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山下乡——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沈 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1955年伟大领袖毛主席所说的话,至今读来也依然可以成为21世纪中国“新上山下乡潮流”的标志性口号。始于1950年代的第一次上山下乡本来是号召家在农村的知识青年“回乡”就业,在1962年正式纳入国家计划之后,发展成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就业,安家落户,由此形成了一个轰轰烈烈持续时间长达二十年之久的“上山下乡运动” 。
一、什么是新上山下乡
我在《中国商界》2009年第1期发表封面文章《易经望远镜——从易经看2009年大势》中提出了2009年的几个大趋势,其中之一就是“新上山下乡”:“周杰伦的新歌《稻香》描绘了一位在危机中失业的中年都市白领,回到乡村老家,重建新生活的故事,《稻香》其实揭示了2009年之后的又一大趋势——‘新上山下乡运动’。农民工受工厂倒闭潮的影响,失业而回乡;富人因向往乡间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风景、宁静的环境与宽敞的空间而奔赴乡间;城里的白领小资要静心、疗伤、怀旧、发呆与晒太阳,也要去景色怡人的乡村漫游与小住;国家投巨资建设铁路与高速公路,其实无论铁路还是公路,最后条条大路都是为了通向山路与土路。世界运行轨道的大拐弯不仅是在从西方拐向东北方,也要从都市拐向乡村,从工业文明拐向生态文明,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而生态文明才是可持续的。回乡吧!回到乡村的美好!”
上个世纪的第一次上山下乡运动是一场由上而下的政治运动,是一种知识青年处于被动状态的政府行为,而这次21世纪的新上山下乡则是一场源于市场导向的符合人心与未来大势的自下而上的生活潮流与经济潮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于鸿君与郝玉龙博士最近提出为应对当前的就业危机,应该重启“上山下乡”运动,建议国家每年拿出1000亿元,引导200万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这两位“专家”虽然正确地意识到了“上山下乡”的趋势与方向,但是对这次“新上山下乡”的性质判断有误,没有认清这是一场“源于市场导向的符合人心与未来趋势的自下而上的生活潮流与经济潮流”,还想沿用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提出了通过政府拨款1000亿,平均每年给每个大学生补贴五万来刺激他们去“上山下乡”的建议,这种理想化的建议根本就不具有可操作性与实用价值。
这股大势所趋与人心所向的新上山下乡潮流正在以新的生活方式与新的产业形态集聚能量与累积量变,经过三到四年的孕育,到2013年就能完成质变,变成盛行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浩荡主流。
二、新上山下乡的本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变迁
今天,18世纪起源于英国的以珍妮纺纱机与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境地,这把“伟大”的西洋双刃剑在创造“伟大”奇迹的同时,也给人类的道德伦理、人文文化与自然环境造成了“伟大”的破坏,如今这个一度金碧辉煌、光芒万丈的工业文明的金字塔在历史的大变迁中开始了系统性崩溃。工业文明的金字塔主要有三大层级构成——一是金融体系,二是工业产业与化学农业,三是以大城市为标志的工业化生活方式,包括支持这个工业金字塔运行的机械论世界观、物质主义人生观与唯利是图的价值观。正深陷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美国,是工业文明崩溃的主要标志。
约翰·珀金斯(John Perkins)曾经是一名美国中央情报局培养的经济杀手,作为一个拿着高薪的顶级专业人才,他在全球不择手段地帮助美国与公司帝国攫取超额利润,最终人类的良知与正义促使他对美帝国与公司帝国反戈一击,他通过《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与《经济杀手:美国欺诈全球真相》这两本书向世人讲述了很多历史性事件的黑幕与真相。约翰·珀金斯的觉悟与行为不仅是西方工业文明崩溃的最佳例证之一,他还在《经济杀手:美国欺诈全球真相》中明确指出了这种历史的必然趋势:“在缔造这个帝国的过程中,我们美国人竟然抛弃了我们最为基本的信念。抛弃了我们的祖先所定义的美国人的本质定义。我们已经丧失了追求平等、正义和幸福的原则。历史告诉我们,所有帝国都不会长久;帝国要么自我毁灭,要么被人民推翻,……。”
从2008年开始,高居金字塔顶端的金融体系开始逐渐崩溃,引发了从华尔街扩展到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金融体系的崩溃迅速带动了位居金字塔中间的工业实体经济的崩溃,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濒临破产与一系列有毒食品事件的爆发都是传统工业产业与化学农业崩溃的象征;下一步就是以大都市生活为标志的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崩溃,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深刻而意义重大的意识革命,从2013年开始将诞生一种新型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工业文明金字塔的崩溃并非意味着世界崩溃与世界末日的来临,我们在这场空前的文明大变迁中将收获一个“新的地球”与“新的文明”,这个新的文明就是生态文明,而生态文明将逐渐修复这个业已千疮百孔的老地球,恢复其往日青山绿水的美丽与万物共生的生机。
构建这个生态文明的金字塔将从生活方式的转变开始,以乡村生活为标志的生活方式即将逐渐取代大都市生活为标志的工业化生活方式,随之产生的新世界观、新人生观与新价值观将构成生态文明金字塔的基础,在此之上将建立新的可持续的绿色产业体系、绿色金融体系与生态文化体系。
工业文明金字塔位于大都市,生态文明金字塔位于乡村,工业文明的金字塔如同一个人造的超大型怪物,而生态文明的金字塔是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地球每个角落的由海量“生态文明村”组成的金字塔网。
整个生态文明金字塔网正在世界各地悄然形成,而在中国,生态文明村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一场规模巨大而影响深远的“新上山下乡”活动正在中国城市涌动,国外已经明确了工业文明—后现代文明—生态文明的变迁轨迹,而中国正在形成工业文明—上山下乡—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通过新上山下乡,中国将“临门一脚”实现直接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跨越式发展。
按照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潘岳先生的观点,西方的生态文明正在渐行渐近,他说:“西方文明在几千年前惊人相似的同时崛起,又在几千年后惊人相似的同时会师,会师在哪里?会师在生态文明的平台上。”潘岳认为,中国在短短百多年时间内从农业文明而进入工业文明,再由工业文明提前跨入生态文明,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农村与农业文明,而生态文明的基础也是乡村与有机农业,中国的新上山下乡潮流的本质是中国即将由工业文明跨越式地进入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三、乡村生活与城市乡村化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城市化是一种过时与落后的工业文明发
正当西方在逐渐远离工业文明与城市化所带来的危害,热情地拥抱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生态文明之时,中国有一大批思想落伍的专家、学者与官员还在热情地拥抱工业文明与城市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弊端,甚至还在致力于把北京、上海与重庆等特大城市发展成三五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把中小城市大跃进成“特大城市”,闭着眼睛拒不接受西方城市化进程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动辄就以城市化人口与城市化程度的一大堆过时的“数据”来证明中国与西方相比落后多少年,他们不知道这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西方已经从工业文明发展到后现代之后,发现了现代化与都市化所存在的巨大弊端,正在转向“全面乡村化”——不仅要保持原生态的乡村风貌,就连大都市都要走向“乡村化”。中国不应该去“享用”被西方人抛弃的“城市化”尤其是“大都市化”的“厨余垃圾”,而是应该具有与国际同步的前瞻性目光,直接保护原生态的乡村风貌,扭转“城市化”与“大都市化”的错误方向,向“大城市小城镇化”(分散的卫星城镇集群构成大城市)与城市乡村化的潮流发展。
都市乡村化的最新例证是白宫草坪改成了一块菜地,从此第一家庭会在这块白宫菜地上像农夫一样耕作,种植有机蔬菜。2009年3月20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带领白宫大厨与小学生在白宫南草坪挥锄动土,正式启动了把白宫草坪变菜地的计划。给第一厨房配备一块菜地,这是自二战以来白宫首次开辟菜地。倡导在都市花园与绿化区种植健康蔬菜的“品尝风景”运动的发起人罗杰·杜瓦隆说,白宫菜园的出现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为美国乃至全球数百万花园做出表率。在花园、小区绿地、阳台、房顶、路边道旁种植有机蔬菜将成为城市乡村化的一个标志性运动。
只有乡村生活才是古今中外人类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大都市与CBD只是人生一个短暂的中转站,美丽乡村是人类共同的最终归宿。
东晋陶渊明辞官归去,回到了“三径就荒,松菊尤存”的家乡,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村生活。他笔下令无数中国人陶醉的桃花源,不就是一个美丽乡村的生动速写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少数都市白领也认识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开始回归乡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曾经在上海广告界工作的一对白领夫妇,他俩放弃了都市生活与高薪职位,归隐江西婺源乡村,实现了自己乡村生活的梦想。他们在天涯社区以“高老爷1900”的名义发帖,图文并茂地描绘自己宁静美好的乡村生活,在网络世界引起了羡慕狂潮,其帖子的点击率急剧上升,“高老爷1900”也就迅速成为媒体的关注热点。
国外上至总统与富豪,下到中产家庭与农民都生活在乡村,他们可能工作时生活在城市,但是一到下班、度假与休闲的时候,都纷纷回到乡村。前美国总统布什在得克萨斯州的克劳福德拥有自己的私人农场,世界著名的环保领袖、前美国副总统戈尔在田纳西州也拥有自己的私人农场,乡村生活已经成为幸福生活的代名词。
这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一个规律,当生活贫穷的时候,人们千方百计涌入城市,而当人们的财富积累与生活水平达到一定标准之后,就会出现向乡村回归的现象,古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穷奔市,富奔乡”。现在中国社会也到了一大批富裕起来的城市富人、白领与小资开始“奔回乡村”的时候了,在乡村有美丽的风景、开阔的视野、美好的传统、宽敞的住房、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活水、自然的田园、茂盛的植物、盛开的野花、安全的食品、舒缓的节奏、宁静的氛围、温暖的阳光等大城市无法提供的生活条件,而乡村的这些特点正好可以满足城市精英休养身心的心理需求。
我们所说的乡村是在保留原生态农村环境的基础上,加载了更丰富而深厚的人文文化、生态文化与精神文明,是一种21世纪的生态文明村。保留与提升广大农村,倡导与发展生态而时尚的乡村生活方式,在城乡各地构建这种生态文明村,抛弃大都市化与城市化的落后发展模式,引导与激励大批知识青年、小资白领与富裕阶层再次上山下乡,不仅是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国际流行时尚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大好事,还能顺利解决在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难题——农民工就业与子女上学问题、抛荒问题、空巢问题、内需严重不足、大学生就业、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等。城乡的乡村化进程能够让社会精英人才主动下乡,从而带动资本投资走向,真正启动广大乡村市场,这种高品质乡村市场的启动,不仅可以使广大农民在乡村就业与创业,还能在乡村创造真正适合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丽江的崛起就是21世纪生态文明村与乡村生活方式的成功典范,丽江不仅吸引了大批城市精英与小资白领,不仅给本地农民也给大学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四、新上山下山的标准
像堵车、噪音、拥挤、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忙碌躁动、人际关系疏远、身心紧张、生存压力加大、忧郁与神经衰弱等这些由工业文明与城市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都成了城市精英远离城市与工业文明的“撤退力”,而它们同时又成了城市精英上山下乡去热情拥抱生态文明与乡村化的“原动力”。
为了使中国在下一轮“生态文明”的新世纪能占据在全世界的领袖地位,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科学发展观与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把工业化与城市化中所出现的弊端以及引起这些弊端的一切因素就像控制瘟疫与传染病一样严加管制,否则这些引发环境与人类身心灵健康的“病毒源”会迅速传染到广大乡村地区,虽然有些乡村地区已经被“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病毒所污染,但是从现在开始还为时不晚。
我们必须明确建立一个“新上山下乡”的标准——只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持乡村原貌、促进人的身心灵健康与提高人素质的人才、资本、产业、产品与文化才能被允许上山下乡,否则破坏生态环境与乡村面貌、损害人的身心灵健康、不利于提高人素质的东西一旦上山下乡将会给中国带来新一轮生态环境与人文文化的大破坏与大浩劫。
实际上这种灾难性的上山下乡事件一直都在发生,下乡后建在水源地的化工厂已经多次造成江苏盐城的恶性自来水污染事件,据媒体报道,造成最近这次自来水污染事件的污染源是盐城标新化工有限公司排放的污染物,这是一家生产经营氯代醚酮、工业氯化钾、结晶氯化铝及双氧水等工业原料的小厂,其生产厂区就建在一片农田当中,厂内的废水通过暗沟直排入厂背后一条通向新洋港河的小河,而新洋港河就是盐城城西水厂和越河水厂的水源地。此外,让抽水马桶与洗衣机上山下乡到干旱地区与严重缺水地区,带给当地百姓的不是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是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不仅会加重了当地的缺水状况,还使很多抽水马桶与洗衣机处于废弃状态,而抽水马桶与洗衣粉的使用甚至还破坏了当地的整个水资源系统。城市中水系的沟渠化也正在大规模上山下乡,这种用水泥给池塘、溪流与河流铺底与护岸的做法已经把所有城市的水系都变成了死水与臭水,我们却还在当作“城市先进设施”引向乡村,使广大乡村原本干净的活水都面临变成腐臭死水的威胁。城市中水泥的滥用使所有铺设水泥的土地寸草不生,生物灭绝,这种弊远大于利的做法也在大规模上山下乡,很多农村的活土地也同样面临被铺上水泥之后变成任何草木与生物都不能生长的死土地。
污染与毒害了乡村土地几十年的化肥与农药还在一如既往地“大规模上山下乡”,如果在“工业革命”时代,化肥农药还有一丝存在的价值,但是事到如今,当我们整个时代与社会都在转型进入“生态文明”的时候,当我们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时候,化肥与农药则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头号敌人。所有生产化肥与农药的公司与企业都应该有壮士断臂的决心与牺牲精神,为了自己与其他中国人子孙后代的健康与福祉,洗心革面,金盆洗手,主动退出这个行业或进行行业转型,否则这些公司与企业就是在坚持不懈地有意识地破坏生态文明,在毁灭中国的生态文明乡村。
凡此种种,举不胜举,真正系统而细致地在广大乡村地区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确实是一项艰巨而持久的系统工程,每个有志于建设美丽乡村的中国人都应该自觉行动起来,投身到这场意义深远的乡村建设中来。
五、新上山下乡的模式
我们现在把家电下乡放在上山下乡的首位是一种目光短浅与本末倒置的做法。中国的农村最缺的不是产品,而是能够从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各种专业人才,中国的农村最缺的不是消费,而是能够启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资本。
这些专业人才与资本根本就不在乡村,而是在城市,如果没有这些城市精英人群与城市资本的大规模上山下乡,要单靠现在普遍贫穷的农民来启动想象中的“庞大农村市场”,这是不切合实际的空想。在农民普遍贫困、购买力低下的情况下,想凭借政府补贴的下乡家电来拉动农村市场,相对于目前这场持续而严重的经济危机而言,其作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
1、首先是人才的上山下乡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徳馨!”山水土地与村野陋室只要有了精英人士,山水与陋室马上就有了灵气,也有了价值,最重要的是人才。躬耕卧龙岗的诸葛亮与东篱采菊的陶渊明,我们不能称他们为农民吧!前美国总统布什把自己的私人农场设置在德州克劳福德,结果克劳福德马上名扬全球成了美国著名的旅游地区。
现在中国乡村最缺的不是产品,不是家电,而是人才——各行各业的名人、节能减排的人才、环保专家、绿色建筑与有机建筑人才、传统建筑人才、生态景观设计师、有机农业的人才、有机养殖业的人才、文化创意的人才、懂市场懂营销的人才、大量的中医与教师、各种手工艺人才、懂得运作乡村产业的运行人才等等。因此,没有上述各种专业人才的上山下乡,农村永远都是缺乏文化的与贫穷落后的农村,永远都无法变成像法国普罗旺斯一样的美丽乡村。
现在有一小批城市精英已经上山下乡了,像我在本期文章《从白领到绿领》所记载的属于海归的陈礼贞女士与北大博士后吉云亮博士,他们就是新上山下乡的潮流的先驱;
而中国著名环保人士廖晓义女士则带领了一个城市精英团队集体上山下乡,在四川彭州的大坪村白手起家,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的灾后废墟上重建了中国最早的一个生态文明村——乐和家园。东莞企业家赵其兴先生在2009年春节后上山下乡到广东云浮的双稳村,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文化创意农园。还有一大批城市精英正准备上山下乡,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王涵在接受《城市画报》专访时表示四十岁之后:“有可能当一个农民,因为我觉得农民好神奇;也有可能当一个木匠,给自己打一把椅子,多好啊。”著名影星周润发在今年春节前表示,他十分喜欢有机蔬菜,将来退休后,要远离城市,买块田种菜,过一种享受大自然的生活。另外,丁磊要养猪,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要种菜等等新闻与传闻都预示着城市精英阶层也已经开始朦朦胧胧地意识到了不管今天在做什么,未来个人的事业空间与美好生活空间都在乡村,今天大部分城市精英的童年都是在乡村度过的,他们生命的根其实一直就深扎在乡村。他们的身体在城市,心灵在乡村,当身体回到乡村的时候,他们才能做到身心灵合一,灵魂才会真正地附体。一场由都市精英参与的大规模新上山下乡潮流正在酝酿之中,城里人上山下乡当农民将成为一种都市生活时尚。
2、资本的上山下乡——乡村置业与乡村投资的热潮正在悄然形成
风水风水,风是流行,水是资金;风生则水起,水随风而动;资金则随流行趋势而流动,投资与消费两者都是如此,这是我对风水下的最新时尚定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改革开放三十年,消费与投资的重点在城市,今后三十年消费与投资的重点在郊区与乡村,其形式可以分成两大类——乡村置业与乡村投资。
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先生曾手拿北京市昌平区地图逐村地进行地毯式搜索,花了六年时间找到了一个约300亩地大的百年柿子林,在那里修建了一个私人庄园。华谊兄弟的王中军在顺义花了三千万建造了一个占地300亩的马场,现在已配备了六十多匹马。像张宝全与王中军这样的做法就属于乡村置业,富裕阶层通过在乡村置地、建房与造园,营造属于自己的私人庄园、私人牧场、私人农场、私人会所、私人山庄、私人园林、私人度假村、私人马场、私人林场、私人酒庄或私人葡萄园等。在市中心与CBD即使花费了巨资购置了房产,也无法拥有美丽的风景、自然的生态环境、清新的空气与天然纯净的流水,因此乡村置业就成了富人过上高品质生活的必然选择。在乡村置业就意味着资金向乡村流动,通过租地、建房、造园、植树、种菜、养殖与雇工给乡村创造了新的消费市场与就业机会。
随着城市环境的恶化与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大家都想回归自然与回归乡村,乡村休闲、乡村旅游与有机产业等与乡村密切相关的领域正在成为投资的热点,投资项目涉及乡村交通、乡村电信、乡村网络、乡村饭馆、乡村度假酒店、农家乐、乡村景点、有机农业、有机养殖与有机加工业等各个方面。最近在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食品安全法》成了推动终结“中国化学农业”与所谓“农业现代化”与大力发展“中国有机农业”与“中国传统农业”的关键。
3、产业的上山下乡——产业链延伸与文化创意产业下乡
溢达集团是一个通过产业上山下乡而实现产业链延伸的经营典范。香港的溢达集团是世界著名的衬衫厂商,年产衬衫6000万件,经过多年努力,溢达集团已彻底地改变了原来两头在外(销售与原料都在国外)的加工模式,通过在新疆种植十万亩优质棉花,打通了从棉花种植、织布、印染到衬衫加工的整个产业链,产业链的整合既可以保证产品质量与产品安全,又可以有效降低产品的成本。随着国际上开始流行有机产品,溢达集团在新疆种植的有机棉花已经成为该公司的竞争优势,从有机棉花加工而成的有机面料不仅成为自有高端品牌的原料,还是溢达成了世界顶级品牌的供应商。
现在中国的城市都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上海与北京等城市涌现了以 “上海时尚园”与北京798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而文化创意产业不会仅停留在城市,它也会走上山下乡的发展道路,其结果就是文化创意农业与文化创意农园的崛起。
当然除了产业的上山下乡,还有产品与服务的上山下乡。现在媒体大力提倡的家电下乡就是属于产品的上山下乡,但是要用上山下乡的标准来对下乡的家电进行分类,大力鼓励像节能炉、太阳能热水器等有利乡村生态文明的家电产品下乡,而要控制不利于生态文明乡村的家电下乡,其他产品与服务也是如此。
4、城市乡村化与城市生活乡村化
新上山下乡的潮流不仅体现在人财物向乡村流动,更体现在城市的乡村化与城市生活的乡村化,美国白宫草坪变菜地与北京小区草地变菜园几乎在同步进行,阳台种菜、楼顶绿化、蚂蚁工坊的流行、家庭合作有机农场的兴起、郊区农家乐的繁荣等所有迹象都在说明这种趋势。
追求健康与幸福的生活是所有人共有的人生目标,城里人在选择生活方式的时候会自然淘汰与避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弊端与毒害,保留城市化的优点,同时主动地融合乡村生活的优势,这就是城市乡村化的根本原因。
5、网络上的上山下乡
网络缩短了城乡之间的距离,也在时空上拉平了城乡之间的差异。网络使任何人做到身在乡村,心在都市,通过网络与城市的亲友同事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上工作,网络的优势给城市人群上山下乡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不妨碍生活与工作的前提下去上山下乡。
现实的上山下乡与网络的上山下乡组成一个双向互动的联动机制,高老爷1900通过在天涯社区发布其宁静乡村生活的信息与画面,千万城市小资白领通过网络可以分享他们的乡村生活,这种网络分享肯定会促使更多城里人加入上山下乡的行业,如此线上线下的互动会产生一种上山下乡的滚雪球效应,促进新上山下乡潮流的发展与壮大。
当然,新上山下乡潮流远不止上述五类方式,日后肯定还会涌现更多的形态,它们最终将汇合成一个远远超越第一次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性社会变迁活动,从乡村带动城市,带领中国全方位进入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
【作者简介】
沈立,MBA,比较教育学博士、应用心理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与校长培训学院教师。
曾在中外资企业担任过培训师、设计师与管理顾问,在很多高校与国内外企业的EMBA项目与总裁培训中担任主讲教师。
沈立博士是最早在中国宣传与推广乐活时尚与乐活经济的“乐活传教士”,一直致力于推动“乐活”在中国的发展与传播,他于2007年4月出版了中国第一套系统阐述乐活经济的教育光盘《乐活市场、乐活生意与中国世纪》,于2008年5月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中国第一届国际乐活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