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西乡村,领略太行精神||首期爱故乡文化营顺利举办!
作者:苗苗
编者按
2018年6月7日——11日,以“走进山西乡村,领略太行精神”为主题的首期爱故乡文化营顺利进行。来自福建厦门大嶝岛的返乡青年、江西瑞金痴迷历史文化的大姐、小毛驴市民农园的实习生,及北京爱故乡团队的部分成员,一起穿梭在太行山区,环绕古老的浊漳河,身临其境地感受太行山水的自然风貌,品味太行地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一盘菜、一碗饭、一瓢饮、一席话、一栋房、一个村、一座山、一条河,文化就这样被悄无声息地书写、记录、呈现。
此次文化营的太行精神内涵,一一呈现为和顺县许村表达的艺术复兴乡村的力量;左权县老井村人民自力更生,开井取水的斗天历程;左权盲宣队六代传承,穿梭乡村的民间力量;左权县莲花岩崖居人家的生活样貌;左权县武军寺村返乡青年,延续文脉的新时代建设家乡劲头;长治县铁器集散地千年历史古城的昨日重现;长治县关头村进行的亲情、亲乡土、亲自然华夏儿童教育实践;河南林州红旗渠所呈现的人民力量;平顺县白杨坡村、东庄村的悠久文脉,小而美的村庄打造。
6月12日,首期爱故乡文化营·山西太行精神顺利闭营,每一个人都是山水自然的膜拜者,也都是对“文化”定义再诠释的最佳表达者。
第一站:和顺县许村
7号下午我们抵达和顺县,前来接我们的是许村农家乐协会会长乔小四,他带着我们前往许村,一路上蜿蜒的阳曲山呈现的岩石节理,清幽的山水,消解了所有人旅途的奔波劳顿。许村很安静,抬头就是阳曲山,低头便是清漳河,呈现眼前随处可见的是每届国际艺术节上国内外艺术家留下的墙壁涂鸦绘画。古旧的邮局遗址、苍青的石板小巷、古朴的明清一条街,古井、戏台、古庙,镶嵌在村子里。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有着落地玻璃窗的渠岩艺术工作室,以高脚杯、葡萄酒、西式大吊灯装饰的国际艺术公社酒吧,还有颇具后现代之风的墙画。古朴幽静与现代艺术,就这样和谐地在这个安静的小村里共存。
晚上文化营开营,营员相互认识熟悉,我们入住农家小院,安静的夜晚,可以看得见星星,太行山水的微微凉风,俨然不像夏天。恍惚间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感。
8号一早,下起了雨,整个村子就笼罩在一片烟雨蒙蒙之中,吃过许村人民当年因粮食不够吃而自创的撒面小米粥、荞面果子,天就放晴了。乔大哥带着我们认真地走过许村的角角落落,走进渠岩老师的工作室,观看许村论坛掠影,并在用旧粮仓改建的当代美术馆与村书记进行了会聊。美术馆里是2017许村国际艺术节的部分作品展,依旧是古典与现代交叉,乡村与国际共舞,艺术与土地结合。村书记讲了自2011年艺术家渠岩进入许村,发起“许村计划”,开始乡村复兴与建设的探索以来,许村及当地老百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庄更加整洁干净,农家乐的经济收入更高,许村的小孩子跟着参加艺术节期间的夏令营,当地人将他们的手工艺品与外国艺术家交换……渠岩所带来的艺术力量,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这个村子。
“以艺术复兴乡村”,许村与碧山齐名,身临其境,在许村确实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乔大哥的舅舅是个哑巴,他在“许村计划”中向世人展现出了“哑巴的艺术”。活灵活现的根雕、绘声绘色有民间信仰的《出丧图》、农人眼观都市的《都城》。他是鳏寡的耳不能听、口不能语、从未接受过教育的人,可在国际艺术节上他的画被很多艺术家买去收藏。我们见到哑巴舅舅时,他脸上都是笑容,谦卑而自信的笑容,用简单的手势比划给我们讲解他的创作。在历史洪流中,淹没了太多人,而哑巴舅舅在这艺术复兴乡村的过程中,浮出历史水面,不论是于历史还是于他自身而言,这都是一种建设性的改变,而我们的乡村需要这种改变,需要这种自信,这种被发现。
第二站:左权县拐儿镇老井村
8号吃过午饭后,我们前往与许村相邻的左权县拐儿镇老井村。老井村和许村都是1986年电影《老井》的拍摄地。大山深处的村庄,村里房屋大多数为石板房,房体均为石头。缺水,是太行山区人民的一个永恒主题。到处都有“千古流芳”碑:“民国三年下场井,无水,孙旺满、赵仁厚,井塌身亡。”打井150多眼,却多为“无水,井塌,人殁。”
到了一位大叔家,他手拿锄头镰刀准备下地干活,家里破旧,所列无物,但那发亮的刀刃表明,他是个多么勤快的庄稼人。他风趣地编了顺口溜,讲述着着历史时代,人民群众的眼睛向来是雪亮的,他们心里自有一杆秤,秤得出忠奸善恶,量得了昏庸清明。在村里遇到几位坐在石碾旁边的大叔,他们饱经风霜,头发花白,问及年龄,才不过四五十岁。不禁暗自唏嘘,艰苦的生活条件,却给了他们六七十岁的面容。孙女紧紧地靠着爷爷,不肯对我们笑,睁着大大的眼睛,盯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脸上还有风吹的皲裂红。这就是大山里的人民。他们让人心疼,却更让人可亲可敬。几十户村民,一辈辈付出,谱写着为生存而艰苦奋斗的悲壮史诗。
第三站:左权县盲艺人宣传队
8号傍晚,我们抵达了左权县盲艺人宣传队的驻地大院。以刘红权为代表的260名太行盲艺人团队被评为2014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刘红权队长给我们介绍了左权盲宣队的历史和现状:这支队伍从抗战时期就为宣传抗战思想、宣传共产党的政策行走在太行山区,新中国成立之后继续坚持,现在仍然在左权县200多个村庄,每个村庄每年两次地演出。
我们从盲宣队的展览室看到了左权盲艺人走过八十年的历程
晚上,盲宣队与我们进行了一场“唱谈会”,他们用歌声讲述着太行的历史文化,讲述着他们黑暗生活中的绚烂人生。骄傲而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歌声都是发自肺腑的,每个人在团队里也都是举足轻重的,这是团队的力量,组织的力量。以前看过盲人说书,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盲人坐在一起有尊严的唱歌,唱历史、唱时代,唱平凡人生,也唱传奇天下,他们涌入人们的视野,并演绎着自己的江湖。
左权抗战民歌《逃难》、开花调《桃花红杏花白》、小花戏等山西民歌,都用歌声记载着历史,传承着文化,以特定的形式表达着山西的文化。
第四站:左权莲花岩
9号一早,我们来到了美丽的自然风景区莲花岩,这是刘红庆老师所推荐的2018年爱故乡人物——高乃文的所在地。莲花岩是CCTV7乡土频道的“崖居人家”的拍摄地,这是当年林县人为躲兵荒马乱,所铸建的崖壁屋舍,他们担水炊居,开荒种粮,活在人间多么不易,那是太行大山里孕育的生存智慧。
第五站:左权武军寺村
在返乡青年翟志强大哥多次盛情邀请之下,9号中午,我们来到了武军寺村,武军寺村是1940年11月~1941年7月八路军的总部驻地。翟志强大哥在北京工作多年,考虑到父母养老,2017年他返乡回家,试图在得天独厚的山水环境中,把武军寺村打造成一个养老基地,同时开展村庄抗战历史的口述记录和整理。村主任和翟大哥一同带领我们转了村子,一起交流村庄发展思路;参观八路军驻地遗址,并邀请了村里87岁高龄亲身经历抗日战争的老奶奶给我们讲过去的故事。
饭桌上吃到的是正宗的山里菜,各种野菜做成的佳肴。直到在山西农家吃到醋,我们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山西陈醋。留恋的不仅仅是那顿饭,更是那太行山里的饮食文化,约定俗成的礼节。
第六站:长治荫城铁器博物馆
9号晚上,我们抵达了长治县荫城古镇。和煦的阳光给古城镀上了一层金灿灿的颜色,温暖而悠远,像极了一幅印象画作,一切都渲染地恰到好处。
2015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原建国老师接待了我们。印象里一向沉默寡言的原老师,这次见到却是异常地风趣幽默,他带着我们走古巷,不失儒雅之风,也不乏可爱。荫城古镇是自春秋后期的铁货集散地,有“千年铁府,万里荫城”的美称。荫城人称“巷子”为“圪廊”,每家每户的大门上都是上有“门当”,下有“户对”。狭窄而规划有序的市场,为了行车方便而在房墙拐弯处抹去棱角,便有了“拐弯抹角”的说法。在原建国老师的讲述下,当年的铁货商贸交易场景呈现在了眼前,铁货、钉货、鞋铺等店铺,还有“烟花柳巷”的“花店圪廊”,繁华景象,历历在目,相比清明上河图的汴京有过之而无不及。晋商的义利观、经商观渗透在每一个细节处,很多存留的门楣上都是“耕读传家”、“勤俭持家”、“不欺三尺,滋利唯诚”这样的字样。这是荫城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念,活灵活现地体现在窗棂的花纹、门楣的雕花上。
10号上午,坚持20多年留住黑铁文化根脉的原建国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他创办的荫城铁器博物馆,他为我们讲解每一件藏品的故事,那一件件铁器,恍然间都有了生命,往事越千年,在新的生态文明时代,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铁器、房屋,都成了文化的传音者,未死方生,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跃动着。
原建国老师俨然也成了文化的化身,他身边聚集着很多古玩家:研究根雕艺术的、收藏石碑的、收藏门匾的……他们既是商人,也是文人,从一点一滴去记录故乡,藏守故乡的记忆。
只有在荫城才吃得到的小粉煎饼和猪汤粉饼,无比形象的展现着上党文化,行程匆匆,没来得及向原老师了解它们的故事,我们只好带着啧啧称叹和满满的文化感,离开了厚重而洋气的荫城古镇,赶往下一个地方。
第七站:长治荫城镇关头村
中午,我们到了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张孝德老师的家乡——关头村,这里也是首个华夏乡村儿童启蒙“三亲”教育的实践点。所谓“三亲”,便是“亲情、亲乡土、亲自然”。其“三亲教育”模式便是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代礼乐启蒙教化之精华、秉承陶行知乡村平民教育理念、借鉴华德福人智学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能够传承中华文明,开发全脑智慧,源于人性、使儿童可以终生享用、一生幸福、迈向未来的中国儿童启蒙教育新模式。
到达关头村小学,正时逢周末,孩子们放假,院子里有两个小可爱,见到我们每一个人都认真地鞠躬问好,他们知礼达礼,让我们羞愧不如,只能赶忙回礼“小朋友好~”。厨房里是陪同孩子读书的父母,他们在做红糖面果,蒸着玫瑰酱米饭,香味扑鼻而来。温馨的讲堂里不仅仅有《弟子规》,也在墙上贴有《父母规》。
之后两个小可爱带我们在田野里奔跑,告诉我们哪里是李冰老师的家,哪里是玉米地,哪里是张爷爷的家。他们活泼而有礼貌,是难以见到的孩童状,男孩子不怕毛毛虫,说我是男子汉我不怕;小姑娘内秀而可爱。跟着他们一路小跑的我们,只能赞之叹之,该教育的真的是成年人,我们需要重回华夏礼仪,乡土伦理,学会敬畏自然,亲近乡土。
李冰自2014年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农村可持续人才培养计划第九期,在关头村驻村,至今一直在关头村工作,她是一个虔诚的理想主义教育者,她的眼里都是孩子,都是向真向善的教育理念,都是对自我教育理想的坚信不疑。我们的乡村,我们中国,真的需要这样的教育,需要这样的教育仁者。
假如可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愿意成为孩子,重新接受“三亲”华夏儿童启蒙教育,重新给自我的生命注入华夏文明的厚重基因。
第八站:平顺县石城镇白杨坡村
10号下午,我们离开关头村,到达了平顺县“鸡鸣三声”之地——白杨坡村。这个村子非常安静,只有20多户人家,小而巧,精而美,村书记岳安龙接待了我们。
入村有二十四节气诗画墙,有木质的阁楼,有牵着毛驴喝水的大叔……岳书记尽心竭力为村里谋发展,自2017年4月份白杨坡爱故乡工作站挂牌以来,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将原有的农耕文化和生活状态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呈现为有乡土气息而丝毫不乏洋气的太行生活记忆馆和乡村生活品味馆,记忆馆里收藏着转九曲的元宵灯会、婚嫁民俗、以及农耕等等太行风貌,是太行人家的山水乡愁;生活馆里有大红袍花椒、鞋垫、肚兜、老布鞋等人民生活图景,是平民百姓的滋味生活。两个馆展示给了我们一幅活灵活现的太行乡村图景。
红旗渠绕村而过,浊漳河隔开了东庄村,晚上站在白杨坡村口,东庄的灯火人家依稀可见,唱大戏的声腔唱词也穿河而过,传到安静的白杨坡村。
第九站:红旗渠青年洞
11号上午,集体携带着1971年《红旗渠》纪录片的印象,抵达红旗渠,沿途经过望江亭、崖壁凿刻、凌空栈道、山碑、神工铺、一线天、虎口崖、鹰咀山抵达红旗渠水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结合最为精妙的地段,也是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青年洞。
一路不停地感叹人民的力量,这条孕育华夏上古传说的浊漳河,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人们的身上一次一次彰显地淋漓尽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一直向往红旗渠,向往太行儿女那“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千军万马战太行,一锤一钎干革命。条条渠道绕山转,座座水库映蓝天。自力更生创奇迹,定叫山河换新装。”的战天斗地精神,好像穿越历史,重新汲取到那个年代中华儿女身上的青年力量。心里澎湃着人民一心谋生活的齐心协力,劳动儿女的勤劳坚韧,那个大时代的人民力量。我感动那个时代轰轰烈烈劳动人民力量,尤其感动青年儿女的勇往直前和家国意识。
第十站:平顺县石城镇东庄村
11号下午,我们到平顺县,去了红旗渠渠首,正是红旗渠“引漳入林”工程的分水位。面对着泱泱漳河水,这条古老的河流,穿山而过,《水经注》、《山海经》的记载跃然眼前:“少山,清漳之水出焉。”“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之大要谷。”突然间一不小心走到了这条古老的河流面前,这是偶然的惊喜。
而后,我们抵达东庄村,东庄是2016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赵伟平的的家乡,与白杨坡村隔河而望,村里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古建筑,岳飞后代、伏羲祭祀大典等都是东庄文化的代名词。
赵老师带着我们走街串巷,从村庄的炎帝、黄帝、尧舜禹讲到了现在的乡村,整个村子的演变史历历在目,俨然一本鲜活的历史书。
东庄村留存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活动,这孕育于古老漳河和太行山的小村庄,凝聚着华夏文明的璀璨和光辉历史,保育着华夏的文化根脉。
至此,“首期爱故乡文化营·走进山西乡村,领略太行精神”顺利结束。晚上我们在白杨坡村进行了闭营仪式,每个营员分享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回顾了五天里我们走过的十个营点,再一次对“文化”二字有了新的诠释和定位。
一山一水,孕育一粥一饭,涵养一人一俗,形塑一文一化。简单说来,文化就是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的样态呈现,看不见摸不着,却因山因水而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价值理念。在中国历史里,“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此语出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何谓文化?爱故乡文化营给人们以最权威的阐释。山水太行,有着太丰厚的历史文脉,回味无穷,口齿生香。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
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