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郜璐莉(王宁修改)

归朴:王宁的返乡路-爱故乡

岁月到中秋
硕果满枝头
安土且敦仁
农园喜丰收
经世又济民
四海共同舟
——2012 年 9 月 28 日写于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

2012 年 8 月 9 日早晨 7 点 15 分,王宁吃完妻子小冯做的早饭,两个荷包蛋和烤馍 片,走出家门。这个时候,刚满两岁的女儿还在睡觉。

在路口坐上 8 路公交车到城郊,等着搭同事的顺风车前往登封以西 20 公里外的石道 乡政府,他上班的地方。等了快 20 分钟,终于有个同事的车开过来。8 点 30 分之前, 所有工作人员都要用指纹签到。

王宁在乡政府分管工会工作,一到办公室,就被派了任务,去一个村子处理拆迁户 的事儿。响应省里生态廊道建设的号召,好多地方都要迁走离道路太近的住户,种上树, 以使开车路过时道路显得更加美观。王宁已经当了快三年的大学生村官。很多村官往往 还没分到村里就被“截留”下来,以完成乡镇政府指派的工作。

处理了拆迁户的事情,应付完一个必须参加的饭局,下午约两点,他开着一辆农用 三轮车来到乡政府以北 5 公里的老庄沟村常家门,那是一段山坡路。登封背靠太室山, 西靠少室山,多丘陵山地。常家门村半山腰的一片平地上,他租了约 5 亩地,用自然农 业的方式,种下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根达菜等各种蔬菜,他给自己的农场取名: 归朴农园。这个名字来自老子的《道德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 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位于中岳嵩山南麓的登封保留下来了不少的历史文化古迹,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祖庭, 中岳庙是五岳之中规模最大的道观,嵩阳书院则是北宋鸿儒程颢、程颐兄弟讲学之所, 是宋明理学的发源地之一,绵延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使登封成为“佛道儒”三教荟萃之地,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三教合一”的一个缩影。源远流长的中原历史文化在王宁的血液里留 下了深深的烙印,闲时常做诗以抒胸臆,词句中多有中原地名与典故。

清明丰雨民获嘉 遂心平权人博爱 桐树柏木又封丘 新都乡野皆许昌 光耀山门苦修武 登山封禅功平舆 洛水阳城古夏邑 灵地宝天在河南

——2009 年咏家乡河南 但在十多年前,他总是想一而再地离开这个地方。

生命的循环

就像追逐时尚的人们,都以为在往前走,往前走,但某一天突然发现,他们在复古。 生命也一样,多年过后回过头来,发现居然画了一个圆。

8 月初的安徽省阜阳市南塘村返乡青年工作坊上,每个人都在画自己生命的河流, 大多都是向前或者向上的流向,唯独王宁画了一个圈,将近十年的时光里,他走出登封, 又回到登封。

高中三年,由于对那种僵化的教育体制深恶痛觉,叛逆的王宁希望将来离家越远越 好,离城市和人群越远越好,于是 2000 年高考时,18 岁的王宁考上了陕西省杨凌区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业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那样就可以去沙漠,就不用见人了。 同个专业的同学里,他结识了后来致力于做乡村发展工作的黄志友与郝冠辉,由于对环 境的共同关注,他们一起在学校做环保,先后考察了陕西榆林毛乌素沙地、甘肃腾格里 沙漠、青海柴达木盆地沙漠、青藏铁路建设沿线环境保护、陕西渭河等,并参与了西安 大学生绿色营的环保活动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义务环保协会的创建......

2005 年大学毕业后,王宁又考取了新疆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来到乌鲁木齐,这回离 家更远了。当时他真心希望留在西北,建设边疆。但他遇到了一个对他的生命有着深刻 影响的事件,也改变了他的方向。

2006 年 11 月王宁开始做实验,2007 年 3 月的一次例行体检中,王宁被查出患了轻 微脂肪肝,照理这也不是很严重,但到了 6 月,王宁越来越觉得难受,睡觉时被子盖在 身上都觉得肝区疼。后来疼得实在受不了,去医院检查,结果令医生大为吃惊:重度脂 肪肝!如果不及时治疗,则有生命危险。只是短短半年时间,脂肪肝不会发展得这样迅 速,究竟是怎么回事?脂肪肝的形成有几种因素,如饮食问题、妇女妊娠等,前面的原 因都排除了,只剩下最后一种:中毒!原来,王宁研究生所学专业是草业科学,经常要 试验各种有毒的化学试剂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这些化学试剂都有一定的生理 毒性,而实验室的通风换气条件都不好。医生建议他立即停止做实验,吃药保护肝脏。

王宁开始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了 9 个月,有三个月没有再做实验,花了一 万多块钱,到 2008 年 3 月,病情基本控制。还好当时妻子冯润霞一直陪在身边。小冯是 王宁的高中同学,和王宁一起去了乌鲁木齐并在那儿领了维汉双语的结婚证。回到学校 后,他就申请从原来的实验室调到不接触有毒化学试剂的实验室。其实学校不少人做实 验都会出现身体问题,只是外界不知道。有一个同届的食品工程学院的同学,可能是接 触到食品化工方面的添加剂或者化学药品,6 个月就因原发性肝癌和肾衰竭去世了。

这时,王宁开始对所谓的科学研究感觉厌恶,他“深刻反思当前这种严重依赖化肥、 农药和除草剂的化学农业,严重依赖抗生素、激素、合成饲料的畜牧业以及靠各种添加 剂支撑起来的现代食品业。我们竟然用有毒有害的物质来生产使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 这种生产方式对生产者无益,对消费者无益,对整个生态环境无益。”他希望找到另外一 种对整个人类、对自己、对环境都更好的途径。王宁常想起那位去世的同学,和他相比, 王宁觉得自己活着的每一天都是赚来的,就想把自己剩下的生命做一点更有意思、更健 康、对地球更好的事情。

2008 年研究生毕业后,王宁的身体仍没有完全康复,大学时代的好友黄志友那时已 经在探索社区支持农业的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工作,他跟王宁说,你赶快来农场吃好东 西。王宁就和妻子小冯一起申请了健康农业实习生项目,在农场待了十个月。在这期间, 他还去北京同仁堂看了一位 80 多岁的老中医,老中医也不给他开药,说药都对肝脏有损 害,你这身体最好食疗。在如今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农药化肥超标的状况下,王宁幸好 来到了小毛驴农场,这个实践探索如何以健康的生态农业方式生产食物的地方。在那里, 他边劳动,边学习生态农业、社区支持农业、乡村建设、城乡互助和环境保护等相关知 识,边吃“好东西”,没多久,病就不知不觉好了。实习期间,王宁参加了在广西柳州举办的“可持续农业本土经验整理写作工作坊”, 见到了在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开展生态农业的同仁们;又去香港参观了 嘉道理农场暨 植物园、大埔运头塘邨共同购买市场、自在生活公司等,他被深深地鼓舞了,“我知道, 我找到我今生的道路了,有那么多同仁们都在实践,在奋斗,我想我应该沿着这条道路 走下去。”

实习结束时,因为对大城市的厌倦和不适,王宁觉得应该回家去了。当初的叛逆已 经过去,经过了近十年,王宁早已成熟,也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对故乡的种种情感 从心底浮了上来,“当我们感受现代城市文明的愉悦与冲击之时,我们忘记不了自己在 田野上度过的五彩缤纷的童年,忘记不了那些美丽的田园山水,忘记不了生活在这片土 地上的父老乡亲的勤劳与朴实,因为我们深深地爱恋着自己成长的地方”。

2009 年 4 月 21 日,他和妻子离开北京。在外面绕了一大圈,转来转去,又回到了 嵩山脚下。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沃土归朴嵩山下,颍水之畔耕读家——2010 年写于登封

在当下的环境下返回家乡是需要勇气的,刚回到家乡面对的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 不解,王宁就写了两句诗勉励自己:沃土归朴嵩山下,颍水之畔耕读家。王宁和妻子小 冯希望在家乡的嵩山脚下过一种简朴的生活,在颍水河畔能复兴耕读传家的传统。

回家没多久,他就开始着手实践和推广社区支持农业,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地,找有 山有水环境好的地。5 月,他在妻子小冯的娘家,登封市区以西约 30 公里的君召乡海渚 村,种了一亩多地的花生和糯玉米练练手,使用在北京学习的自然农业理论种了 5 个月。 11 月,王宁考上大学生村官,在东华镇协助管理全镇的林业工作,当了村官至少有一千 多元的底薪,可以支持自己做社区支持农业的实验,这也是他认同的半农半 X 的生活。 本来大学生村官政策就鼓励他们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当地农民提高收入。王宁也不断地 向乡镇领导宣传什么是社区支持农业,还拿了很多宣传资料给他们看,不过领导们对这 些并不太感兴趣,他们往往更喜欢谈论规模化生产、龙头企业等等,对不使用农药化肥 的有机农业深表怀疑,对组织小农从事社区支持农业更是嗤之以鼻。

东华镇在市区以南 10 公里,离家不太远,他在东华镇看了 4 块地,其中一块现在还种着不到 2 亩的玉米,但仍不是他理想的归朴农园。几年来,前前后后,他在郑州和登 封周边乡镇看了十几块地,包括大金店镇 5 块,唐庄乡 1 块。朋友建议他在郑州做,但 看了两块地都离城市太近,他又不喜欢大城市,也作罢。直到 2011 年底看了石道乡老庄 沟村找到的这块地。其实他早知道这地,那是朋友高志阳家的,但因为离家太远,王宁 一直没下决心选择它。但其它地方也实在找不到满意的了。高志阳也是大学生村官,在 石道乡政府工作,自己也在那块地上办了个养兔场,周围有好几亩空地,都是他拿自家 的地跟村里人一块一块换出来的。王宁关于社区支持农业的宣传给了高志阳不少影响。

这是一块不错的地方,半山坡上一块相对独立的平地,有清洁的水源,周围一片高 大的洋槐树林,既调节了小气候,又挡住了其他村民受农药化肥污染的地。立夏时节, 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清香扑鼻,还可以把它焯水晒干蒸包子。郑州的消费者来参观,农 场蒸了好多槐花包子招待大家。高志阳的养兔场也能提供一部兔粪作肥料。王宁只用兔 粪和羊粪作肥料,因为兔和羊吃草,粪里没有那些合成饲料的残留。

王宁陆续请来自己的亲威和老庄沟村的几位农民帮忙种菜,都是妇女:陈群、高志 阳的妈妈景巧、高黑妮、景姐、雪霞姐。常家门是个自然村,本来就没几户人家,成年 男人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留下这些妇女。找到耕作者,第二步就是要让她们接受 生态农业的理念。化肥农药种植方式盛行以来,她们已经习惯了杀虫剂、除草剂、各种 化学合成氮磷钾肥等,根本不相信离了这些能种好菜。为此,王宁尝试用各种方式把“健 康的土地=健康的食物=健康的人”的理念带给她们。他收集各种资料,做成一个 50 多页 的幻灯片放给她们看,把可怕的食品安全现状、国家机关为什么搞食品特供、农药化肥 滥用的可怕后果、转基因的风险、快速长大的家禽家畜问题以及什么是生态农业等内容 一古脑儿放进去,图文并茂,一些可怕的画面看得她们直抽冷气。王宁还在幻灯片里介 绍了日本和中国台湾、香港、大陆各地进行生态农业和社区支持农业探索的案例,告诉 她们有很多人在做着同样的事情。王宁的姨妈陈群是最早在农场帮忙的,王宁还曾带她 去武汉参访那里的消费者共同购买。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地是王宁租的,她们只是 帮助耕种,只要王宁不去买农药化肥,她们是不会自己花钱买的。针对景巧、高黑妮是 基督徒,王宁还专门从基督教相关网站上收集资料,告诉他们国内外也有很多基督徒在 从事有机农业和社区支持农业,他们的工作是荣神益人......就这样逐步完成了生产者的 教育和组织。王宁给他们这个团队起了个名字:登封 CSA 实践小组。

2 月,王宁与高志阳正 式签下租地合同,4 月申请 调到石道乡工作。从 2 月到 6 月,王宁大部分时间住在 山上,带着几位大姐一起平 整土地,规划种植,水、电、 路重新维修。高志阳在那儿 盖了三间简易砖房,顶上铺 的是石棉瓦,到了夏天闷热 异常。

3 月,归朴农园种下了 油麦菜、上海菜、香菜和根 达菜,黄瓜、茄子、辣椒和 西红柿也已经育苗,看着它 们一天天长大,王宁觉得心 里特别快乐。谁知 21 日突然 下了一场小冰雹,地里满是 斑斑点点的白,王宁时时担 心菜苗被冻坏,今年是闰四 月,而这个冬天持续时间本 就很长,那里早晨农场的温 度接近零度,他不禁在心中 祝愿上天保佑农场。因为环 境、土壤等条件好,农场的 菜并没有什么病虫害,瓜果 类长得也很漂亮。

社区支持农业,离不开 消费者的支持,王宁的初衷 是登封的普通老百姓能吃上这样的健康蔬菜,但他也知道,这在小城市是很难做到的,

人们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样的观念。今年 2 月,王宁与郑州的河南乐活生活绿色消费联 盟签订了订购协议,有四十余名消费者订购了归朴农园的蔬菜,其中一些是华德福学校 的家长。绿色消费联盟的发起人姚卫华现在是自然之友河南小组的组长,同是会员的王 宁和华子很早就认识,互相的信任也很容易就取得。对于小农场,这样的合作形式王宁 挺满意的,他自己擅长做土地上的事,华子擅长做消费者工作,各有分工,他自己也不 用花精力去找销路。因采用自然农业的种植方式可以降低成本,归朴农园的蔬菜比超市 便宜近一半,而且由于菜量大,订户一时又不算多,所以每次配给消费者的菜都比预订 的要多几斤,这样算下来,就更便宜了。

农园里种了近四十种蔬菜,按季节种植,不种反季菜,春天一来,消费者就陆续吃 到了,4 月的油麦菜、空心菜、青菜、茼蒿等,5 月有了生菜、木耳菜、樱桃小萝卜、小 白菜等,6 月到 10 月品种最多,当地能种植的蔬菜几乎都能吃到。每次配菜妻子小冯和 王宁都要来和大家一起来做,四五百斤菜,每个家庭所订的品种和数量又会有不同,要 把这些都配好,常常得干到深夜。菜地是在半山坡,还要把菜一趟一趟运下坡,再装车。 有一次下大雨,上上下下的不方便,他们用一个废弃的浴缸把菜从坡上滑下去。6 月份, 王宁父亲突发心梗住院,母亲一直在医院陪着,夫妻俩每到配菜时就得把不到 2 岁的女 儿送放外婆家,以至后来一到周末就知道要和爸妈分开,每次都哭得很伤心。虽然辛苦, 但每次配菜仍然是王宁最开心的时候,看着一筐一筐的菜,收获的喜悦在心底弥漫着, 也感觉得到土地的神奇。

种菜的这段时间,王宁读《道德经》也读得越来越有感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 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 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 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海的贾瑞明在“我为什么选择做农民”这 篇文章中曾说,自然农业不应该界定为一门农业技术,更应该是一种人生态度,农作者 要把农业看作是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协调一致的合作关系,要有一颗不强求、不 妄为、不自欺、不欺人、诚实感恩的农心。王宁也深以为然,自己虽然从大学读到研究 生,前前后后学农业学了七八年,最后才发现,一直都是在书本上和实验室里谈农业, 从来没有真真正正地在农田里体验四季的轮回和植物的生活。他要让自己补上这一课, 也喜欢带孩子去田野和自然,希望现在的孩子们都有机会体验大自然的神奇。

联盟的消费者要求每周一早晨送菜,而周一王宁得上班,送菜的工作只有妻子小冯来做了。他们雇了辆运输车,为了避开郑州的上班早高峰,凌晨 3 点多就出发,经一个小时四十分钟到达郑州,然后往七八个配送点分送,午饭前就能赶回登封。这么多年,王宁所走的每一步,都有小冯在身边陪着,从到新疆

读研究生,生病照顾,去 北京小毛驴农场实习,到回家乡后的所有探索。虽然小冯有时也埋怨王宁为了理想不顾 家庭,但丈夫的每一次“折腾”,她仍然在旁边默默支持。可以说,对于王宁的理想,小 冯是第一个支撑者。

续一个耕读传家的梦

王宁的家住在登封市日昣街,“日昣”两字来自清朝的一代名臣──景日昣。景日昣 是登封人,曾当过乾隆皇帝幼年时的老师,曾三次主持科举考试,其所选拔人才,后皆 为知名人士。晚年他辞官归田,著书立说。在王宁看来,景日昣是他耕读传家理想的老 前辈。

“耕读传家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农耕文明的优秀文化,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 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从今天开始, 关心食物与健康,关心农民与土地吧!耕读于今日则意味着读书人和农民的互助与合作。 协同发展,诗意地栖居,更有尊严的生活是我们的共同理想。”(王宁《绿色嵩颍青年耕 读合作社倡议书》)

中原传统文化中的耕读传家理念深深地影响着王宁,过去,许多家庭的门楣上都题 着这四个字,而现在则多是“家兴财源旺”,面对物质主义的膨胀和精神的日益退缩,王 宁希望能用自己小小的力量作一些挽回。经过几个月的筹划,凭着两口子十几年积攒下 来的一千多册图书,还有心平公益基金会、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等机构及一 些朋友捐赠的书,2010 年 9 月,王宁和妻子冯润霞创办了登封市首家民间公益图书馆─沃土归朴耕读图书室。他们有着美好的愿望,希望将它发展成一个弘扬传统文化、促 进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的平台:在社区通过免费的图书分享推广阅读和终身学习理念;图 书馆采用自助服务,培养规则意识和公民意识,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促进社区居民 关注家庭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鼓励社区团结互助。

图书室最初设在离王宁家不远的巷子口,他们租用了一间小房子,书架是用废弃的 木板、玻璃板和砖块搭成。管理图书室的,仍然是妻子小冯。夏季从上午 9 点到晚上 9 点,冬季从早上 9 点半到下午 6 点,除去吃饭和午休,小冯都守着那里,只有星期日休 息一天。那时他们的女儿王冯一诺(小名每天)刚生下不到两个月,小冯还要顾着回家 给孩子喂奶,虽然离得不远,也还是麻烦。去年年底,他们就把图书馆搬到了自己家。 幸好登封八十年代盖的房子都是一个小院加二层小楼,院里的一间小屋用来当图书室, 也不会太干扰家人的生活。

截止到 2012 年 6 月 1 日,图书室共接收到了 12 批次的捐赠,加上自己的图书和杂 志累计有 3500 多册。不过图书馆运转到现在,来看书借书的多数是小学生,在这个网络 和电视的时代,成人已经很少看书了,王宁想以图书室为支点开展的许多针对成人的活 动也做不起来,就只能跟孩子们做了。

2010 年底,耕读图书室举办了第一次社区儿童绘画展,王宁和小冯把孩子们充满童 真和想象力的画挂满了小小的图书室,和孩子们一样高兴。王宁因此认识了社区里的很 多小朋友,也因此有机会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是他觉得最大的收获。此外,他们还举办 过民国平民教育家纪念展,日昣街社区儿童画展和社区儿童英文书法比赛活动,并计划 做乡土民谣搜集、做手工艺展等活动。

家门口的耕读图书室牌子上,王宁特意加上了“总馆”两个字,本来王宁雄心勃勃, 想在农村社区二分馆、三分馆......但一直找不到愿意合作、愿意抽出自己时间去管理的 人,而没有人管理,大量图书放在那儿他又不放心,所以也一直没有开起来。现在他与 快乐小陶子流动儿童图书馆合作,去到乡村的时候,就用流动图书馆的装备带着那些图 书,随时随地可以变出个小型图书室来。

“返乡很有挑战,所以我要做”

在南塘返乡青年工作坊上,问起王宁为什么要返乡,要在家乡做 CSA,他给出了三 个理由:一、生活在这个地球家园上,我们是有责任的;二、好玩,有意思;三、不返乡很容易,返乡很难,这么有挑战的事情,大家可以多尝试。 返乡的最大的困难,很多时候不是来自所做的事情,而是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在父亲的心目中,王宁读了大学,读了研究生,要么应该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工 作,要么回家做官,而这两样都不是王宁喜欢的。王宁想利用农村这个平台做出一番事 业来,可父母觉得人家农村的孩子都要想方设法考上大学走出农村,你反而回到农村去 干种地的事。不光家人,亲戚朋友也都觉得他挺傻的。有的朋友很为他惋惜,看他缺钱 的时候就支援点儿。

王宁一直希望在家乡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做这个事业,他的博客不时会冒出 招募“诱饵”:《家庭合作 共建农场 招募伙伴 协同发展》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92fd201016e5t.html )、《 创 业 伙 伴 入 股 招 募 书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92fd20100v4u8.html),但至今他的支持者仍是妻子小冯。很 多时候王宁觉得“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不过他很有韧性, 不平衡的时候,就想想乡建中心那些前辈们的付出。

“如何让家乡更多的人知道并支持我们的事业,需要我们从身边做起去影响和感召 他们。”王宁在博客里写着,只要有机会走亲访友,他都会带着笔记本电脑,给亲戚朋友 演示他制作和搜集的一些幻灯片,有新乡村建设、环境保护、阅读推广之类的。他和妻 子编印了两本宣传册,讲平民教育、耕读书社和生态农业理念的《沃土归朴嵩山下 颍水 之畔耕读家》和宣扬人生美德的《众善奉行 济世良文》,两本各印了一百本,在 2010 年 8 月 7 日,乘着给女儿每天办满月酒的机会,赠送给每位前来的亲朋,希望大家聚在 一起不仅仅只是吃饱喝足,而能有更多精神上的收获。他知道,“在基层这样一个闭塞的 时空里,传播多元的文化十分重要但其实相当困难,希望我的努力能让家乡更多的朋友 去反思我们的发展方式和生活理念。”

王宁是个很耐得住性子的人,甚至有时候让人觉得性子太慢,参加完返乡青年工作 坊准备回程的那天早晨,几乎所有人都在催他快快出发,否则肯定赶不上火车,可他依 然笃定地一碗一碗吃着早饭。对于在自己家乡实践社区支持农业,他也抱着踏实的长期 奋斗的打算,曾经有朋友劝他去深圳办有机农场,说有个老板想投资 1 亿,在深圳一年 就能发展 600 个消费者,而待在河南一年最多 60 个,这样的诱惑对王宁却不起作用,他 在一篇文章里饱含感情地说:

“如果我需要一块地的话,首先应该是我自己家乡的地,如果我需要建设乡村的话,首先应该是我的父老乡亲们生活的乡村,我不幻想我能在短期内给家乡带来什么项目, 我也不期望我能振臂一呼改变家乡的面貌,我想任何工作不花上十几年的功夫是不会有 什么成效的,我已经十几年没有在家乡好好生活了,家乡的一切都变得陌生,因为我把 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了城市上了,现在我希望我能将自己的所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我自 己的家乡,投入到生我养我的那块土地上。”

秋高气爽赴京城
农园志友一片情
万里山河皆故乡
待看明朝桑梓盛
——2012 年 9 月写于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感谢所有从事社区支持农业的朋友。

乡音乡情,情义无价,百年乡建,继往开来。 故里故人,人生有缘,万载故国,增荣启后。
——2011 年写于家乡,感谢所有从事乡村建设事业的朋友

附:登封 CSA 实践小组和返乡青年王宁的简介

登封 CSA 实践小组是由家乡的返乡青年和小农共同创建的一个公益团体,我们以生 活、健康、互助、合作为目标,共同建设一个可持续的生态农场,分享健康的食物和生 活理念,在家乡开展城乡互助、公平贸易、社区支持农业、健康农业、合作经济、素食 环保、半农半 X、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复兴中华民族耕读传家 的传统!

登封 CSA 实践小组由返乡青年王宁和妻子冯润霞发起创办。王宁,河南省登封市人, 1982 年生于中岳嵩山脚下一个山村的窑洞里,2005 年毕业于陕西省杨凌区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08 年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2008 年 6 月与 妻子冯润霞以健康农业实习生的身份一起来到北京市海淀区后沙涧村小毛驴市民农园,参与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的城乡互助与社区支持农业项目的工作。2009 年 4 月返回家乡,在登封从事社区支持农业理念的推广和实践。

2011 年 10 月,登封 CSA 实践小组在、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河南乐和生活绿色消 费联盟、自然之友河南小组和登封市石道乡、东华镇部分大学生村干部的帮助下共同创 办了归朴农园,正式开始了蔬菜和粮食作物等的社区支持农业实验。

归朴农园占地 5 亩,位于登封市石道乡的一个小山村,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生态环境良好。归朴农园在郑州市区有 40 余户蔬菜配送份额成员,每年蔬菜消费 7 万余 元。归朴农园按照韩国赵汉珪先生提倡的自然农业理论从事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不 使用任何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确保蔬菜品质,从 2012 年 2 月开始,归朴农园聘请了三 位当地的农民参与蔬菜的育苗和种植管理工作,种植了三十余种蔬菜,从 5 月上旬开始 向郑州市的消费者配送蔬菜,截止 11 月底共向郑州市区配送 10000 余斤蔬菜,还有一些 红薯、花生、糯玉米和土鸡蛋。郑州市区的 40 余名消费者朋友于 2012 年 5 月 6 日来到 归朴农园参加农场首届槐花节,采摘槐花,参观农场生产,品尝农家饭,与农友交流, 并购买了当地的土鸡蛋,刚孵出的小鸡、小鸭,黄花苗等山货。

归朴农园未来的一个目标是在县级市登封发展消费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家乡能 有更多的朋友吃到安全、健康、实惠的食品。

博客:http://blog.sina.com.cn/meihaojiayua(归朴书院) 

      http://blog.sina.com.cn/dfcsa2011(归朴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