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刘映升先生!
刘映升
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创始人
1942—2018
编者按:
2018年5月4日23时50分,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创始人、“2014全国爱故乡年度人物”刘映升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6岁。
他的离开,是乡土文化保护事业的巨大损失;他未完成的遗愿,还需我辈继续奋斗!为了传承刘映升老师的精神遗产,我们回顾了他平凡而又出彩的一生。爱故乡全体同仁也特别感谢在刘映升老师生病期间,来自社会各界朋友的关心和捐助!
“留住乡愁,爱我故乡”,刘映升老师精神永存!
刘映升,生于1942年,重庆北碚区蔡家岗镇人。1961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期间自办农民扫盲夜校,被纳入北碚区文化馆文学组成员。1965年,参与创办灯塔农业中学(现重庆市第二十四中学校),任教32年后于1997年退休。
1980年,刘映升开始收集巴渝地区的各种农具,之后创办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并于2006年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陈列馆馆藏1000多件,大到织布机、水车,石磨,小到煤油灯、草鞋,涵盖各个年代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件儿都是刘老先生费心费力从各地淘回来的。
2008年,刘映升开始为他的这些宝贝配打油诗,累计创作1000余首。老伴张宗会总在凌晨两三点钟看见刘老爬起来写诗的身影,刘老说自己晚上最有创作灵感。
巴渝农耕博物馆部分馆藏品
蔡家草把龙
蔡家乡,是粮仓,
稻草编龙去游乡。
过年跟着大龙跑,
春游田坎粮满仓。
干谷草编草把龙,
儿童玩龙气如虹。
跟着大龙钻火海,
自古少年初英雄。
(刘映升老师为草把龙配写的打油诗)
2014年,刘映升因坚持三十多年抢救、传承巴渝农耕文化,而被评为“2014全国爱故乡年度人物”。他的事迹感染着成百上千的人。
2015年第三届全国爱故乡大会上的刘映升老师(中)
获奖以后,他的动力更大了,积极参与、支持爱故乡的各项活动: 2015年12月19日,刘映升先生应邀参加第三届全国爱故乡大会,并向大会组委会、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北京工友之家、福建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北京洼里博物馆分别赠送了自己原创的诗歌和“蔡家草把龙”,他对家乡农耕文化的热爱与激情,赢得了所有与会嘉宾的掌声与赞许。2016年、2017年,在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等机构的支持下,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又先后承办了第一、二届重庆爱故乡论坛,由己及人,辐射带动整个重庆的农耕文化复兴事业;2017年,他还参与发起“爱故乡·乡土博物馆专业小组”;2018年春天重病期间,他念念不忘的是他创作的《巴渝农耕文化图典·诗歌集》的出版事宜,还在牵挂着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
2015年12月第三届全国爱故乡大会上刘映升老师在“爱故乡·乡土博物馆”论坛上发言。
(从左至右依次是: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张孝德教授;刘映升老师;打工文艺艺术博物馆馆长许多)
2015年12月第三届全国爱故乡大会结束后,刘映升老师向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赠送“蔡家草把龙”
2016年1月首届重庆爱故乡论坛合影
2016年8月,刘映升老师在巴渝农耕博物馆给首届“热风”文化研究研习营的营员讲解
2017年6月,刘映升老师在“爱故乡·乡土博物馆工作坊”上发言
2017年8月,刘映升老师在第二届“乡村建设研习营”上发言
(从左至右依次是:西南大学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温铁军教授;刘映升老师;台湾朝阳科技大学陈茂祥教授)
2017年11月,第二届重庆爱故乡论坛
(从左至右分别是:刘映升老师儿子刘刚、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副主任周鸣鸣、西南大学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温铁军教授、刘映升老师)
他曾在《巴渝农耕》自序中写道:“农耕社会将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消失而基本消失,因而抢救农耕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作为炎黄子孙,抢救中华农耕文化遗产,责无旁贷;作为巴渝儿女,抢救巴渝农耕文化遗产,同样责无旁贷……我以微薄的财力和心力,创办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收集整理农耕文物,再现巴渝农耕社会,并免费向公众开放,旨在让子孙记住我们的根,守住我们中华民族的自信。”
2017年11月,第二届重庆爱故乡论坛上刘映升老师与温铁军教授等人一起舞“蔡家草把龙”
刘老师是一位平凡的人,他兢兢业业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执着地、勤勤恳恳地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刘老师是一位不平凡的人,在有限的人生中,尊重和传承数千年的农耕历史,他的生命绽放出了无限的光芒!
刘老师离开了我们!这是乡土文化保护事业的巨大损失!
刘老师走进了我们!他的精神将激励我们继续前进!他留下的文化遗产将滋润我们的心田!
最后,特别感谢在刘映升老师生病期间,来自社会各界朋友的捐款和关心!
“留住乡愁,爱我故乡”,刘映升老师精神永存!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全体同仁
2018年5月6日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