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幕】美丽家乡·零污染村庄(社区)建设论坛暨垃圾治理与生态文明研讨会圆满闭幕
转自微信公众号“酵道孝道”
编者按:
2018年9月29日至30日,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美丽家乡·零污染村庄(社区)建设论坛暨垃圾治理与生态文明研讨会”在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召开。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张孝德做大会主旨发言、总干事黄志友担任论坛主持。
关键词 |汇聚从全国到全世界案例分享|重新激活“人民”力量 |以垃圾分类破题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转型|以现实难题倒逼一次启蒙|人人可参与 村村可建成|
微信扫一扫 看直播
2018年9月29日至30日,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召开“美丽家乡·零污染村庄(社区)建设论坛暨生态文明与垃圾治理研讨会”。邀约全国多地具代表性案例、不同领域的相关人员,通过主题演讲、案例分析、问题对话等形式,共同推进大会达成如下基础目标:一是宣传、交流具有操作性、适地性、可广泛推广的中国乡村垃圾分类模式,力争为中国乡村日益严峻的垃圾问题,提供批量、覆盖式解决途径;二是以“零污染村庄”建设为主要研讨内容,收集、介绍各地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经验,形成可落地的、具有实地指导意义的乡村一线生态建设方案。
会议研讨
2018年9月30日,“美丽家乡·零污染村庄(社区)建设论坛暨生态文明与垃圾治理研讨会”继续举行。
手语舞《留给我们的孩子一个干净的地球》
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4名资深志工用手语舞的形式演绎了歌曲《留给我们的孩子一个干净的地球》,从而拉开了本日研讨的序幕。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环保项目专员 TALA
上午研讨的主要内容是多元化的配合推进方案与处理模式。由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环保项目的TALA主持。
TALA自称是美食爱好者,在去农村产地选择食材时,发现了大量的垃圾未能有效处理,从此开始关注环保。在参与有机农夫市集的工作中,与小伙伴一起在垃圾减量、分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当前项目是“市集绿主张”,支持在地不用化肥农药的生态小农、提倡使用二手袋和自带购物袋赶集、市集提供物品散打、闲置交换、回收物再利用、垃圾分类等。TALA说我们尽量用一些城市人觉得可以接受更时尚的方式告诉大家垃圾问题多严重,大家以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推动环保,我们都有责任让这个世界更好。
北京自然之友垃圾减量项目主任 孙敬华
北京自然之友垃圾减量项目主任孙敬华介绍了自然之友在青少年垃圾减量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教训和系统化的思考。自然之友是较早开展青少年环保教育的全国性环保组织,目前机构已形成了完整的授课体系、教师养成体系,并出版了教材《垃圾魔法书》。当前重点工作是在零废弃校园建设过程提供课程支持。孙老师同时谈到了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听课方重学习、轻实践等。孙老师说让孩子们通过参与式活动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环境责任感,践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斯坦福大学环境与资源跨学科博士、环境工程系博士后 张雪华
斯坦福大学环境与资源跨学科博士、环境工程系博士后张雪华介绍了印度班加罗尔社区区域分散式后处理垃圾分类与厨余堆肥经验。班加罗尔市可能是唯一或者第一个(通过立法)在全市范围搞强制性垃圾源头分类和厨余堆肥的城市。由于立法前该市部分社区有较好的家庭堆肥经验,所以有效地支撑了立法后的具体实施,采用的方式就是分散式后处理,重点是每个小区就近处理垃圾。张老师正在开展社区堆肥的研究与试验。
山东农业大学 方加兴博士
方加兴博士介绍了导师山东农业大学刘玉升教授利用资源昆虫对湿垃圾进行转化处理的研究。首先要进行垃圾分类,把不可回收垃圾和餐厨垃圾归到湿垃圾,湿垃圾粉碎后搅拌上麦麸喂黄粉虫(资源昆虫),黄粉虫再加工成干体出售。就是将资源昆虫作为一个生物转化器实现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刘老师的总结是“垃圾分类是基础,干湿分离是关键,技术创新是支撑,产业推进是动力”。
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 江莲
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江莲老师介绍了慈济垃圾分类推广模式。江老师详细介绍了慈济志工在家庭、在社区、在单位身体力行做环保分类的感人事迹,介绍了在环保站这种充满家庭氛围的“学校”中,大家学习到如何尊敬物品的生命,学会与天地共生的智慧,在环保站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此过程中,也达到心灵环保,减少人和人之间产生的垃圾。“用心做环保的人,富有爱心,贵有智慧,拥有最有价值的人生”。
东华鑫馨废电池回收中心负责人 王自新
东华鑫馨废电池回收中心负责人王自新20年来始终在探索废电池管理这个社会性问题,为建立社会化的解决机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创业过程中他几经挫折却矢志不渝,目前正在建设废电池网,通过互联网模式建立废电池回收可追溯的管理模式。废电池回收的现实意义之一是资源再利用。他的目标就是让我们共同给废电池安个家。
香蕉皮环保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 丁波
香蕉皮环保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波介绍公司是从事互联网+环境服务,他首先分析了当前二手市场回收机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运营模式,并以一所学校举例说明回收体系的工作流程。他强调垃圾分类以后才有利用价值。他表示这一市场前景光明,希望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耕读大学执行校长、衡荣农业创办人 贺建增
耕读大学执行校长、衡荣农业创办人贺建增老师分享了十几年来乡村振兴实践中的体悟。乡村振兴需要三个板块的内容:全民有机生产+生态乡村建设+人文社会回归。生产与建设与硬件相关,而解决零污染村庄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软件——人心,零污染村庄的基础是零污染的人心,需要恢复乡村教育,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合全人类文明成果的教育模式就成了乡村复兴的必要基础,要开展以亲情、亲乡、亲自然为主的三亲教育。
发言嘉宾上台,接受现场提问并一一解答。
主 题 演 讲
下午的主题演讲由张立老师和于思群老师继续主持。
自然疗法医师、顺势疗法医师、环保酵素公益全球倡导者 温秀枝
自然疗法医师、顺势疗法医师、环保酵素公益全球倡导者温秀枝回顾了自己与环保酵素结缘、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推广环保酵素的过程。她说,研究表明,垃圾污染问题已经超越了温室效应和废气排放,成为当前全球污染首要问题。她和酵道孝道团队就是要通过厨房废物或垃圾的再循环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达到减少全球暖化,保护我们的下一代的目标。
温医师介绍了环保酵素的制作与使用,说明环保酵素除了在垃圾减量方面有巨大作用以外,在其他很多方面都有着巨大的用途,特别是在灭菌与净化环境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温医师表示,制作酵素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技能。如果每人用酵素来打造零污染的家居,就一定能打造零污染的村庄与社区。
在介绍环保酵素应用于零污染村庄建设的环节时,温医师重点介绍了北京市昌平区辛庄的案例。同时表示,目前全国多地都在申请与酵道孝道合作,机构鼓励当地人办当地事,愿意帮助大家创造自己的零污染村庄。
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王治河博士
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治河博士的发言题目是《生态文明新时代呼唤第二次启蒙》。五四运动可以视为中国的第一次启蒙,这次启蒙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如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使我们对自然任意破坏。我们可以不要哲学不要艺术,却不能不要水和空气。时代需要第二次启蒙。第二次启蒙将是生态启蒙,核心理念是生态意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好多大的文明最后灭绝就是生态环境没有了,其实是生态原因。二次启蒙就是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超越消费主义。第二次启蒙对当下中国的意义是有助于我们在看到现代化的辉煌成就的同时,破除对西式GDP的崇拜,避免西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弊端。
小约翰·柯布博士
小柯布院士做了主题演讲。他说中国现在并不是生态文明社会,但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承诺要走生态文明道路的国家,让人深受感动。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生态文明要基于生态的农民与村庄。我们要认识到农夫是比律师更重要的职业,只有人类里最优秀的人去从事农业生产,人类才不会饿死。我们要用巨大的努力才能挽回被污染的土地,很重要的方法是回收厨余垃圾来堆肥还田。构建生态乡村,除了农业,也有其他的维度,比如垃圾治理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柯布院士风趣地说,开了两天会,取得的重要成就是一个塑料瓶都没有产生过
(注:本次研讨会提倡自带水杯,不提供塑料瓶装饮用水)
。这看似不起眼,正是这样不起眼,放大1000倍,就成为一场了不起的社会运动。“我是在这世界上挣扎着寻找希望的人之一,我在中国看到了希望”。
主持人宣布,由华夏文化纽带工程专项基金与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联合发起,成立以柯布先生命名的基金——柯布生态文明支持基金。
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秘书长李勇锋
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秘书长李勇锋表示:
当我们把垃圾分类摆在生态文明的框架里头,再把生态文明的框架摆到经济社会发展整个大框架中,我们感到有意义。
所有的事情都是要人去做,人要从人心改变开始,昨天有一位朋友提出,怎么能够改造人性?怎么能够使得我自愿能做起来?
柯老,这位93岁的老人为了召开世界文明大会把自己房子卖掉了。温秀枝女士身患先天性心脏病,是写好遗嘱后到世界各地讲课。所以,通过帮助他人,才能改变自己的心灵。愿大家都从人心改变开始,我们大家都以柯布先生为榜样,这就是发起这次柯布生态文明支持基金的意义所在。
本次论坛志愿者上台合影
论坛嘉宾与志愿者合影留念
吴隆礼副镇长对研讨会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并表示一定会把小汤山镇垃圾治理工作做好。同时对所有参会领导、专家、嘉宾、学员表示了感谢。
最后,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4名资深志工奉献《一家人》歌曲的手语舞。
在相互的欣赏、支持与陪伴中,本次研讨会圆满闭幕!
现场VTC团队的精彩视觉呈现 点击查看大图
——主办单位——
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人民政府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酵素分会
酵道孝道公益团队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阿拉善SEE基金会
——承办单位——
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葫芦河村两委酵道孝道公益团队
北京净公益
——顾问单位——
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执委会
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
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
——协办单位——
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两委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耕读大学
北京零废弃
香蕉皮环保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合一绿学院
北京蒲公英公益发展中心
乐土根态村
素食星球
地球清洁计划
环保酵素救地球
中国生态村联盟
零活实验室
天然工坊
——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
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