品加工、流通、仓储, 生产资料生产和销售, 技术服务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农民只能租佃土地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或做农业工人。随着技术进步,农业资本家和地主需要的农业工人和佃农越来越少, 大量失业农民涌进城市。随着韩战结束和冷战趋缓, 城市就业岗位增长下降,进城农民工找不到工作, 失业问题转化成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军人走上政治舞台, 政局不稳, 社会动荡, 经济衰退, 反过来失业更加严重, 以致恶性循环。

菲律宾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 5 个快速转变: 农村问题转变成城市问题、农民问题转变成工人问题、就业问题转变成社会问题、经济社会问题转变成政治问题、国内城乡经济问题转变成国际贸易摩擦。由此, 菲律宾社会出现严重两极分化和冲突, 政治出现严重腐败和对抗, 经济受制于外。很多研究菲律宾的人都认为, 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道路的失误, 是菲律宾“亚洲典范”不再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历半个世纪的曲折, 菲律宾认识到了本国现代化道路的错误, 从上世纪60 年代中期开始,师效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 收购土地资本家的土地, 分配给无地农民和流民。这项改革至今还没有结束, 事实上是走了一个大弯路。

我国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日韩选择了 和 菲 律 宾完 全不 同的“日本模式”。“日本模式”不是依靠资本改造和消灭小农, 而是在土改的基础上,在限制大资本下乡的同时, 扶持小农组织起来———建立以金融合作为核心的综合农协, 变传统小农为组织化现代小农,包括金融保险在内的农村经济都由农民协会主导发展, 农民不仅分享种植业、养殖业的收益, 还分享了农村金融保险、加工、流通储藏、市场资料生产供应、技术服务、农产品超市和土地交易等诸多方面的绝大部分收益。其中, 日韩限制大资本下乡经历了数十年甚至百年。在此过程中, 农地转移只许在农民之间进行, 没有出现过小农在短期内大量破产的现象; 农村劳动力转移并非被迫, 进城农民和城市居民同等享受国民待遇; 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基本相当。在此过程中, 农民逐步减少, 但没有出现农民工问题; 农村经济比例逐步下降, 但没有出现农民贫困问题; 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 但没有出现两极分化问题。

由此, 我们可以达成一些共识。

第一, 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农业国家,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对全局有决定性作用。如果选择资本消灭小农的道路, 农民将被迫非农化, 风险非常高。如果选择小农合作( 组织化) 发展道路,农民自主非农化, 风险可以控制。

第二, 农村人口基数较大, 减少农民是一个长期过程, 农村经济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要保护农民分享收益, 而不应借现代化之名抢农民饭碗。

第三, 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力量是农民。最关键的是要帮助农民提升能力, 或保护农民,或组织农民, 或武装农民头脑, 或增强农民经济实力。

第四,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具有核心作用。如果日韩的综合农协没有 “农信部”, 综合农协就没有生命力; 农民的金融自主权是实现和保护农民土地产权的基础, 保护农民首要保护其金融自主权。

目前, 中国的主流话语和上世纪 40年代的菲律宾十分相似, 这在 60 年代的我国台湾地区也出现过, 但台湾及时发现了问题, 进行了纠正。笔者认为, 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政策的一些不良后果值得警惕。

后果一: 小农依赖农民工工资维持小农家庭经营, 长期如此, 农民工在城市安居乐业就不可能, 减少农民就不可能,城市化就很难成功; 如果没有农民工工资维持小农家庭经营, 小农就会大面积破产, “五个转变”就很难避免。

后果二: 我国农村经济占 GDP 总量的12%, 其中种植业和养殖业大约占5%, 只有这 5%是农民的, 其余都被非农民占有了。5%GDP 养活 60%多的人口是不可能的, 两极分化基本是必然的。

后果三: 中国农民正在失去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 国内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市场正逐步被跨国农业集团占领,国外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市场正被进入大陆的日韩等“高科技农业园”抢占。可以预见, 保护市场和抢占市场的竞争将非常激烈, 贸易摩擦将非常突出, 国内问题转化成国际问题很难避免。

 ( 作者系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该文发表于学 习 月 刊2008 年第 4 期上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