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帮兰考农民卖大米的挂职副县长何慧丽重回出生地,教授回乡能否改变故乡?
作者 | 初白、张木霞
原载 | 豫记
她是武汉大学哲学硕士、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一个倡导用双脚做学问的知名学者,也是罗家村的闺女。
12年前,挂职兰考副县长的何慧丽因帮农民卖大米而走红网络,其后,她在兰考进行的一系列乡村建设实验也引起了公众注意。但很少有人知道,就在五年前,何慧丽悄悄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灵宝焦村镇罗家村,以罗家村闺女的名义对这个村庄展开改造。
一个回归故乡的学者,能给故乡带来什么变化?
一个小山村里坐落着一座书院?
灵宝罗家村是小秦岭北麓一个不能再普通的小村子,那里的农民大多把种苹果当做营生。要想知道村子的更多情况恐怕不容易,因为这个小山村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百科词条。
但是,如果你在引擎上搜一下“灵宝罗家村”这个关键词,蹦出来的信息大多和一个叫“弘农书院”的地方有关系。比如,灵宝市领导到罗家村做调研,其中一站就有弘农书院。
书院成立五年来,不但为罗家村及周边村庄培养了一批新型农民,还发育成立了几个经济合作社,实打实地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架桥铺路。
弘农是灵宝的旧称。从西汉到北宋的一千多年里,弘农郡或弘农县指的主要就是灵宝这片土地。
来到书院门前,你会发现它和想象中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现代书院画风差得有点远。与其说是座书院,看外形,倒不如说它是一座废弃的乡村学校。
书院柱子上斑驳的瓷砖和铁栅栏无言地诉说着建筑的老旧。两侧红色的对联显然经历过风吹雨打,红色脱了大半,边角卷曲。唯有门头挂着四个繁体大字——弘农书院,异常醒目,是拜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先生所书。
对联上写着“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大门两侧的砖墙黑板上有“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晴耕雨读”“知行合一”的粉笔字。
这座成立于2013年的书院组织过村里80岁以上老人的集体过寿,举办过无数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班。红火的时候,周边的七八个村子的村民都来听。
2015年,书院还联合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和爱故乡河南工作站一同发布了首届大学生农村创业恳谈会的招募令。清明三天的假期里,参与活动的学生不但参与了乡建论坛,还祭拜了春秋时的介子推和更为久远的轩辕黄帝。
河南灵宝黄帝铸鼎原
这儿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地方。罗家村通向小秦岭主峰娘娘山的山脚下有一座二神庙,里面供奉山神和土地神,山神是忠臣介子推像。
当地有一个由十二个自然村组成的民间“十二社”,十二社代表王根法等人坚信,即便介子推并不是在这里被烧死的,这儿也极有可能是晋文公重耳带着介子推等臣子南渡黄河韬光养晦的地方,并对介子推在此地“刮股奉君”的传说很信服。
直到如今,每年春节过后,正月二十二的响山节、二十三的古庙会和六月十五介子推的生日,十二社代表都要前来祭拜,为山神唱大戏。村民们也都坚信,这座二神庙能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罗家村古庙会弘农盘鼓队表演
祭拜规模不大,但丝毫不缺仪式感。五年来,弘农书院的义工们规范了十二社的祭拜仪式,为村民们策划了“弘农响山文化节”。到时,十二社所在村庄的两三千人会齐聚在庙前,一起鸣炮奏乐、行鞠躬礼、诵读《礼运·大同篇》。
帮村民卖大米、猪肉学者无意间成了明星
书院发起人何慧丽是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教授、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作为一个高校教师,她的生活轨迹应该是象牙塔里的教学和科研,爬格子、出著作。
何慧丽在分红大会上总结发言
但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何慧丽更像是一个“政治明星”。
2006年,一则“副县长卖大米”的新闻铺天盖地,充斥在人们的茶余饭后。那年,何慧丽在兰考县挂职当副县长,她带着两个新成立的合作社骨干农民,拉着一车10吨大米,来到北京大学旁边的一个书店高声叫卖着这些来自焦裕禄精神发祥地——河南省兰考县的无公害大米。
然而天不遂人愿,即便贴上了“无公害”的标签,大米的销售仍然遇冷,何慧丽本人倒成了全国40多家媒体追踪的热点。有人认为她在作秀,有人叹息知识分子无能。
多年后谈及此事,何慧丽语气平淡。她说自己是知识分子里知行合一的行动派,她的做法是面对那时就已有所表现的的食品安全、农民增收及城乡差距问题时的一种本能担当。媒体的评价不必在乎,因为事实证明,这些问题的确都是严重问题。
2006年在北京社区为合作社卖大米
那时的她略显青涩。2006年,央视《人物》栏目组来到兰考采访她,她摆出了一副并不主动配合的态度,身为副县长,不给人家安排食宿,还撂下了一句话:“不要花兰考县政府的钱”。
4年之后的2010年,何慧丽又带着7头猪和一盆红烧肉来到郑州的一个高端群体小区,打着大喇叭叫卖南马庄农村农民合作社成员饲养了一年的健康“快乐猪”。
这次的结果比大米要好得多。郑州市兰考商会的成功人士积极响应。当天屠宰的8头生猪以每公斤40元的价格销售一空,更重要的是,她促成一些市民签订了领养生猪的协议。
这也是她的理想,想在郑州建立一个河南城乡互助合作社,让农民的生态农产品卖个好价钱,让市民安全地吃到无公害食品。当年,她就把兰考县合作社组织与郑州一些文明消费者群体组织进行了直接对接,在管城区成立了一家“国仁超市”。当时,她自编了一幅对联挂在超市门口:“市民农民心连心、城市乡村叶通根”。
2010年在郑州社区叫卖合作社生态猪肉
那年卖完猪肉、尝试“国仁超市”的农超对接之后,何慧丽几乎销声匿迹了,网上再也找不到她去城市卖农副产品的新闻。
然而,何慧丽并没有消失,她回到了自己家乡灵宝罗家村,希望重新探索一条乡村建设的新路,在村里建立弘农书院,培养从事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新农人。
也就是说,她不只是注重以前的“合作组织为纲领”,还要加上“乡土文化为根本”。
内心苦涩的农民怎么可能种出健康的粮食
何慧丽说,挂职兰考的时候,她尚未意识到“培养人”的重要性,所以南马庄只有一个合作社,而没有像样的文化教育机构。她说,乡村建设,教育为先;乡村复兴,文化为先。“乡村建设离不开人才,但外面的人始终会流走,只有把当地人培养起来才是正确的路径。”
于是,2013年4月12日,在罗家村一座废弃的小学里,以“尊道贵德、和合生态”为办院宗旨的弘农书院正式揭牌。当代乡村建设的代表人物、著名三农问题研究专家、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先生,当代儒商代表人物、东莞泰威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良先生等人亲临揭牌现场。
弘农书院为八十以上老年人集体过寿
揭牌时,市里有人指着村小学剥落斑驳的墙壁说:“何慧丽,你好歹搞10万块钱给房子修修。”
何慧丽拒绝了。不是因为筹不到钱,而是她明白,书院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让农民常来常往,进出自由,一旦装修得富丽堂皇,显得是文化人、读书人的去处,种地的农民连大门也不敢进,那还算是为农民服务的书院吗?
生态苹果
成立第一年,书院在广东儒商的支持下办了3期国学学习班,每期45天。每期学习班开学前一周,他们会在村中心和附近的集市上贴通知。
最初,村民是以看热闹的心态来书院玩。后来,他们逐渐发现老师讲的内容是教人们怎么改善婆媳关系、化解邻里矛盾,来听的人越来越多。
此外,农民的卫生保健意识较差,很多人积劳成疾,有腰酸背疼的毛病。书院引入原始点疼痛治疗法,帮村民按摩、煮姜汤,也传授方法给农民,吸引不少人前来。人最多的时候,每天要排几十个号。
不过,村民不能只收获不付出。书院规定,接受几次治疗以后,患者家里得有人来上国学课,学习与人和谐相处,提高保健意识。何慧丽有自己的说法:“一个农民,心里都是苦涩的,怎么可能种出用来养人的健康的粮食?”
书院还帮助罗家村成立了弘农沃土合作社,组织村民和社员开展有机农业和合作社的学习培训。合作社发展有机苹果实验田近30亩,参与农户近20户。2017年,合作社纯利润达到了57万余元。
后来,书院还联系台湾知名生态建筑师谢英俊先生,为罗家村建了一座古典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弘农堂,拉来郑州“春兰养生”专家朱春兰和河南省试验幼儿园园长张秋萍开“食农论坛”、豫陕晋农民合作社骨干来开“弘农论坛”。
后来,书院根据发育罗家村合作社的经验,又发育了周边村的诸多合作社,一村一社,再共组弘农联合社。“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持守‘以孝为本、以德为先’的文化功夫,物质上才能得到持久实惠,内心里才能幸福充盈,才能为社会种出有营养的健康的粮食,有种粮人的灵魂和情绪嘛。”何慧丽说。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只是与小时候的记忆有关罢了
二神庙所在的地方叫砥石峪,这里每年正月二十二举办的庙会由山脚下十二个自然村轮流承办,今年轮到罗家村。
进入腊月,罗家村全员就开始积极筹划庙会了。按照往年的标准,村里准备请专业剧团唱上三天大戏。弘农书院是这次活动的根据地,何慧丽和弘农书院从头到尾参与了这次活动的策划和服务工作。
离庙会只有二十天的时候,何慧丽突然提出了一个想法:与其请人唱戏,何不借此机会自编自演弘农儿女的小短剧?一来可以展示弘农书院扎根乡村五年、从事综合性乡村建设的成果,二来村民参与演出也是一种学习、一种合作意识的培养。
说干就干,何慧丽自己接下了剧本创作的任务。但客观地说,写剧本这档子事,她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她春节期间想了写,写了改,改了再写,硬是写出了一个2万字的剧本出来:
话说灵宝小秦岭娘娘山脚下,董家村有个世代老农名叫董农业,董农业夫妇生了个考上中国农业大学的儿子董爱民,董爱民大学毕业响应国家政策,回村当了个热衷于合作经济组织和搞生态农业的大学生村官。故事就在董爱民与其女朋友、村支书及村民若干、省委书记等诸多角色之间展开……
《弘农儿女》在罗家村演出
剧本有了,按照何慧丽的意思,演员一定要在当地找,要在农民中找,“我的生活我的演出嘛!”
这可难坏了书院的义工珍珍。村里的青壮年本就不多,文艺活动更是偃旗息鼓多年,敲敲打打的活动还凑合,要搞一台戏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珍珍顾不上家里吃奶的娃,硬着头皮挨村跑,到处打听谁唱过戏、谁登过台、谁会导演、谁会化妆,白天找不到人晚上接着去,到人家家里说尽好话,难为的时候还哭了几回鼻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珍珍找到了西仓村有好人缘的任自锋,任自锋找到了马村一名会唱豫剧的村民红霞来当导演兼扮演村支书角色,南上村村民栓宝来当主角董爱民。
主要演员都找到了,但问题又来了。有的人死活不给一个准话,有的人没有登台经验,有的人排练时今天来明天不来,演董农业的老爷爷70多岁了,会唱蒲剧,而《弘农儿女》是要唱豫剧的。不过老先生也通情达理,答应边学边演。
2018年,何慧丽在弘农响山文化节
类似的问题一直持续到上台演出的最后一刻:一个扮演大学老师的演员有事实在来不了,最后何慧丽把自己逼到了舞台上,本色出演大学老师。
所有的第一次,都是“无中生有”,都是苦中有乐、泪中带笑。这吃螃蟹的事,总得有人来干。乡村振兴这个事儿,说到底,文化振兴是个魂。《弘农儿女》的演出就是奔着这个魂去的。
短剧的演出很成功,这也让所有人员的内心无比激动兴奋和温暖。过后,他们有人说,激动得一夜都没睡着觉。那位70多岁的老爷爷当天晚上演得非常入戏,他的5个女儿中有4个都亲临现场来观看,女儿高兴地说“厉害了,我们的老爸!”外孙夸道:“姥爷棒棒哒!”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本色演出,《弘农儿女》这出戏在灵宝小秦岭一带的农村很受欢迎。书院五周年庆时,这出戏又在距罗家村不远的贝子原村戏台上演了一场,除了三个主要演员没有换,其他20余人都是新手。
贝子原排练花絮
组织演出的贝子原村村民武艳霞是弘农联社的理事长,她接受了何慧丽的理念:若都让罗家村演员来演,我们贝子原村村民干什么呢?
第二次成功演出感动了北贾村一名70余岁的唱了一辈子戏的老人,老人家几天之内就帮着把剧本改为现代蒲剧。书院说服了另一个村子的村民加紧排练,争取在母亲节演出蒲剧《弘农儿女》。
对于异常复杂和艰苦的乡村文化建设,何慧丽一直怀揣着乐观的态度。用河南爱故乡项目负责人魏丰收的话说就是:“何老师能把我们逼疯,也能把我们逼成功,还能把我们逼出来一个精彩的人生。”
当然,她异常低调,每次做完事就匆匆回京,接着忙她大学里的工作。“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很伟大的事情,现在所做的一切,只是与小时候的经历和记忆有关罢了。”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