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生态、综合
西部欠发达地区及粮食主产区农村社区发展路径初探
袁勇(四川简阳市东溪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
西部欠发达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普遍存在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生产管理粗放、农 业效益低下、农村精神生活匮乏、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等问题,受人均耕地、现有土地经 营模式和粮食产业极端重要性的制约,要靠调整产业结构等传统的办法和发展模式来增 加农民收入,解决当地农村的发展问题似乎很难。近年来,笔者结合基层农技推广工作, 总结了多年农村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农村创新发展的探索,认为在特殊的背景和 条件下,粮食主产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大力推动农民合作组织建设,依托农 民合作组织为成员提供综合服务、发展生态农业的途径,来促进当地农村的综合发展。
一、合作是发展的基础
包产到户虽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个体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时代的 变迁,单干的优势已日渐消失,农民原子化带来的诸多弊端日益凸显,并严重阻碍了农 业生产和农村的发展:如难以进行公共施设的建设和维护;土地的极度分散导致生产效 率低下、机械化程度低;小农经济和大市场的不对称造成农业低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困难; 农民的生产自主导致了农技推广和农民需求的分离,致使农技推广效果差、效率低;土 地的分散导致人心分散,使农村公共文化活动难以开展等等。因此,要使农村发展,首 要的是要把一盘散沙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或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由于村委会大多已演化为乡镇党委政府的权力和功能的延伸机构,其职能以完成乡 镇党委政府下达的任务为主。因此,靠这个职能已经发生变化、且带有行政权力的村委 会以行政的力量来组织素质高低不一、意识千差万别的村民,其难度很大,效果也会大 打折扣。而农民合作组织是一个不带行政色彩、进出自由、能真正代表组织成员利益的 民间组织。这个组织可以先团结和吸引一部分思想意识相近、或志同道合的村民来合作 发展,并逐步带动更多的农户自愿加入,最终实现大多数农户的合作。
从笔者的实践来看,要成功推动农民合作社的建设,需要注意五个方面的问题:一 是在组建初期需要外界非商业力量的推动,如政府农业部门、NGO、农业科研单位或农 业大学;二是要有在当地威信较高、愿意为大家服务的农村能人作为带头人,最理想的人选是当地的村干部;三是要和村级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或在合作社建立党支部,协 调好合作社和村委会的关系,以争取地方政府,特别是农业部门和组织部门的支持;四 是要立足自力更生,不要依赖或贪图外界扶持而削弱自身发展动力,更不能图眼前利益 而被外界商业力量和资本掌控;五是一定要民主,要给所有成员平等的权力。要相信每 位成员的潜力,赋予所有成员话语权,给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和平台,激发大家的 自主性,形成发展的内生力量。这样,才不会对外部力量形成依赖,从而真正实现自我 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二、生态是发展的出路
随着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农业生产上的农家肥等有机肥用量越来越少,农户完全依 赖化肥、农药这些“方便”的办法和农资来进行简单的生产和粗放的管理。加上缺乏科 学的知识,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已严重破坏了耕地质量和生态平衡,使农业生产陷 入了“生产—污染”的恶性循环。这样,不但降低了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威胁着农 户的身体健康,更严重影响了生产的可持续性。如果再不走出这个恶性循环,哪怕眼前 的产量再高、效益再好,农业生产也必将走入耕地质量越来越差、生产投入越来越大、 自然灾害越来越重、产品质量越来越差、农户收入越来越低的死胡同,并最终影响国家 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的未来。
但是,单家独户发展生态农业,又会受到周边农药、化肥的影响和外界社会压力, 既难保证质量,又难以恢复生态,更难以在当地形成规模和合力。只有在组建合作社的 基础上,以合作社为平台,在一定区域内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才能避免周边的影 响,逐步恢复区域的土壤活力和生态平衡,生产健康、营养的农产品,才能提高农户的 生活质量,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户收入。最重要的是,只有依托合 作社发展生态农业才能保护农户赖以生存的土地,才能使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走上一条 健康的、可持续的路子。
三、综合是发展的保障
笔者曾领办、指导了不少农民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但效果都不佳,有的还 以失败告终。个中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服务内容和发展目标太过单一。我们知道,农 村、农民和农业是一个有机整体,农民的需求也涉及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以单一的目标和服务来组织农户,难免会将这个有机整体割裂开来,也无法满足农户的综合需求, 自然就缺乏生命力和凝聚力。特别是以发展经济为唯一目标的发展模式,更容易出问题。 一来,“钱”既是很好的粘合剂,也是破坏力最强的“毒品”,很容易让合作社内容产生 矛盾而导致合作失败;二来,受资源、市场、产业、气候、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要实 现持续、稳定增收难度很大,一旦合作社或协会无法兑现增收的承诺,甚至给社员造成 减收,这个组织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即刻失去凝聚力而面临解散的风险。 而如果我们从“专业”的传统发展模式拓展开来,结合农户的综合需求,给农户提供生 产管理、产品销售、文化娱乐、学习教育、营养健康、城乡交流、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 综合服务,并依托合作社关爱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从而帮助农户解决生产、 生活、学习、收入、健康等等综合问题,那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依托合作社给社员提供综合服务,促进农村区域的综合发展,看起来很复杂,负担 很重,难度很大,其实运作起来反而事半功倍!这好比一个生态系统越复杂,就越容易 保持平衡;越简单,就越容易被破坏。
综合发展就是利用综合服务来实现综合效益:通过学习教育提高农户综合素质;通 过组织农民的文娱活动来改善农户的精神面貌;通过城乡交流来实现生态农产品的直销; 通过生态农业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关爱留守人员来提 升合作社的形象。而这些服务都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即使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或 哪项服务农户不满意,合作社也可以通过其他服务来弥补。再者,这种综合服务体现的 一个整体效应就是能在很大程度上转变农户的思想意识,增强合作社的核心凝聚力,取 得农户的信任。一旦建立了信任,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大家也会更多的从自身 的角度去找原因,去理解和包容合作社,这样不但不会影响合作社的总体发展,还会促 进合作社的壮大。
笔者于 2010 年初推动成立了简阳市新天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虽然名为“水稻专 业合作社”,但我们一改以往的专业发展模式,首先在合作社内推广了以水稻为主的有机 生产。同时,在合作社内增设了综合发展部,专门负责合作社有机产业、文艺宣传、环 境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推进。另还成立了老年协会、妇女协会、文艺宣传队和农 民田间学校,通过这些机构来组织社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和学习培训,从而提高了社员 的综合素质、丰富了社员,特别是留守人员的精神生活。通过两年的发展,合作社显示 了强大的生命力,社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团结、合作意识越来越浓,合作社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这样更加激发了社员发展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有机农 业的发展。虽然合作社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大家都能主动思考、以主人翁的态度去想 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两年的探索看出,这种综合发展的模式和理念不但能促进农业生 产,增加农民收入,还能有效促进农民、农村和农业的整体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价 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四、结语
实践告诉我们,合作、生态、综合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互相依存的。没有综合服 务的合作是缺乏生命力的合作;缺乏农民合作的生态农业也是难以推广和持续的;没有 农民的合作就难以提供有效的综合服务。特别是在无法通过种植经济作物来增加收入、 促进发展的粮食主产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如能将三者有机结合,在推动农民合作组织 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生态农业,给组织成员提供综合服务,这样,不 仅能促进当地农村的综合发展,还能有效助推建设幸福、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附:简阳市新天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简介 简阳市新天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东溪镇双河村,辖 9 个农业社,农户 503 户,
人口 1719 人,耕地面积 1980 亩,其中稻田 300 亩。该合作社是在原“东溪镇双河水果 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于 2010 年 3 月重新组建而成, 2010 年 11 月在简阳市工商局 正式登记注册,从事以水稻为主的有机耕作及推动农村的综合发展。
该合作社全体社员均为当地农民,合作社在总体运作上采取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统一销售、统一分配的形式,进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并以“推广生态农 业,促进城乡互动,实现共同富裕,推动农村发展,建设和谐农村”为宗旨,着力打造 生态、和谐、幸福的新型农村社区。三年来,合作社成员已有成立初期的 74 户发展到现 在的 432 户,涵盖了全村 88%的农户。有机种植也从当初的 71 亩水稻发展到现在的玉米、 油菜、小麦、蔬菜、水果、小杂粮、红薯、土豆等等农作物,面积近 800 亩,2011 年又 开始了生态养殖的示范。
合作社除常规生产管理外,组建了农民田间学校,负责农民教育和技术培训;组建 了老年协会、妇女协会、文艺队,负责举办各类文娱活动,丰富留守农民精神生活;组 建了文化中心,负责中华传统文化、农耕文明的传承和农民文化教育;组建了健康俱乐 部,负责开展一些健身活动,举办养生讲座,以传播健康生活理念,增强农民身体素质。
通过近三年的发展,社员的精神面貌有了较大改变,生态农业有了一定基础,农民 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合作社的凝聚力也有所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