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友:爱故乡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黄志友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智惠乡村志愿服务中心副主任、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总经理
编者按:本文为作者2018年6月23日在大连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有机大会上的主题演讲稿,已经作者审阅。
今天是我第一次在农业大会上分享爱故乡,也是向各位老师、各位新老朋友汇报一下我这五年来的新探索。我自己一直在小毛驴市民农园从事生态农业(CSA)工作,2012年开始接到新的任务,发起、推动全国爱故乡,到现在刚好走过了5年的历程。如果说前5年是1.0版的爱故乡,核心是“文化寻根”;那么从十九大开始,我们要开拓的就是2.0版的爱故乡,就是要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文明。因为如果没有乡村的发展、乡村的振兴,我们做有机农业是没有出路的,这也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爱故乡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们所处的时代
我2000年离开家乡,考上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始了自己热爱的乡村建设事业的试验行动。在探索的近20年间,国家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从1999年的西部大开发,到2005年的新农村建设,再到2014年的精准扶贫,在缩小东西差距、城乡差距及贫富差距方面,国家的投入力度非常大。此外,今年正好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从40年来的城市化运动到2018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逆城市化”、“城市化不能以乡村衰败为代价,城市化与逆城市化要相辅相成”,这个路走得非常漫长,整个社会和自然环境,也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所以,任何一个政策的提出,社会的改良进步,本身就是无数人反思、调整和努力的结果。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
缘起于“三农问题”(2001年),兴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5年),转型于“食品安全危机和两型农业”(2008年),升级于“记住乡愁和生态文明”(2012年),再出发于“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直面社会现实,紧跟国家形势,目前中国乡建网络已经走过了17年的探索历程,并形成了六大系统,我把它做了归类,当然它们是交叉进行的,第一类是在乡村的工作(下乡),包括大学生支农调研和农民合作组织;第二类是在城市的工作(进城),包括为工友服务,推动市民农业(CSA),依托高校开展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学术研究;第三类就是城乡互助,以发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爱故乡”为代表。我们在农村做了很多探索,在城市也积累了一定资源,怎么把城市的资源、优势和我们一直在做的三农工作对接起来,作为一种柔软的力量,爱故乡是比较好的切入点。
我们为什么要做爱故乡
从河北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农村工作(2003-2007),到北京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和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的城市工作(2007-至今),及至现在的全国爱故乡(2012至今),很幸运我和我的团队经历了整个过程。从河北到北京,从农村到城市,这种很不一样的乡建经历,给了我看世界、做乡建的独特视角。
2012年,整个社会大众的情感发生了很大变化,被喻为现代性“乡愁”元年。此前,《新周刊》曾于2009年、2011年、2012年先后推出了三期专刊,主题分别为 “都是农民!——30年来城市与农民的纠葛”、“故乡——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逆城市化——返乡或重建乡村的可能”;2012年10月,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援引官方公布的数字说,我国的自然村十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则只剩270万个,10年消逝了90万个自然村,一天时间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个到100个……
“爱故乡计划”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于2012年正式发起,旨在以“故乡情怀”唤起人们发现乡村价值、推动家乡建设的热情与自觉行动,重建良性的城乡关系。
2012年12月,借助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承办的第四届全国CSA大会的平台,我们发布了全国“爱故乡计划”,一个全新的公益品牌诞生了。为了推出“爱故乡计划”,我们把大会的主题定为“爱生活、爱故乡”,我想这也是我们团队对于中国CSA(社会生态农业)的全新理解——CSA的本质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态度和方式,CSA的目标和出路是乡村建设。我们把国内主要的三农专家,都邀请进爱故乡专家组(智库),并得到六所高校的指导支持。
总结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做爱故乡。
第一是重新发现乡村价值,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现在很多人对乡村没有感知、对乡土文化没有自信,通过发现故乡之美,可以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
第二是以故乡情怀,凝聚社会人心。改革开放后,分田到户了,现在很多人也都进城了,人心也散了,来到新的社区,大家感到陌生,没有归属感。但是通过爱故乡,大家能够找到家园的感觉。
第三是开发民智民力,建立本地人的乡建主体性。现在搞乡村建设多是城里的知识分子在倡导,政府和下乡资本在主导,农民好像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爱故乡希望发挥每个人的主人翁精神,开发每个人的潜能,以最舒适的姿态和方式来推动乡建。
第四是搭建爱乡平台,促进城乡平等互助与资源整合。这个社会不缺资源,缺的是信息的有效对接和资源的公平配置。
爱故乡的做法
爱故乡的核心理念,是我们2003年在河北办学的时候就提出来的,第一是“人民生计为本”,第二是“互助生活为纲”,第三是“多元文化为根”,只有务实、团结和包容,才有乡建的前途。
爱故乡要推动在地的、生活化的综合乡村建设,经过五年的探索,目前已在五大领域开展工作,并作出了一定成效。第一是生态保育,第二是文化传承,第三是人才培养,第四是组织再造,第五是百业兴旺。五位一体,一环紧扣一环,形成综合推进乡村发展的体系。
(一)生态保育:修复生态,保育生命
爱故乡倡导生态农业、环保农村和生态消费观念,践行低碳、与农共生的可持续生活方式,保护故乡的生态环境,做乡村土地、山川、河流和老百姓餐桌健康的守护者。
生态修复是当前我们国家最大的社会任务,因为几十年的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城乡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迫切需要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重新恢复大自然的生命力,还绿水青山。
无论是推动CSA,还是发展农夫市集、PGS,或者建设生态村,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只有把乡村环境保护好了,人们才能享受到健康的食品,和美好的生活。
具体做法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建筑、适用生态技术研发(粪尿分集厕所、发酵床养殖)、湿地修复、垃圾分类(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等。
(二)文化传承:存续文脉,时尚活化
爱故乡致力于保护、传承传统农耕、民俗民艺、古村落、老建筑、城市老街区等文化遗产,倡导乡土文学、乡土影像、乡村史志、乡土教材等形式多样的乡土书写,建设乡土博物馆,发展社区大学,推进乡土教育,保护故乡的人文环境,做乡土文化的守护者。
要建设家乡,先要了解家乡。2013年我们发起了“发现故乡之美”活动,通过摄影、绘画、写文章、拍摄纪录片等方式,记录故乡的风土人情。由一群大学生完成的村史《王坪文化》,荣获这次活动的特等奖。
2014年我们发起了“爱故乡生态文化节”,通过表演、市集、音乐会、纪录片展映等形式,让乡土文化进城来。过去都是谈文化下乡,说农民没文化,缺文化。为什么总是城市文化下乡,而不是乡土文化进城呢?我们要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城市视角的文化观。后来我们还发起成立了爱故乡艺术团,让老百姓自己创作文化、享受文化,让文化走入日常生活,走上舞台。
2016年,我们举办了“寻找故乡之歌”活动,通过在全国组织开展“故乡之歌”歌曲征集活动,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故乡主题的歌曲创作,抒发故乡情怀。这些来自社会基层的获奖代表,有农夫、小学生、农民工,还有铁路工人,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记录了自己的生活,反映了时代的气息。这是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故乡之歌晚会,原汁原味,雅俗共赏,受到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2017年,我们发出了“爱故乡·乡村书写”倡议书,倡议社会各界用乡土书写的方式,留住乡村的记忆,构建我们自己的历史,具体形式包括乡土文学、乡土史志、乡土教材和乡土影像等。这本自然笔记《胡麻的天空》的作者秀英奶奶,曾经就是内蒙古的一位老农民,她自学成才,用图文记录了自己家乡的自然史与农耕生活史。这是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和四川阿坝州教育局、茂县教育局在2010年合作开发的用于阿坝州羌区的乡土教材。
这是我们今年刚刚跟足荣村方言电影节合办的“倾听故乡的声音——2018方言电影百乡展映”活动,以推动中国方言文化的保护。家乡给人最直接的礼物就是方言,游子们在异地他乡,只要一听到家乡的方言,瞬间就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凝聚了人心。随着乡村的空心化,农二代、农三代聚集在都市生活,现在方言也越来越衰退。没有方言的环境,这种语言也在逐渐消失。
这是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展示了一千多件反映地方生产、生活、民俗民风的农耕物件。爱故乡体系现有包括农耕、民俗、铁器、航运、相机等主题丰富的乡土博物馆,并在各地推动建立村史馆,让子孙后代通过在地的乡土博物馆,了解先辈创业的历史,体悟祖先过去的生活。
这是湖北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的文保成果,作为一个城市文保志愿者团队,他们来往于城乡之间,通过调研、出书、拍纪录片、做公众展览等,致力于留住城市历史遗迹(老街区)和记忆,保护乡村古村落、老手艺等。
这是2017年7月,由广东省地方志办、教育厅、团省委、省学联联合开展的“爱家乡、查村情”主题教育活动,发动在校大学生参与。
(三)人才培养:人人可为,专业乡建
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改变!真正的伟力在民间,爱故乡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爱故乡的中心。 教师、企业家、老知青、退休干部、返乡青年,他们都是(潜在的)重要的乡建人才队伍。不但要从乡村中发掘仍然传承着传统农耕文明智慧的乡贤人才(爱故乡年度人物),还在从城市中转化经历过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洗礼的专业人才(爱故乡专业小组),更要在人民和大地的实践中锻炼培养“爱农业、懂技术、会组织、善经营”的农商复合型组织人才(青年爱故乡)。这是我们探索形成的“三位一体”乡建人才梯队培养体系,让城乡老中青三代人通力合作,整体推进乡村发展。很多社会组织过于依赖青年人做实务,这是不够的,因为从基础开始的培养成本很高,青年人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资源非常有限,但他们非常有活力,接受新事物快,是最佳的组织者。所以要发挥不同人群所长,避其所短。
1、发掘乡贤人才:爱故乡年度人物
有德行、有才华、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的人,可谓之新乡贤;再宽泛一点说,只要有才能、有善念、有行动、愿意为农村建设出力的人,都可以称作新乡贤。
我们于2014年启动了“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活动,鼓励大家发现、挖掘自己身边的乡建榜样,并传播他们的故事;通过“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到2017年,四年来总共征集到172个候选人,评选出了63位爱故乡年度人物,年龄从30岁到90岁,涉及村史乡志、乡土博物馆、民艺传承、生态农业、古村落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中医中药、环境保护、大众教育、农村社区建设等10个领域,分布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并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和中华文明的分布带高度吻合。除了全国爱故乡年度人物,还有河南、陕西、福建的省级爱故乡人物评选。
2、转化专业人才:爱故乡专业小组
上下融通,知行合一;乡村百工,各得其所。在转化专业人才方面,我们主要做的是培育“爱故乡专业小组(专委会)”,提高乡建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爱故乡专业小组是开展乡村建设专业服务的志愿者平台,同时也是传播爱故乡的重要方式。根据实事求是和完全自愿的原则,爱故乡专业小组成员来自民间、服务民间,都有一技之长,都是某个特定领域的专家,很多都是我们评选出来的爱故乡年度人物,他们既是今后开展在地乡建培训的师资资源,也可以自主开展调研、交流、指导等各类相关活动。我们的目标是成立100个爱故乡专业小组,将乡建专业化、时尚化、大众化,让每个人在乡建中有一席之地,让每一个小组自我服务,也相互服务。各地爱故乡工作站,也可以依托在地资源,形成在地的爱故乡专业小组。
这是2017年6月在陕西旬阳县成立的全国爱故乡-乡土博物馆专业小组,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老先生是顾问,大家共同探索民间博物馆的合法化和可持续经营问题。这是2017年8月在湖南汨罗市成立的全国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作家韩少功是顾问,大家共同倡导、推进乡土书写。这是去年成立的陕西洛南县爱故乡文学小组,影响力非常大,把本地作协成员和文艺爱好者都动员起来了。
3、培养组织人才:青年爱故乡
我们团队的培养理念是向大地学习,向人民学习,向团队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这是北京爱故乡团队,都是年轻人。为了寻找那些坚守在乡村的新乡贤(爱故乡年度人物),重新认识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那些辛勤劳作的人们的生活,自2004年至2017年,北京爱故乡工作团队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先后走访了24个省的200多个项目点。通过走访,我们锻炼了自己,也认识了中国的乡土文化,特别是实地感受中国的生态资源多样性和地域民族文化多样性,还有中国乡建实践的多元性。我特别倡导大家如果要做乡村工作,就先到你所在的乡村四周走走,通过漫游,去找到你的使命和着力点。
青年爱故乡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其基础是从2001年开始的大学生支农队,一方面邀请爱乡会骨干或爱故乡年度人物走进高校宣讲他们的人生故事或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组织大学生支农社团学生利用寒暑假到爱乡会或爱故乡年度人物所在项目点开展力所能及的支农支教扶贫工作,实现在校大学生与乡村社会的精准化对接。此外,面对已从大学毕业、要走进乡建一线的青年,我们还发起了小毛驴市民农园的CSA实习生计划、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的农村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计划,训练乡建职业工作者。十多年来,已经有近400人毕业,成为乡建各个领域的骨干。目前,全国24个省都有爱故乡联络员,其中河南、福建、江西、重庆、陕西都有专职工作团队,他们多为从我们乡建体系训练出来的青年组织人才。
(四)组织再造:志愿参与,协同发展
爱故乡倡导农民合作、青年返乡、市民下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协同共建,利用旧组织发育新组织,推动乡村的“三位一体”(生产、供销、信用)综合合作事业,及在中央“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思想框架下的乡村良性治理和综合发展;激活社会的爱故乡力量,促进城乡之间在人才、资金、物资、物权等方面的有效对接和配置,建立在地综合乡建的枢纽中心。此外,传统社会延续下来的宗亲会、同乡会、商会等,目前新出现的村社发展基金会,都可以发展成为家乡建设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力量。
爱故乡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包括:一,成立爱故乡工作站,作为本地乡贤与返乡青年、下乡市民互动合作、共同推进家乡建设的桥梁与中枢,目前已经成立了河南、福建、陕西、湖北、重庆五个省级爱故乡工作站及30多个市县村级爱乡会,很多都已经注册成为地方的社会组织,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协会、湖南安化县大福爱乡协进会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二,举办年度爱故乡大会,自2013年起,已经在北京和福建两地举办了五届爱故乡大会,参与者近千人;三、在福建、重庆、北京等地举办不同主题的爱故乡沙龙;四,举办爱故乡工作坊,2017年先后在陕西旬阳、湖南汨罗、山西永济举办了乡土博物馆、乡土书写、爱乡平台孵化与运营三个主题工作坊;五,推动乡建网络联网,将十多年形成的农民合作社、和平妇女、CSA、农夫市集、慢村、社会组织等各界团体,在不同地域形成乡村建设协同创新平台。
(五)百业兴旺:百工百业,六产融合
乡村振兴本质上是乡村生态经济的复兴,以此奠定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
爱故乡强调文化引领、产业支撑,倡导公平贸易,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振兴乡村百工百业(手工业),推动六产融合(一产生产、二产加工、三产体验/旅游、四产养身/康养、五产养心/文创、六产文化传承),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乡村经济的自主性。
爱故乡号召本地乡贤和返乡青年做乡村经济复兴的开拓者和实业家,即以服务社会为目标,通过形成社会组织、发展社会企业(合作社),以乡村内生的“村社理性”系统化重新开发乡村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壮大集体经济,促进资金、人才和土地要素回流,建设“回得去的乡村”。
以社会生态农业(CSA)为核心产业的小毛驴市民农园,以乡村文旅为核心产业的滋农游学,以种养、加工、手作、文旅、教育、金融等产业为一体的山西永济蒲韩乡村,还有爱故乡年度人物中发展乡村循环经济的洼里乡居楼(杨德禄),振兴中医中药产业的山西中医药博物馆(杨巨奎),都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典范。
作为一个公益平台,孵化社企项目、增加乡建经济自主性是爱故乡的重要使命,即将社会工作和社会企业结合起来,公益和商业齐头并进。这是我们在福州的爱故乡生活馆,这是去年在湖北罗田县建立的张家冲爱故乡驿站,这是今年新探索的爱故乡文化营。其中爱故乡驿站是我们的重点,一般设在村里,具有食宿培训学习游憩等多种功能,它是村庄的文化展览中心、乡土教育中心,也是市民下乡的生活中心,它将成为村庄新的灵魂。
爱故乡的内涵
(一)爱故乡的价值观
在生态文明的框架下,爱故乡的价值观包括四个维度:生态的视角(人与自然)、人文的关怀(人与人)、在地的尺度(人与社区) 、适度的需求(人与内心)。这个时代最难做的事情,莫过于节制人类的欲望,因此,践行可持续生活,是爱故乡的探索方向。
(二)爱故乡的世界观
在生态学的范畴下,爱故乡的世界观,首先是“去精英化”,即坚持民本思想,发挥每个人的力量;其次是“去中心化”,即建立扁平化的结构,形成一地一域的能量场;最后是“去单一化”,以整全思维,推进跨界融合,构建多元共生的系统。最终打造相对封闭的循环系统,实现全域乡建。
(三)爱故乡的文化观
爱故乡的文化内涵,我总结为七条:
第一是万物相联、平等共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文化;
第二是男耕女织、诗书济世的耕读文化;
第三是敬天、爱人、惜物的传统文化;
第四是国有史、县有志、村有祠、家有谱的家国文化;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根深蒂固的。
第五是草根之美、寓教于乐的平民文化。我们希望走平民路线,看到每一个人的价值、每一个地方的价值,每一个人的家乡都有美丽的地方,都有值得热爱的地方,都有值得为之建设的理由。人民群众在他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农耕、民俗文化;
第六是反哺桑梓、泽被乡里的乡贤文化。“以地缘、血缘、人缘关系为依托,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老干部、老知青、企业家,都是我们可以依赖的重要的乡建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等一批党的领导人也都有当知青的经历。“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共建新湖南!这是2017年2月湖南省工商联提出的口号;推动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武汉“三乡工程”,也是2017年湖北省的一张乡建名片,这些都是发挥乡贤力量的典型做法。
第七是敢为人先、爱国爱乡的华侨文化;很多华侨非常热爱中国,特别关心故乡的发展。
综合起来,它们充分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特质: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融合和文化坚守!最终形成文化中国的强大生命力!并以中国道路的文化自信,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承担起关乎中华文明和平崛起与世界美好出路的时代新使命!
而这,也正是爱故乡的理想所在:从乡村出发,从世界回来,创造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
“发掘历史,传承文化,凝聚人心,共建家乡”,让我们在从历史走向未来的伟大创造进程中,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我们的社会理想。
只有爱故乡,才有新农业!希望大家都来关注、支持爱故乡的工作!感恩!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
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