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鲁班工匠精神,活化乡土营造技艺——“爱故乡·乡土工匠”传承倡议书(讨论稿)
编者按
为了发扬工匠精神,探讨民间工匠的转型再生,推动新时代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与村落建筑保护,“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于2018年8月16日-18日在浙江临海市汇溪镇孔坵村举办,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广东、贵州、四川、河南、山西等十余省市的乡村工匠、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代表40余人汇聚一堂,共话乡土工匠的永续发展。
本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智惠乡村志愿服务中心、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中心、浙江省村镇建设与发展研究会农村建筑工匠分会主办,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浙江临海市汇溪镇人民政府、浙江临海市镇村规划管理办公室承办,浙江台州学院、乡土营造社、浙江爱故乡工作站、中国民协乡村文化志愿服务中心、临海市演讲与朗诵协会、临海市社联会、临海市汇溪镇乡贤会、临海市孔坵村两委等单位协办,施永青基金(香港)北京代表处支持。
乡土工匠的转型再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为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乡土建筑研究组、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乡土营造社及“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与会代表,在浙江临海孔坵村发出《爱故乡·乡土工匠传承倡议书》,倡导乡村工匠以水滴石穿、精诚团结之精神,广结天下同仁,互相提携共同奋进,为中国乡土工匠营建技艺的振兴做最大的努力!
本文为倡议书讨论稿,欢迎社会各界同仁提出宝贵的修订建议,我们也正在整理“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参会代表对倡议书的讨论意见,进一步完善,适时更新发布,敬请关注!
弘扬鲁班工匠精神,传承乡土营造智慧。
活化乡土营造技艺,共筑乡土营造之魂。
中华文化源于乡土,植根于乡村。中国乡村的美,在于青山绿水的和谐共生中,在地貌各异的聚落文化中,在巧夺天工的营造技艺中,在承载了优秀传统文明的建筑中。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质,技有巧,合此四者,即为能工巧匠。泱泱华夏,礼仪之邦,农耕文明生生不息,是中华儿女,是乡土工匠,兴邦、垒城、建房、安居,为我们留下了文明之瑰宝,工匠之精神。
薪火相传到了今天工业化时代,乡土村居日渐萧条,传统建筑越来越少,亟待我们去保护、去传承,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乡村振兴,需要工匠精神,更需要新一代乡土工匠的加入传承。
为此,我们倡议:
一、做人。以自己为一名乡土工匠而自豪,正人正己,以传统之美德,从艺先修身,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着社会良知和责任的人。
二、做事。自觉承担起乡土文化薪火相传之责任,对自己负责,对未来负责,凡事一丝不苟,把每个细节做成经典,把每个行为做成典范,寄托文化精髓。虚心求教先贤,知行合一学习;耐心帮教弟子,传递文化薪火;为保乡土营造技艺得以弘扬、重塑工匠精神、让乡土工匠活得更有尊严,将技艺和人生智慧奉献给我们的乡村、奉献给社会、留给未来。
三、责任。我们要有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乡土情怀,有情有义,心系乡村。无论我们生在什么地方、从业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发掘和整理在地乡土营造技艺,进行更广的传承,造福千百乡村。不保守、要坚守;能共享、不拘泥;海纳百川,共同探索创新,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助力乡村振兴。
九尺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倡导所有乡村工匠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以水滴石穿、精诚团结之精神,广结天下同仁,互相提携共同奋进,为中国乡土工匠营建技艺的振兴做最大的努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乡土建筑研究组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乡土营造社
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
2018年8月18日
浙江-临海-孔坵村
乡村工匠、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五组代表分别从自己所处的身份领域,讨论完善倡议书的倡议内容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
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