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的“乡村三部曲”
一、都是农民:30年来城市与农民的纠葛(2009年3月1日 294期《新周刊》)
农耕社会,乡土中国。
1949年,每1000名中国人中有112人生活在城镇;
1978年,每1000名中国人中有180人生活在城镇;
2008年,每1000名中国人中有456人生活在城镇。
“三农”问题悬而未决,中国城市与农民已纠葛为一体,又壁垒分明——中国社会的封面是城市,封底是农民,但农民在城市缺失公平待遇。部分城市政府和市民作为城市的既得利益者,强化了以户籍为前提的“出身论”,在认同农民(工)的能力之前,就剥夺了他们的机会。他们歧视农民,却忘了农民是中国社会的根。
改革开放30年最值得致敬和表彰的群体、被忽略的中国骄子,是农民工。没有他们粗糙的双手,所谓崛起的大国,所谓中国奇迹,所谓世界工厂,所谓城市化,根本不成立。
生活在城市的我们,要感谢和帮助农民和农民工——他们是我们的来自,也是我们亏欠多年的兄弟。
二、故乡: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2011年3月1日 342期《新周刊》)
国在,山河变。
城市化摧枯拉朽,“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冉云飞语)。
带着乡音,你无法证明自己属于面目全非的故乡;拿着名片,你无法暗示自己属于暂住的异乡。在异乡,你做了生你养你的祖国的客人了——外地人。
地理意义上的故乡,只是一个名称和方向。故乡不只是家乡。家乡不论怎么变,总是在那里。故乡却可以穿越时空,附着于人、事、物建立身份认同,成为情感所寄、内心所依、灵魂所栖居。
我们可以拥有情感上的和精神上的故乡。只有当精神无所依之后,中国人才终于被连根拔起了,成为行尸和孤魂。财富不能挽回故乡,可惜,抒情也不能。
失去故乡的人,还将失去什么?
三、逆城市化——还乡或重建乡村的可能(2012年11月15日
今日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中国科学院《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称:中国内地城市化达到了51.3%。
“农耕社会,乡土中国”,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
我们挤在城市,农村渐远。但也有各种类型的乡愁、田园梦和重建乡村的努力,在逆城市化而行。
2009年出版的“都是农民:30年来城市与农民的纠葛”,关注了中国人的进城史和2.26亿农民工。
2011年出版的“故乡: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说的是情感和精神上的故乡无所依之后,中国人被连根拔起。
现在出版的“逆城市化:还乡或重建乡村的可能”,报道的是当代人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以城市资源反哺乡村的努力。
以上,构成了《新周刊》 的“乡村三部曲”。
中国乡村的未来,比你所想象的,更加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