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1998年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1999年获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获 “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2006年获“中国环境大使”称号。

张孝德:国家行政学院经济部副主任,博导。公共经济研究会 副秘书长,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 理事。

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管理。 讲授专题:《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与对策》《中国经济转型与政府执政能力创新》《自 主创新与中国增长模式转型》《城乡统筹与小城镇建设》《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等。

      刘健芝: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全球和平妇女”联会理事、国际委员会东亚区统筹人.参与主编《学科.知识.权力》、《庶民研究》、《反思中国》、《超越金融危机:亚洲民众的另类行动》、《亚洲父权社会的复辟》、《创出我们的未来:亚太区的民间汇聚》等多部作品。

谢英俊:   台湾建筑师、第三建筑工作室创办人。
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建筑系,“第三建筑工作室”和“乡村建筑工作室”创立人。曾从事多年营造工作,再重回建筑设计行列。多年的营造经历使他思考当今建筑产业化的特性,并萌生永续建筑的想法。1999年因应台湾“9•21”大地震灾后重建,谢英俊及其事务所进入南投日月潭邵族灾区协助重建,带领邵族人以环保材料和简单工具自力造屋,在极低的经费条件下完成社区重建工作。2004年,进入大陆农村,结合农村社会、经济条件,于河北、河南、安徽推动农村生态建筑协力造屋。2008年,四川发生“5•12”大地震,谢英俊及其乡村建筑工作室成员协助四川偏远山区灾民重建农房,启动500余套示范房重建。2009年8月,台风重创台湾山区、河岸原住民地区,谢英俊建筑师受捐助单位委托,协助兴建原住民部落中继屋与永久安置房,完成13个部落700户家屋重建。2010年还完成西藏牧民定居房等工作。谢英俊主张生态环保,他的“协力造屋运动”引发关于原住民社区、全球化与地域性、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深入讨论。

      戴锦华: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教授。

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北京电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研究所。专业特长:中国电影史,大众文化研究以及女性文学研究。曾多次出国出境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开设专题课程,进行中国电影系列专题讲座。著作:《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十八例》,《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拼图游戏》,《镜城地形图--当代文化书写与研究》,《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年》,《电影批评》...

 

      王晓明:文化学者、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王西彦之子,师从许杰、钱谷融教授。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兼及文学理论和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有《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无声的黄昏》等多部著作。研究方向: 20 世纪中国文学。 所教课程: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文学研究与当代生活等。

 

      韩少功:作家,海南省文联名誉主席,《天涯》杂志社前社长

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任弼时》(与甘征文合作)。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引起各方争论。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逢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周浩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教授,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可持续设计研究所所长。

东南大学建筑系博士,作为引进人才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教授。著有《伦佐·皮亚诺》,《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雕塑·环境·艺术》

 

       周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三农问题研究者

清华国情研究中心(公共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和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国情分析、中国农村现代化、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村金融、金融工程与衍生工具。

 

       李秋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乡土建筑研究者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 1989年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楼庆西共同组创“乡土建筑研究组”,目的在于对我国乡土建筑进行研究,对于乡土建筑遗产予以保护。此后,她和陈、楼教授每年带着清华大学的学生上山下乡,对古村落进行调研,对老建筑进行测绘,形成研究成果,并对一些古村落制定抢救保护规划,打响了一场“乡土保卫战”。其目的并不单纯限于古建,还在于建筑所记载的我国百姓的历史、文化。

 

 

欧宁:  国际知名策展人、《天南》主编、“碧山计划”发起人。

     毕业于深圳大学国际文化传播系,1994年创办音乐团体新群众。1996年主编、设计试验出版物《北京新声》,挑战传统阅读。1999年在深圳、广州两地创办电影团体缘影会。2003年他拍摄了纪录片《三元里》,2006年创作纪录片《煤市街》,同时开展着他的关于城市空间的社会研究——“大栅栏计划”。 2011年,欧宁和左靖在安徽省黟县碧山村发起“碧山共同体计划”,希望通过知识分子回归乡村,探索徽州乡村重建的新的可能并寻求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的乡村建设模式。

 

          何慧丽: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北京大学城乡社会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三农问题研究者、乡村建设实践者。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中国农业问题研究所副所长,曾挂职河南省兰考县副县长、开封市禹王台区副区长职务,现挂职河南省兰考县县委常委、开封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职务。 何慧丽力倡“用行动作学问”,比如采用社会学干预方法,参与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合作自助过程,以及城乡互助合作制度的创新过程。近些年参与了河南城乡互助型生态农业的试验过程,包括县乡联社和地市级国仁超市的成立、购米包地、购猪认养等制度创新过程。其研究成果既有深厚的中国本土特色,又有一定的全球视野。

        梁鸿: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文艺思潮、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关系研究。 出版学术访谈著作《巫婆的红筷子》 (2002)和反映三农问题的著作《中国在梁庄》(2011年),曾在《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南方文坛》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熊培云:专栏作家,南开大学传播学系副教授

新闻工作者。《南风窗》驻欧洲记者(主笔)。《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南方周末》、《东方早报》专栏作家及社论作者。其文字,自由、明辨、宽容、温暖,近年来在《南风窗》、《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南方周末》、《亚洲周刊》、《信报月刊》、《凤凰周刊》、《散文》等海内外知名华文媒体发表评论、随笔千余篇。2005年和2007年,以其理性且有情怀的思想、温和而向上的力量两次入选世纪中国网友“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 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进步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思想的中国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