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和家园:用东方智慧创建生态乡村
廖晓义
概要:乐和家园是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资助和政府的支持下,在四川地震重灾区彭州通济镇大坪村,创造的一个低碳乡村模式。由中国著名生态设计建筑师刘加平带领的义工团队,将传统川西民居和现代绿色建筑理念相结合,设计了就地取材、通风采光、榫卯结构抗震、墙体隔层保温、钢木回收利用、经济美观实用等特点的生态民居和公共建筑,使其较一般的乡村砖混建筑,节能减碳一半以上,每平米造价不到60美元;由村民组成的乡土工程师和村民协商形成的想请小聚落,为建筑主体沼气的普遍推广使得人畜粪便成为卫生处理后的清洁能源;垃圾分类系统减少了垃圾填埋和焚烧的能耗;低能耗、低碳排的生态农业正在替代靠化肥、农药、远程运输支撑的石油农业;以“治未病”和非药物治疗为主的低碳保健体系、以敬天惜物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和教育活动,让低碳生活方式成为农人的自觉选择。而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系统工程,是通过建立公益组织、农民生态协会和当地政府共同治理的管理委员会来逐步实现的。该项目得到各级政府的认可和媒体的广泛报道,荣获由国家民政部颁发的“2008年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项目奖”,项目负责人廖晓义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资助乐和家园的红十字基金会评价该项目“不仅对灾后重建有标杆意义,而且对人类生存有前瞻意义”。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方案中,乡村通常是被忽略的领域。然而对于一个农业人口仍占一半的星球、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仍然占多数的大国,乡村能否找到低碳发展之路,是实现低碳社会的关键所在。城市一直在工业化道路上前进,走的是高碳发展之路,要实现其从高碳到低碳的转轨非常艰难。相比之下,从乡村入手,使其走上低碳发展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更低成本和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案。
2008年5•12大地震之后,我带领“地球村”团队赴四川重灾区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在彭州通济镇大坪村建设“乐和家园”。一年多以来,我和我的团队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南都基金会、壹基金等公益基金资助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刘加平教授等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和村民们一起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探索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乐和家园”的由理想一步步变为现实的过程中,我们建设“低碳乡村”的理念日益清晰,并落实在诸方面的实践中。
说到低碳、减排,有人认为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和投资问题,这是典型的西医思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必须用中医的整体思维和各界的联合行动。“乐和家园”作为一种低碳生态乡村模式,是一个从环境到经济、从建筑到保健、从社会到心灵的整体系统,具体说来包括五个方面,即以生态人居为主题的低碳环境管理、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低碳经济发展、以治未病为主导的低碳保健养生、以敬天惜物为内涵的低碳伦理教育、以互惠共生为特质的低碳生态社会机制。
1.
人们为减排讨价还价,减排进程举步维艰,其中一个基本原因,是发达国家把已有的过度消耗能源的生活方式看做是不可改变的前提,而发展中国家则把这种生活方式看做生活品质的必然标准。然而气候变暖,正是这种高碳的、也就是高消耗能源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如果发达国家不能改变这种生活方式,如果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广大的乡村再效仿这种生活方式,那么人类的前景不堪设想。低碳乡村也许是全方位创造低碳生活的机会。乐和家园的低碳生活,是从低碳生态建筑开始的。
建筑物耗能主要是建筑材料及建筑过程中的耗能,和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耗能,建筑耗能通常占碳排放的40%,在乡村建造和推广低碳建筑对于减碳来说,意义重大。以前大坪村和中国大多数乡村一样,建的是低质量、高耗能的砖混瓷砖房屋,这种“建起来是垃圾建筑、倒下去是建筑垃圾”的房屋几乎都在地震中变成了废墟。我们请来了中国建设部首席生态民居专家刘加平先生和他的团队,义务为村民设计了既有传统建筑特色又抗震节能的新型生态民居。
这种生态民居的建筑材料以就地取材和可重复使用的材料为主,充分利用了村民林场中因雪灾倒伏的木材,以及地震中倒塌房屋的回收材。从使用的材料上尽可能降低对能源的使用,当然碳排放就减少(要知道生产一吨水泥会排放出一吨二氧化碳),同时也减少了运输带来的能耗。为了摸索出适合广大乡村而不止是有林山村的生态建筑,设计师们还与总工程师盛自诚先生一起,创造了一种用轻钢为骨架,木材为辅料的钢木结构建筑,刚和木材的柔韧性相合,具有很强的抗震功能,还减少了木材的使用,并且刚和木材一样,具有可回收的特性。
这种生态建筑进一步改进了以往传统民居的采光和通风条件,提高了舒适度,又减少了白天的照明用电。为了吸收传统土墙冬暖夏凉的功能,又不必采用土墙那样的夯土结构,新的民居采用了轻体墙设计,用聚苯板填充墙体,两侧用薄木板或竹胶板封闭,减少了地震导致的伤害风险,减少对于砖材的使用以及烧砖的能耗,还可以大大加强墙体的保温效能(经过专业设计单位的测算,其保暖效果相当于传统45公分的夯土墙)。过去,这里冬季是烧炭取暖,采用节能保温的轻体墙后,冬季取暖期比以前减少了1/3,直接减少了能源的消耗量和碳排放量。
在建筑节能方面,有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方面,就是人均人均住房面积的适度节制。对于豪宅的无节制的追求,是过度占用耕地和消耗能源的一个直接原因。“乐和家园”的生态民居倡导简单、实用,不鼓励豪华、奢侈。村民原有的房屋人均面积在70~100平方米左右。“红十字乐和家园”在补贴建设的过程当中,鼓励大家以人均35平方米为标准,这样既降低了建设成本,又大幅度地降低了建筑能耗及日常能耗,省出来的宅基地通过入股的方式建造集体管理和运营的乡村生态小客栈,给村民带来可持续增收的渠道。
此外,我们还探索出了一套非常适合乡村的低碳建房操作模式,“乡野生态屋”的建筑风格、“乡情小聚落”的建房方案、“乡土工程师”的建筑主体——专业总工程师对每一户被称为乡土工程师的村民进行系统教学、现场督导和工程评估;大家又在生态协会和乐和家园管理委员会的协调下,形成了十多个有利于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小聚落。
通过这些措施,“乐和家园”的生态民居较一般的乡村砖混建筑至少节能减排50%。加上采用了村民自建和集体采购方式,这种生态建筑的建设成本大大降低,每平米造价不到60美元。
我们设立了垃圾分拣中心,以各户为基础、各聚落为责任区,配备了专门清洁员,目标是使70%以上的垃圾得到回收,让厨余垃圾成为家禽家畜的饲料或者堆肥,让石油产品(如废塑料)和森林产品(如以纸浆为主的软包装)通过垃圾打包机的处理后集中堆放、统一清运、循环再生。
入户的沼气建设和管理系统将人畜粪便转化成清洁能源,替代过去以烧柴和烧煤为主的燃料方式,加上节柴灶的普及,综合节能减排效果达60%~80%。尽管大坪山并不缺水,但是农户们并不选择抽水马桶而是选择沼气,即保证了卫生,又避免了由于粪便造成的水污染,沼液和沼渣还能作为有机肥料。
作为一个包括生态民居、沼气、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山体保护、水源保护的环境管理系统,乐和家园帮助这些原来以在追求和模仿城市高碳生活方式为目标的村民,走上了另一条更明智、更经济、更时尚的低碳生活之路。
2.
西方世界在谈论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时候,往往把美式生活方式当作既定的前提,注意力也多放在技术的层面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上面,而忘记我们的田野和餐桌,忽略现代农业对于气候变化的重大影响。现代农业又被成为“石油农业”,它不同于传统农耕的基本点就是对于石油的消耗,从机械、化肥、农药的使用到远程运输、反季节的生产体系,都是靠着对于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的能源来支撑的。世界粮农组织专家测算,如果实现从石油农业到生态农业的转换,就可以减少80%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乐和家园的低碳经济模式,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完成产业转型。在大部分的生态民居立起来以后,我们开始了每户农人建立的“乡土农艺师”培训和生态产业的启动,目标是把以石灰矿开采和化肥农业为主的产业,逐渐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手工刺绣为内容的生态产业。
为了鼓励和引导从石油农业到生态农业的转型,我们建立了四个有机小农场,用农家肥堆肥代替化肥,减少生产化肥过程中的能源,还可以保养土壤、恢复地力;用捉虫瓶等生物治虫方法以及人工除草来替代农药和除草剂,减少了生产农药的能耗,还可以保证食品安全;用第一批有机小农场卖出的蔬菜高出市场价的50%或者一倍以上,鼓舞了更多的村民明年进入有机转型的耕种计划。不用化学饲料而用天然食物的养猪场和养鸡场,也正在吸引那些关注食品安全的有机消费者们的关注。同时,我们还通过多种途径倡导有利于低碳生计和低碳生活的生活方式,比如顺应天时,顺季节食疗、避免反季节蔬菜对于身体和环境的影响、顺应地脉;本地化消费,避免远程运输中的能源浪费和碳排放;鼓励订单农业,避免农产品积压产生的伤农和浪费。
与有机农业配套的是以国学复兴和生态文明教育为主旨的教育产业。在李连杰壹基金支持下正在建设的乐和书院,就将是国学研习、养生康复、技能培训三位一体的基地;而这里的生态建筑、良好的自然环境、中草药种植可能成为“治未病”培训基地和养生养老产业基地。让高压下寻求放松的老板们、渴求了解中国文化古老智慧的老外们、愿意在泥土和阳光里了解和继承祖先耕读文化的少年们,将是为这种这种低碳产业买单的主力。
在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生活中的城里人,对于回归自然有着日益强烈的内在需求,乡村旅游有着巨大的潜力,老龄化的社会创造着回归乡土的养老人群,旅游业和教育产业一样,可以吸纳有机农产品、解决村民不出村的就业。重建的时候,村民们自动选择人均35平米的住房标准,把多出来的宅基地用来联建乡村小客栈,明年一开春就可以接待游客。
乐和家园的另一个产业是个性化创意手工业,第一个产品就是村民绣制的绿手绢。手绢可以成为餐巾的替代品,也可以成为绣制心语的个性化时尚礼品。从帮助512地震后妇女灾后重建的救灾呼吁,到参与减用餐巾纸、拣回小手绢的环保倡导,乃至以“妈妈不走”为视角的人文关怀——通过购买乡村妈妈绣手绢而留在乡村照顾孩子、不让孩子变成“留守儿童”,我们的绿手绢行动正在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产品的创新和管理的改进,使之成为后工业化时代的消费时尚。
3
当西方世界自爱谈论气候变化的问题和方案时,其基本逻辑是西医的思维方式,局限于能源问题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不会注意到今天的能源耗竭相并行的另一个危机:因为过度依赖和消耗物质能源而引起的生命能量的衰退与危机;也不会注意到过度依赖化学药品的医疗方式,给健康造成的误区以及化学药品的生产中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产生的碳脚印。乐和家园作为低碳乡村的模式,让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超出了超出了狭义的能源和物质概念,进入生命的层次。
按生态建筑的理念修建、矗立在青山绿水之间的的红十字博爱卫生站、规划中的中药百草园、紧挨着的有机农艺园构成这个系统的底座,身体的健康依托于环境的健康;
村医负责和医师义工是专业队伍的支撑;在防病为主的“治未病”理念和非药物治疗为主的低碳保健理念,减少生产药物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也减少病人的痛苦;
卫生部门正在支持乡村建立通过数字技术搭建的信息平台,让村民接受信息化的医疗服务以及低成本的中医服务,世界著名的“超级大电脑”发明人——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陈世卿,也来到乐和家园帮助建设远程医疗信息服务网络,该系统用共享平台代替了分散的服务器,减少了资源消耗和浪费。
中医药文化的智慧库则是这个系统的灵魂。低碳保健养生的要义是要用生命崇拜代替资本崇拜。人活一世,什么是最为宝贵的?中医文化引导人们珍惜和培育人的三宝:精气神,以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为健康之本。
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低碳的生活,是高生命能量的生活。与之相反,那种高碳生活是降低生命能量的:对车的依赖,是腿脚的退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增加;对于空调的依赖,是皮肤呼吸能力的丧失。颠倒作息和超强压力,造成很多疾患,工业化的食品生产方式,让不少人吃的是化工产品,而不是在阳光和健康的土地上生长的真正的食品。中医药文化是今天低碳生活的指南,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药方。
4、以敬天惜物为内涵的低碳伦理教育
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深层原因,是大多数人将过度依赖和消耗依赖消耗物能的生活方式当作高品质的生活来追求,我们却引导村民们思考:这种生活真的是高品质吗? 过度依赖物质能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仅造成物质能源危机、生命能量衰退,还造成一个更深刻的能源危机——心灵能源的危机。在为获取物能的竞争、斗争和战争之中,心灵被污染,人心如荒漠;失去了和自然血脉相通的情感,割断了周围的人情、亲情、友情、乃至爱情,由此也失去了快乐的源泉和快乐的能力。
乐和家园的低碳伦理教育超出了沼气民居产业这些物质的层面,而直奔精神的家园。我们开展了以敬天惜物为核心的多种形式的生态伦理教育,播放气候变化的视频电影、讲座,普及相关知识,提供应对行动的培训;在低碳民居、低碳产业、低碳养生综合行动之中进行启发和引导,让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村民们引以为自豪的选择。暑期,我们请志愿者对乐和家园娃娃团进行培训,使孩子们也从小接受低碳生活方式的熏陶。低碳并不是低品质,恰恰相反,低碳的顺应自然的生活才是高能量、高品质的生活。我们对于高品质的生活有了不同的诠释:高品质的生活是惜物能、增体能的生活。
蓄心能就是培养爱心,对于集体对于自然的爱和宇宙大爱。这种宇宙大爱基于古老的中国智慧与全球的文化遗产相应的共同价值:
PHD,即Premativity自然是最好的(原生性);Holistic万物是关联的(相关性);Diversity差异是正常的(多样性)。PHD在希腊字母里就是“智慧”的意思,也是博士的意思,用中文的拼音来表达,就是朴、和、度,老百姓常用的话语来说,就是要敬天惜物。
道德伦理,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可以通过制度、行为、教育、承诺等多种的方式来体现的。比如敬天惜物这样一个理念,就体现在乐和家园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中,体现在村民选择生态房屋建造、生态产业转型、沼气和垃圾分类等等过程中。敬天惜物并不是停止对于自然界的索取,而是要取之有道,顺应自然法则来发展经济,比如从化肥农药农业转为自然农法;取之有度,遏制贪婪,比如农业和旅游业都要以自然承载力为前提的总量控制;取之有情,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灌注和燃发人们作为自然之子的良知与情感。心能的强弱,就是爱的能力的强弱。这种能力也许用大脑有限的逻辑还很难测量,然而它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所在。
5.以互惠共生为特质的低碳社会建制
当人们谈论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的时候,很少人去谈论因为过度依赖物质能源的生活方式而引起的争端、冲突和战争,也很少有人去注意为此需要的大量的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武器等等对于能源的消耗,包括生命能源和精神能量的损耗。事实上,建立一个互惠共生的和谐社会,才是减少冲突及其能源代价的基础,也是实施低碳环境管理、低碳经济发展、低碳保健养生、低碳伦理教育的保障,对于一个社会如此,对于一个小乡村也是如此。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帮助大坪村村民建立了大坪村生态协会,并且建立了由大坪村生态协会、村支两委和北京地球村三方联席机制,形成了联合共治机制,这样就把散沙变成了土壤,外援变成了内力,沟通解矛盾,调解化冲突。大家集体建房、集体搞乡村旅游、集体搞环境管理和健康管理,在这里没有律师和警察,没有上访拦车,村民对于官员、专家、志愿者表达的是谢意和笑容,这就增强了社会和谐,保障了低碳乡村各项工作的实施。要建设低碳乡村,最关键的建立低碳乡村的实施机制。“乐和家园”所有经验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立了公益机构与当地村民和政府的良好合作伙伴机制。
这种合作伙伴机制,不仅增进了乡村的和谐,也增强了乡村和城市社区的交流与和谐。由于公益机构或社会企业走进乡村,促进了上游的乡村生产者、下游的城市消费者和中游的市场销售者的互补共生,也促进了公民在乡村与社区层面的文化交往和生命依存。低碳乡村不同于那种已把人类带进经济和生态双重危机的、充满了诉讼和战争的大工业模式,也不同于以前封闭的自给自足时代的乡村组织,毋宁说,它带有信息社会和后现代的特征,是将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管理相结合、以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为基础的开放性、多样性系统,其目标是建立一个道德民主基础上的共治家园。
第三,对于新农村建设走上生态文明之路是一个推动力。低碳概念相对于生态乡村、绿色乡村来讲,它的契机就在于是可量化的,比方说生态民居和沼气、垃圾分类等等节能效果是可以测试的,生态农业、生态保健等的减碳功能是可测算的,这有助于生态乡村绿色乡村的量化推进,也助于建立大众易于理解的低碳生活的指标,包括住低碳房屋、吃低碳食品、选低碳保健等个人行为指南,而低碳指标也为低碳经济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准确的数据。对于普遍关注扶贫的发展中世界来说,中国低碳乡村模式提供的,将是一个将扶贫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医疗保健等社会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尝试。
第四,其中的思路和经验也给城市的节能减排,特别是通过改变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启示和带动,比如家庭节能竞赛,通过社区支持的农业促成低碳产业的发展,以及乡村的建筑理念对于城市的绿色建筑的启示等等。低碳乡村的指标体系可以推动城市的消费模式的转型,鼓励消费者参与,用乡村低碳生活带动城市的低碳消费,实现低碳排高能量的生活品质。
第五,低碳乡村有助于中国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复兴。低碳乡村基于敬天惜物的中国智慧,而这智慧应该通过气候变化这个契机促成当今人类共同价值的形成,以提升国人的文化自觉,展现中华民族的道德制高点。中国不一定要重复西方城市化的老路,而可以在今天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平台探索一条用信息集约代替空间集约、让乡村成为人们安居乐业之处的、城乡共生的低碳之路。
在乐和家园我们已经接待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新加坡等等的媒体采访,他们对于这个新的生存模式的认同和向往让我们更加相信在中国的乡村、被西方发展主义贴上贫穷落后标签的广大乡村,所蕴涵的低碳时代的新文明的希望。
乐和家园作为一种低碳乡村的理念与实践,给了我们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底气与信心。乡村是一个如此广阔的天地,从源头做起的节能减排和低碳文化,比起从源头做起,比改变积重难返的尾端更有成效。乡村里的农人是具有最大的潜力的人群,他们是成为人类低碳文明的引领者,还是成为城市高碳生活的追随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族乃至世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