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了发扬工匠精神,探讨民间工匠的转型再生,推动新时代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与村落建筑保护,“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于2018年8月16日-18日在浙江临海市汇溪镇孔坵村举办,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广东、贵州、四川、河南、山西等十余省市的乡村工匠、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代表40余人汇聚一堂,共话乡土工匠的永续发展。

本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智惠乡村志愿服务中心、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中心、浙江省村镇建设与发展研究会农村建筑工匠分会主办,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浙江临海市汇溪镇人民政府、浙江临海市镇村规划管理办公室承办,浙江台州学院、乡土营造社、浙江爱故乡工作站、临海市演讲与朗诵协会、临海市社联会、临海市汇溪镇乡贤会、临海市孔坵村两委等单位协办,施永青基金(香港)北京代表处支持。

让我们一起聆听深藏民间的工匠精神,重拾匠人的尊严,汇聚反哺乡村的强大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新民居,新故乡——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继往开来共话永续发展-爱故乡

8月18日,新民居,新故乡——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第三日简记

上午的主题是:传承与创新——新工匠与乡村可持续设计案例分享与解析。论坛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智惠乡村志愿服务中心副主任黄志友主持,他首先简要回顾并总结了昨天的会议内容,认为涵盖全面,探讨深入,然后介绍了今天的会议安排。

新民居,新故乡——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继往开来共话永续发展-爱故乡

(黄志友主持)

第一个发言者为乡土生态建筑专家、浙江安吉泥土建筑研究中心主任任卫中,演讲题目是《吾土吾乡——任卫中的乡村梦》。任老师有情怀,他介绍了自己做这些事情的出发点,源于乡村生活经历和记忆,由此萌发了乡土建造师的梦想。接着,他以五栋旧房改造案例为大家介绍了生土建筑的建造和修复技术。其中对泥土的思考很打动人,比如地球不缺泥土这种建筑材料;泥土建筑相对来说是安全的,与乡土风貌最为协调;泥土材料还是一种社会关系,促进邻里互帮互助的关系。更进一步,任老师为大家分享了自己研发的建筑技术,包括夯土墙体与竹片泥墙、泥土抹面材料与工艺等等,听者无不兴趣盎然。

在介绍院落改造时,任老师说到,房子一生盖一次就够了,但种菜却是需要不断学习的,我们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和品味。因此,他把院子做成可以蓄水,可以种菜,可以开展活动的场所。

新民居,新故乡——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继往开来共话永续发展-爱故乡

(任卫中发言)

成都常民世纪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乡村建筑工作室创始成员薛亮为大家介绍了轻钢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的经验。他分享了一路走过来的经历,包括跟随台湾著名生态建筑师谢英俊老师做的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他讲到,好的设计基于生活,并强调互助合作和强化社区意识的重要性。薛老师在轻钢建筑方面经验丰富,为大家展示了在北京、河北、安徽南塘、四川蒲江、西藏、台湾、尼泊尔等地参与建造的项目。以此为例,介绍了轻钢建筑结构、材料、承重方面的具体技术问题。

新民居,新故乡——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继往开来共话永续发展-爱故乡

(薛亮发言)

东南乡建创始人、福建省传统村落保护大使张明珍分享的题目是《古厝新生与社区动员》。他从专业建造者的角度切入到乡建工作,从技术人员转换为社会活动的角色,积极为村民引进好的建筑理念和项目。具体做法为,结合乡村仪式化的东西融合村民群体,先从小房子改造做起,达到特色民宿的示范效应。这样,村民见到好处,也开始对自己的旧宅进行自觉改造。张老师具体介绍了自己参与的永泰丹云乡翠云村示范民宿改造和永春县碧溪堂书院的修缮,由此为大家分享了自己关于乡村知识传统的思考,以及乡建组织和动员的经验。

新民居,新故乡——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继往开来共话永续发展-爱故乡

(张明珍发言)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园林系主任、副教授,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研究中心主任刘娟娟发言的题目是《乡土景观和乡村社区营造——黔东南苗侗村寨的启示》。她以新村建设、现代化高楼等几个方面作对比,讲到乡土景观才是一种最为理想的图景。刘老师展示了大量苗侗寨乡土景观图片,阐述了天地人神和谐的图景。他们的梯田不仅合理利用土地还形成了令人惊叹的奇观,他们的蜡染是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他们的稻鸭鱼系统体现了良好的生态功能,他们的鼓楼、花桥和戏台则满足了人与人的社交和人神的交流,他们的社区可持续食物系统更是一种很高的智慧。刘老师讲到未来成功的居所就要考虑农业和城市居住环境的重新连接。最后还分享了乡土建筑如何应对资本主义以及新材料与技术的运用经验。

新民居,新故乡——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继往开来共话永续发展-爱故乡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副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宾慧中作了精彩点评:几位讲者都是身体力行者,都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人都是食人间烟火的,他们营造宜居的院落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梦想。建筑设计者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加强和本地村民的联系更是值得敬佩的。

新民居,新故乡——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继往开来共话永续发展-爱故乡

(宾慧中点评)

本次工作坊有两次讨论环节。上午分组讨论了参加工作坊的收获与启发、困惑与问题、期待与设想等等。

下午讨论以“乡土工匠,永续发展”为题,按照职业将大家分为五组,分别为工匠组、政府组、高校组、企业组和社会组织组。将近一个小时的讨论,大家从自己所处的身份领域,深入讨论可能让工匠走出困境的方法及可以做的事。比如政府组就认为自己能做到的是完善制度设计,公平公开市场投标资格,组织成立工匠协会,抢救性出台工匠调查报告,公布工匠名录等等。

新民居,新故乡——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继往开来共话永续发展-爱故乡

这次讨论还给大家带来启发,尽管侧重领域略有不同,但大家所做事情的交叉点其实更多,比如高校和工匠,政府和工匠,工匠和企业、社会组织等等都有很多需要互相合作提升的地方,这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了很多空间。此外,《爱故乡·乡土工匠传承倡议书》也将根据这次讨论成果完善并于近期发布。

新民居,新故乡——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继往开来共话永续发展-爱故乡

(讨论交流)

在轻缓的音乐声中,黄志友老师和宾慧中老师为学员颁发了“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的结业证书,并合影留念。

新民居,新故乡——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继往开来共话永续发展-爱故乡
新民居,新故乡——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继往开来共话永续发展-爱故乡

(颁发结业证书)

最后,临海市委派驻孔坵村指导员周小瑛女士代表孔坵村感谢大家,欢迎大家再来美丽的孔坵村。她还为大家播放了孔坵村歌。黄志友老师则代表会务方对所有支持单位表示衷心感谢,是他们的辛苦操劳使工作坊得以顺利举办。

新民居,新故乡——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继往开来共话永续发展-爱故乡

(临海市委派驻孔坵村指导员周小瑛)

美丽的临海古城,热情的孔坵村民。结业仪式后,临海市演讲与朗诵协会还在村委会前的广场上为大家带来一场主题为“我的村庄我的梦”朗诵会活动。时而小雨淅淅,时而大雨哒哒,艺术家们声情并茂的朗诵声、歌唱声,让听者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有远山、有溪流,有大树,有卧在村口的老黄狗……

新民居,新故乡——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继往开来共话永续发展-爱故乡
新民居,新故乡——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继往开来共话永续发展-爱故乡
新民居,新故乡——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继往开来共话永续发展-爱故乡

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至此闭幕,但有缘总会相见,同行更是需要经常的交流和切磋。在这个意义上,首次工匠工作坊的举办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头,我们期待往后更多的匠人,更多的朋友能够参与到这个平台上来。

新民居,新故乡——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继往开来共话永续发展-爱故乡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

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