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期爱故乡文化营随笔|张志坚:太行精神是文化所允许的“异类”发生
编者按
2018年6月7日——11日,以“走进山西乡村,领略太行精神”为主题的首期爱故乡文化营顺利进行。来自福建厦门大嶝岛的返乡青年、江西瑞金痴迷历史文化的大姐、小毛驴市民农园的实习生,及北京爱故乡团队的部分成员,一起穿梭在太行山区,环绕古老的浊漳河,身临其境地感受太行山水的自然风貌,品味太行地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一盘菜、一碗饭、一瓢饮、一席话、一栋房、一个村、一座山、一条河,文化就这样被悄无声息地书写、记录、呈现。
6月12日,首期爱故乡文化营·山西太行精神顺利闭营,每一个人都是山水自然的膜拜者,也都是对“文化”定义再诠释的最佳表达者。
本文为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2018年实习生张志坚参加首期爱故乡文化营后所写游记。
作者简介:张志坚,户外名Jason,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2018年实习僧。
此一行,回来后我一直在想“文化”这个概念,文化是人类在面对自然和自己时,创造和表达出来的先进性。无从辩讳其准确和完整性,也不想去查已有的解释,我自己定义过一些词汇,给了它们稍歪曲的意义,所以我说出它们时,你看到和听说的,跟我感触的是有不同的。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文化也是一种约定俗成,当你独自违背一种范围环境,发生了一项有违平常的动作,你就在成就一种“异类”,不管是世界区域文化相互之间的不同,还是自我环境中发生的不同,文化在其固有的约定俗成性、束缚性当中,却反而是允许和鼓励异类动作发生的。对自然、自己和他人,都是一样的。
太行山这些地方的人民,在以前的穷山恶水状态下,流血流汗、鼓起干劲、团结起来做出超出能力范围之事,对自然地形地貌、水资源分配、去荒植树和垦田的巨大改变,红旗渠、郭亮、大寨、杨壁等村落,没有水就打井,打井不出水那就引水,近的不行那就远的,没有路修路,路难修,那就难着修,铁锤钢钎悬崖上凿,一天修不成,我们修几年,一代不行,那就子孙接着来。
许村,渠岩老师不愿看到乡村的凋落,从自己开始做起,驻村,从捡垃圾开始,影响村民,利用自己的艺术感觉和资源,举办国际艺术节,到现在给村里带来新的收入来源,进而整洁村容村貌,保护留存老建筑,以致现在的许村呈现出一种国际范。
老井村,打井150多眼,“无水,人殁” ,在太行山沟沟里,几十户村民,艰难、艰苦、坚持、坚韧地活着。莲花岩的崖壁上,曾有林县人为躲兵荒马乱,筑屋舍于崖上,担水炊居,开荒种粮,那是曾经一辈到哪里都可以凭一双手生存下来的人。
左权盲宣队,我以前从未意识到,盲人自古就是生活在我们中间的人,可是从未关注过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存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早期的三皇会,到抗日时期他们利用自身特点进入敌占区搜集情报,到近现代他们吟游于太行山区,走村串乡,唱自诗经以来就有的山西民歌,唱他们一生的故事,听者尽兴,悲怆,哽咽,原来每个人都有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原来每个人都有一个前因后果的江湖。
武军寺村,巍巍太行,麻田是抗战期间长达五年之久的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彭德怀曾率部驻扎在武军寺村,利用当地山势和地形组织抗日活动。在武军寺午餐时吃到了当地的很多野菜与面食,搭配山西的陈醋,味道纯正、独特。席建翟老师(返乡青年翟志强)请来了村里当年见过彭德怀的一位老奶奶,跟我们讲那时候的故事。看的出来,奶奶很喜欢爱故乡团队的几个小姑娘,拉拉手,拍拍肩,对她们爱不释手。
荫城,千年铁府,因煤和铁盛极当时,现保留了大量的明清时古建筑。原建国老师是爱故乡的年度人物,由他带我们参观荫城。这次文化营,我们落地时的对接,大都是当地的对家乡建设、文化做出贡献的人,他们了解自己的故乡,言谈中都是带着对故乡前世今生的感情和认同。我想,这也是爱故乡这个公益组织来举办文化营得天独厚的优势。对爱故乡公益性和商业性的考虑在爱故乡团队中是有的,他们想不变那个初心、情怀,我自己一直不反对商业,爱故乡的年度人物、走访、文化交流等活动可以、并且必须保持完全的公益性,而文化营可以有盈利,同样的一群人,界限分明、定位清楚,这样实现爱故乡的自我造血,给公益活动提供更好的支持,同时大家自己的生活可以提高一点,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并且,爱故乡小伙伴的情怀和热情,是最大的隐形资产,这一点,可能是最易被忽略的。
关头小学,进到厨房,大家在给我们做吃的,红糖和面粉和一起,切粒,入油炸,我忘了叫什么名字。两个小孩子说带我们去参观李老师的家,去了之后,我才知道在厨房里的是李冰老师。一个村外地头围起来的场地,有铲车和大卡车停放,一小排简单的房间,孩子说这个是李老师的厨房,然后这个是李老师的房间。十几秒的介绍后,他们又要跑着带我们去下个地点了,很欢快,两小无猜。李老师独在异乡,做着一件很棒的事,看过她的一篇文章,讲的是孩子用小棍子在饮水桶里搅,掉在了水里,李老师批评了孩子没有重视水的珍贵,后来发现自己错了,是孩子们要捞掉进去的东西,过去问李老师,李老师说可以用棍子,意识到自己错了之后,李老师一一给孩子们道歉。刚到小学时,两个小孩过来跟我们几个人一一鞠躬和问好,很有礼貌,很开心地带我们参观这里参观那里。我想如果能有这样的学习,我也想做李老师的学生,补一下自己羡慕和缺失的那些东西。可是呢,老师说,这种教育过了年龄也就不行了。关于教育,关于自我,可以说的太多了,为了更好的状态,更好的自己,很多人在探索着。
白杨坡村,岳安龙书记真的是尽心尽力,在他的带领和介绍下,看了他们新建的太行生活馆和记忆馆,特别震撼,尤其是太行记忆馆,从绘画到农耕展品,既接地气又有时尚范。入村左侧路旁墙壁,是分块的大幅二十四节气诗,画太行农耕,印象极深,做的极精致,并契合太行农耕文化,有时间的串联感,接地气,同时现代化。
红旗渠,林州市,或林县,我的家,这次文化营感情最近的一个地方,熟悉,却又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第一次来看它。从曾经的一条朴实、经世济人的引(饮)水渠,到现在的景区,它的初衷就是吃水和灌溉,为了这件事林州曾遭受了多少苦难,为了这条水渠先辈们不怕苦不怕难一干就是十年,红旗渠宝贵的是当时人们在艰苦中战天斗地、改变自然环境的精神。回了一趟家,第一次带同事们来家,并且深聊,有谁还记得那个晚上月亮从哪里升起,又落去东方还是西方,或者根本未有月亮,当大家沉浸在以前亦有的、多少人重复过的剪烛夜谈,爱故乡的小伙伴每个人都讲了自己的故事,就连寡言的我也讲了很多,王超、文娟、苗苗、口皓,在他们身上我第一次隐约看到了五四的影子,这曾是对我很重要的一个词,是我曾经最愿意成为一员的一个群体。可是混沌的我,求学路上并没有遇到,在今天,我却在他们身上看到了那些面貌、那种感觉。
东庄村,和白杨坡隔河相望,比白杨坡大很多倍,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建筑。也是回来后整理资料,才看到东庄的历史和文化比我们当时看到、了解到的还要多得多。赵伟平老师是爱故乡的年度人物,抽出时间带我们参观,初见时他刚从各个地方搜集资料回来,是关于一条战备渠的,跟红旗渠的修建有些相似,都是在太行山上,人们战天斗地做出来的。赵老师说想把这个故事挖掘出来,他还给我们看了刚搜集回来的照片和文件影印。赵老师是个温文儒雅之人,爱故乡这件事幸得有这样的很多人在做着,这些历史文化、农耕的东西才能好好地保存着,不然,我们可能真就要弃乡村成荒野,建所有为钢铁丛林了。
大寨,农业学大寨,看了这里的历史展览、陈列,真的是人定胜天的写照,从当初的穷山恶水,到后来的良田绿顷,人们团结起来做事情的精神和能力真的是让人折服,现代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单个人的劳动能力是以前的成千上万倍,但团结起来生活、工作的能力和机会,可能越来越少,越来越弱了。
杨壁村,黄土高原上上千亩的苹果,三十年树龄的粗壮树干、绿叶绿果,与地下的黄土颜色鲜明对比,显示着苍凉与生机。那沟壑间的野草野花,尤其是极细微、空气质量稍不好便闻不到的美丽的野酸枣花香,蚂蚱、螳螂,其他昆虫和不知名的植被,都在展示着这里的干旱和万物与自然的和解,生存下来,依然美好。这里的生态目前还是很好的,让人心情愉快,给我很像小时候在野外摸爬滚打、流连不回家的感觉,愿意在这样的地方玩,昆虫、动物、植物和泥土,可以装满你很多个脑子。村头阁上关公庙,王老师给我们点了香,一人一柱,敬拜上。
一个小姑娘,穿着一双小靴子,低头走在身边是森林的一条小路上。这是一本书《林间最后的小孩》的封面。文化是一种约定俗成,而同时它又保留了对变化、改变的容忍和鼓励,所有这些,都是人类交往中的心理界定和试探,打破一种约定俗成,形成新的约定俗成,再打破,再形成。蓝天下生活过很多人和其他自然生命,除了有空气污染的时候,几十亿年的往复和旁观,没有多大变化。在这些群体里,有很多人在做着思考和改变的尝试,新的儿童教育、生态农业、战天斗地、保护环境、可持续性聚居、海洋生态、个人简朴生活。未来的乡村、城市、生活系统、儿童、成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会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现在这些人在尝试的、做着的,正是未来成为那个样子的起因。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
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