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敏(天福园有机农庄创始人)

天福园十年历程—走出一条新农民之路-爱故乡

一、务农的原因

1、时代巨变——农业的化学化和商品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得知很多国家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颁布了含量标准,这使我感到震惊、不解和担心。震惊的食物可能有毒;不解的是农残含量标准意味着允许食 品有毒,在控制方法上不是止于源头而是查于末端,其实于事无补,所能查的只是一点 点食用商品;担心的是我们国家也会步其后尘,对更大的危害视而不见,土壤、空气、 水源、植物等等一切都已被污染,八十年代末,随着电视的普及,农药、化肥、配方饲料的广告在中国家喻户晓,深 入人心。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与生命健康相关的五个行业即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 饮料业和餐饮业发生巨变,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和健康问题。

商品广告业的迅猛发展和商品流通领域的超市化,在对这五个行业的巨变产生巨大 的催化和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将人们的生活带入商战。
因为使用农药化肥,农产品产量提高,产生了农民卖难问题,各地兴建农产品批发 市场,形成了产地批发市场—大型批发市场—分销商—超市等多环节组成的农产品流通 长链,生产农产品的目的也从生产食物蜕变为生产商品。

上个世纪九十年中期,选择污染较少的食物,寄希望于农民和厂商少用或不用化学品。

 2、尝试种地

九十年代后期,认识到食物安全不能依赖别人,要靠自己努力,对自己负责。于是出 资在河北省租 100 亩地,租期十年。发现农民离开农药化肥不会种地,就请专家教,专 家也一样,专家教如何使用农药和生长调节剂,向“种了自个儿吃”的农民“乞食”。在 这个过程中发现农民完全变了。

思考:农民的天职是养育民族,要养育民族必先养育自己,愿意养育自己并有能力 养育自己。连自己都养育不了的人如何养育民族?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农耕文明的传承 藕断丝连。农民需要培训,但是,在哪儿学?怎么学?向谁学?学什么?为什么学? 

3、立志成为“新农民”

2000 年,在京郊从农民手里转租 30 亩地,租期三年。三年后吃什么,以后再说。 但是,我的行为被归类于“城里人休闲娱乐,帮农民创收。”

思考:在我们这一代产生了“三农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面对这些 问题,城里人只能等着在农村出生的公民们承担责任吗?城里人只能顾着休闲娱乐吗? 我们这代人不该对这一切负责吗?除出生在农村的人外,是否还有其他人可能成为农 民?农民是什么?是“农村出生的公民”的简称?需要“新农民”?懂得与自然合作艺 术的、愿意承担并有能力承担养育自己并养育民族责任的人。谁来做“新农民”?怎样 成为“新农民”?

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为新农民走出一条路。

二、兴建天福园

2001 年初,在北京房山区良乡江村开始兴建占地 150 亩的天福园。天福园是一个生 命体,天福园是百花园、百草园、百果园,天福园是乐园。

封闭式农庄:古人建长城为了抵御外敌,今我建大墙为了尽可能避免污染。 生物多样性农庄:大自然里本来什么都有,农庄就要像大自然。 种植:多种果树,间作轮作多种蔬菜、粮谷、其他植物。 养殖:多种家禽、家畜。

涵养区:“客厅”+池塘 堆肥区:“大地厨房”。

三、天福园农耕法概要

严禁化学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化学肥料、激素、抗生素。 保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正常;农事尊天地农时。 肥料自制,不外购;轮作、间作、合理配伍。 允许杂草丛生,万物充满生机,营养自然调节;人工除虫。
四、我是农庄主——农庄主的使命
农庄主与地主完全不同: 地主是土地的拥有者,靠出租土地为生,土地是地主的财富和财富来源。 农庄主是劳动者,建设并管理农庄。农庄是一个生命体,农庄主是这个生命体的灵

魂。农庄主建设并管理一个生命体,一定是心怀大爱,肩负责任。农庄主的工作是管理 生命。农业是人与自然合作的艺术,是人类最严肃、最高超的艺术。农庄主不可不研习。

五、天职

农田的天职是养育民族:农田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农田不应是出生地公民的财富。

农民的天职是养育民族:农民不应是“农村出生的公民”的简称,应该给公民一个 愿意成为农民的理由,应该给农民一个愿意并有能力承担养育民族天职的理由。
政府的天职是养育民族:三位一体,和谐稳定,国泰民安。

六、成立天福园有机农业俱乐部(2008 年)

为尊重农田的天职,为履行农民的天职,成立天福园有机农业俱乐部。 

1、宗旨

尊重自然,与自然合作,自律地生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养一方水土。

2、理念与做法

天福园有机农业俱乐部是一个生活团体,只接受相同理念的人作为会员组成大家庭。 会员不是消费者,不是顾客,是参与者,是家人。 农庄每周发供货单给会员,告知当地当季所产。 会员每周发订单给农庄,通过自己发订单的行为树立和强化责任意识。吃的行为关系到生命,是生活最基本行为。我参与,我分享。 农庄每周把食物给会员们送到家。种了自各儿吃。 九大类产品:肉、禽、蛋、奶、蜜、果、菜、粮谷、家庭制作。以 18 亿亩可耕地养活 14 亿中国人口为基础计,中国人均可耕地 1.2 亩。天福园 150亩,应养育 125 人。2008 年以前,会员数很少(20-30 个会员家庭),交换价很低(如:蔬菜 3 元/斤,但当时仍被认为“太贵了”)。没有履行天职的结果是农庄生活艰难,入不敷出。 现有约 100 个会员(家庭、学校、幼儿园),交换价可行(如:每斤菜 10~15 元)。多余产品在农夫小市集可供给其他人 。履行天职的结果是天道酬勤,工人加薪。

七、天福园模式

天福园的生产模式被称为 “中国式活力农 耕”;天福园俱乐部是生活态度和生活模式。天福 园模式容易复制。天福园模式源自汉字的启示:

土壤:以万物自生焉,则言土;一人所耕而 树艺焉,则言壤
幸福:幸——源于土而归于土;福——合天 意、有食粮、共同劳动,生生不息。

祝你幸福!

附:北京市天福园种植中心简介

天福园成立于 2001 年初,占地 150 多亩,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江村。多种种植、 多种养殖相结合,整个园区成为一个各种营养物质循环自养的生态系统。经过多年的养 护,天福园的生态恢复良好,自然物种繁多,堪作北京近郊地区农业标本园。2008 年 2 月,天福园成立有机农业俱乐部,产品由会员分享。天福园产品包括肉、禽、蛋、奶、 蜜、蔬菜、水果、粮谷、家庭制作食品等。创办者张志敏女士曾从事农产品国际贸易二 十余年,通法、英、西等多种语言,到访过 30 多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