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京津冀鲁青年爱故乡高校论坛
作者 山东区行动组
写在前面
这个五一节,北京顺义龙湾屯大北坞村的人民大学乡建中心培训基地里格外热闹,因为这里来了30多位大学生,他们有的来自支农社团,有的来自马克思社团,甚至还有单干的“个体户”,他们相聚在这里是为了参加一场早就该办的交流会——京津冀鲁交流会。
本次交流会以“社团交流”为主题,以促进片区内涉农社团之间联系并建立长期交流合作机制为主要目的,交流会期间包含了有关于大学生支农史的介绍、新工人的现状及未来等课程,以引导大学生确定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理论水平及支农素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主。同时还包含了有关于组建区域联络组和选举联络员的相关事宜。
开幕式
交流会正式开始时大家全体起立唱“支农队队歌”,接着由主持人王瑛哲为大家对本次交流会做简要介绍。
接着由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青年培养部门干事张玉为本次交流会致开幕词。
玉姐首先介绍了一下自己,然后希望我们在此能交流碰撞出“火花”,并且期待我们今后的交流可以持续下去。
支农社团的发展离不开交流,而这次交流会就是把社团联系起来,一起交流,一起反思,可以建立一个交流合作的机制,并把他持续下去。
在开幕式上的还有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干事赵文娟为大家带来的“爱故乡宣讲”
文娟为我们讲述了爱故乡的一些工作,如在全国寻找爱故乡团队,寻找爱故乡年度人物,寻找爱故乡之歌,推动各地爱乡会,建立爱乡站等。
她还介绍了一些爱故乡的行动,如高校青年爱故乡行动:爱故乡系列讲座和宣讲、为故乡写歌、回家过有意思的年、撰写村史、爱故乡图文征集活动、成立爱乡会、爱故乡实践月刊、文集等。
她还建议我们在学校开展图文征集活动,举办爱故乡图片展,共同爱乡建乡。
参观梁中心
培训基地里的闫利霞为大家介绍我们举办交流会的场地——乡建中心培训基地。
首先是基地主楼里的照片展,这些照片不仅有返乡创业青年的照片,还有我们早期与近期大学生支农的照片,利霞姐为我们逐个介绍。接着利霞姐还带我们参观了基地里的生态厕所,这个生态厕所并不是抽水式的,而是每次方便完后用带有微生物的草木屑将排泄物盖住,任其自由分解,而且分解过程没有异味,厕所反而是有木屑的清香味,然后再将分解的产物收集起来,用于基地内农作物的肥料,如此一来,就实现了粪便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值得我们推崇。
关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一直被我们关注,但如果有更多的人像利霞姐他们一样实践起来,相信一切都不是问题。
社团交流
交流会有大量的时间用于社团交流,第一次社团交流主要是社团介绍,这次的社团介绍没有采用以往的PPT介绍,而是以社团为单位,各成员一起行动,用醒目的图文形式对社团进行描绘并介绍。
介绍包括社团的宗旨、特色活动及发展困境。通过社团的介绍及讨论,大家了解了各社团的特色活动(如“爱故乡”演讲比赛,劳动者赞歌,新工人调研等),以及社团发展的困境(如社团缺少活力、活动缺少特色、外部支持少、该如何进行理论学习等)。
主题讨论
第二次社团讨论为主题讨论,大家围绕“社团转型与传承”和“社团经验交流分享”自愿分成两组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我们发现,社团遇到的问题与困境都很相似,但以“社团如何开展理论学习”这个问题讨论的最多,所以我们把两组合为一组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最终整理了一批适合我们进行理论学习的资料。
整理如下:
“触摸现实”类书籍:
1、《我在底层的生活》
2、《我是一朵飘零的花》
3、范雨素系列文章
4、刘继明《人境》
5、《毛泽东选集》4卷
6、刘老石系列文章
7、吕途“新工人三部曲”《文化与命运》、《迷失与崛起》、《女工传记》
理论学习影片:
1.教育反思类:《驴得水》、《起跑线》、《盗火者》
2.看见人民类:《最后的棒棒》、《蟹工船》、《钢的琴》
3、青年出路类:《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青春之歌》
4、现实与历史:《让子弹飞》、《时间规划局》、《活着》
学习讲座
交流会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清华大学工学博士、中国水利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研究院王海峰老师;大学生支农休学第一人,现在梁漱溟乡建中心工作的白亚丽老师。
王海峰老师给我们讲了“新工人”的现状和出路,给我们讲了当代新工人“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的尴尬局面,中国现在有大量的工人流动在城市,而很多工人没有社会保障,工资待遇也一般,他们在城市生活但买不起房子,很多人支出自己的全部积蓄,甚至借钱贷款在老家买了房子或盖了房子,但因为留在农村收入微薄,为了维持生活他们只能去城市打工,而打工者往往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打工者的“过客心态”又是打工群体迷失的显著特征,这正迎合资本的逻辑,变相支持和加速了资本的扩张和逃离。这样,工人们自身的权益更加无法保证,他们只能被各种势力和利益群体牵着鼻子走。
而新工人的未来,更大的取决于他们自身的思想和努力,如果打工者认同自己是“农民工”,就等于认同了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命运,如果争取做“新工人”,就成为了主动争取自身和群体利益的一员。
亚丽姐以乡建为出发点,为大家讲述了乡建的包容性,以安徽阜阳南塘为例为大家分享了大学生支农史。
原来在大学生早期下乡支农的时候比现在要困难的多,当时的大学生不仅要面临食宿困难、交通困难等问题,还要面临社会各界的压力。
而当时亚丽姐就顶住了这些压力,轰轰烈烈的开展了支农活动,当时有一个队员决心回到自己的家乡—安徽阜阳南塘,决心为自己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他就是杨云标,他先是在家乡建立了维权协会,为专门为自己家乡的农民们做维权工作,接着又创办了老年文艺队最后创建了今天的“兴农合作社”,而建立这个合作社,他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传统的乡村自治重新焕发活力,而现在来看,他确实做到了。
而当时像杨云标这样决心让传统的乡村焕发活力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如今在不同的地方,继续为着乡村的发展发光发热。
团队建设
交流会还有着丰富的团建活动,如同心圆、趣味健身拳击,五一劳动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大家在紧凑的交流会中得以放松,更能增加大家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
人们常常说大学生支农社团是需要精神寄托的,因为他们常常孤独地做着其他社团无法理解的事。交流会虽然就这么结束了,带着说不完的话,安放彼此内心的孤独和迷茫,支农的路上我们并不孤单!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