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瑟秋风吹黄了漫山遍野的树叶,我们也在这金秋十月里举办了为期三天的东北省爱故乡高校论坛暨大学生支农调研交流会。

本届东北省爱故乡高校论坛暨大学生支农调研交流会由沈阳师范大学践行协会主办,前来参加的有沈阳工程学院新农之声协会、沈阳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协会、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三农问题研究协会、辽宁科技大学的农民之子协会、辽宁科技大学民生之窗、大连理工大学三农学社、吉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会、吉林农业大学支农协会、齐齐哈尔大学新乡村建设促进会等社团的七十余名新老支农队员及老师前来参与本次论坛。

在这三天时间里,大家相聚于沈阳师范大学,共同学习前辈们在乡村事业上的经验和精神,一起交流东北区支农社团发展建设的理念和方法。在这三天里,我们一起拼命学习,拼命思考,拼命锻炼身体。在这三天里,我们都是乡建人!

东北区爱故乡高校论坛暨第十八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东北爱故乡高校论坛与会同学集体合影

十月一日:乡村与青年

东北区爱故乡高校论坛暨第十八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史庆芬

坚守与执念,一个人的村志

北京市顺义区史庆芬女士在长达四十多年担任村干部的过程中,见证了沙井村的历史变迁。为了留住村庄的过去,给后来人留下研究沙井村历史的可靠材料,史庆芬从1995年开始访谈本村村民,开展调查研究,整理资料,并于2013年、2014年先后完成《沙井村的变迁》、《沙进村纪事》两本村史。在中国爱故乡大会暨2016年爱故乡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史庆芬获得全国爱故乡特殊贡献人物奖。

在分享时,史老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给大家梳理了自己当沙井村村干部的经历、产生搜集整理村庄资料想法的原因、搜集整理村庄资料的具体过程以及碰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编纂村史资料的过程以及最后的成果。史老师分享完后就进入非常热烈的互动环节。同学们也结合自己的思考提了很多问题,比如调研时如何避免村民的排斥、担任村干部时遇到的最困难的一件事是什么、当代农村最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等等。大家在听史老师分享时,都在认真思考,并且主动从大学生参与村庄工作的角度来提问和学习。

东北区爱故乡高校论坛暨第十八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后林镇

青年爱故乡,故乡有力量

青年人参与爱故乡,一直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的后林镇主要从乡村工作兴起的背景、爱故乡的定位和活动、青年人参与故乡工作的切入点等方面给大家做了介绍,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乡村工作。

乡村工作的兴起,和新世纪以来乡村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为了振兴乡村,就需要在乡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青年人就是其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鼓励青年人参与乡村工作,培养大家参与乡村工作的技能和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青年爱故乡行动就是通过让青年人到乡村去实践培养大家关注家乡、爱故乡、为家乡做事情的意识,培养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让青年人重拾乡土文化价值。

参与乡村工作,文化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角度,因为文化是最能凝聚人,最能吸引人的。方方面面的人都能够通过文化联系到一起。青年大学生们做乡村工作,也能从文化角度找到许多切入点。我们可以用诗歌、文字、图片、影像等方式来展现故乡的美,可以梳理村庄的大事件或给村庄写一本村史,可以写一首村歌来宣传村庄的风土人情,可以参与村庄的支农调研等等。这些简单容易上手的工作给青年大学生们提供了非常好的了解乡村、宣传乡村、服务乡村的机会,也是咱们大学生做乡村工作的起点。

东北区爱故乡高校论坛暨第十八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李洪君

大学生与农村知识体系的匹配

李洪君老师是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是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践行协会的指导老师。李老师有多年做乡村工作的经验,并且在学术领域有相当的建树。如何将学术性的知识应用到乡村工作当中去,正是李洪君老师要和大家分享的话题。

李洪君老师主要从如何匹配大学生和农村知识体系的角度来讲青年人如何参与爱故乡工作。李洪君老师首先带领我们分析了知识产生的逻辑和知识体系的特点。有的知识体系具有普适性,这是我们大学生在大学里所学习和实践的知识。有的知识体系具有地方性,它们具有特点边界,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适用。大学课堂里提供给大家的,都是具有普适性的恒定的知识体系,是老子所说的“道”;但农村的却是动态的、地方性的知识体系,是所谓的“器”。大学生们做乡村工作,只有把“道”和“器”结合起来,既利用好大学生们现成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够和地方的情况良好结合起来,突破自身的局限性,从地方上汲取力量。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李洪君老师也不厌其烦,一一为大家解答。

东北区爱故乡高校论坛暨第十八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马森

青年成长与未来选择

马森,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人才培养计划11期学员,16年毕业于沈阳工程学院,毕业后在长春云凤合作社归乡创业团队参与生态农业探索,17年做创业咖啡店,现在创办生态农园“收获阳光共享农园”。

青年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问题。对于青年人来说,解决这些困惑并指明未来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命题。作为老支农队员,马森正想和大家分享这个话题。整场活动以讨论交流为主。马森首先简单地分享了他的个人经历,并且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大家思考:1. 自己未来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2. 实现大家理想生活的前提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人说想要以后能够“兼济天下”,有人说想要做个有闲钱的闲人,有人说想去考研,不成功的话就去大西北支教等等。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大家开始尝试去回答第二个问题。大家从历史谈到现代,从国内谈到国外。大家的选择是丰富多彩的,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两个小时的交流中,大家进行的思想碰撞非常激烈,也从他人的分享中学到了相当多经验。

十月二日:历史与当代

国企老工人分享

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历史

十月二日上午我们邀请到四位退休国企老工人过来分享。共和国的历史是一段过去的历史,是一段农村的历史,也是一段工业的历史。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一穷二白,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农村里成功地把农民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大量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城市里建立起了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国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作为新中国历史的亲历者,东北退休的国企老工人们对这些光辉历史最有发言权。老工人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分享了上个世纪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光辉历史。

在交流过程中,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大家就“在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设、自己生命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经历及感受等方面”和前来分享的老工人们进行了交流。工农不分家,乡村的发展也和新中国的发展建设息息相关。在梳理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建设的历史和思路后,对大家理解当下中国乡村问题的根源,以及思考城乡二元互动问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社团发展建设交流

社团发展建设交流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经验交流的方式提高同学们对发展建设社团的认识。社团发展交流以分板块总结讨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小组交流。在话题讨论环节,同学们总结了几个大问题:社团活动(次数、质量、方式、方向、收获)、社团纳新(方式、时间、标准、数量、培养)、社团管理(管理层能力、对社团文化方向的把握、关系、职能、人员流失)、部门(职能、关系、管理)、下乡(地点、时间、内容、目的、人员)、社团现状(交流、联系)、换届等。这些问题是社团管理中每个社团都要面对的,细致地讨论梳理这些问题对于同学们发展建设社团有很大帮助。在梳理清楚问题后,同学们分小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完毕后,同学们分小组陆续进行了汇报展示。

社团是有志于乡村工作的大学生们在学校的载体,也是培养这些大学生们的良好平台。推动社团更好地向前发展,既能培养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家爱乡的意识,也能让爱故乡的工作深入到学校里去,增强爱故乡在高校的影响力。

东北区爱故乡高校论坛暨第十八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东北区爱故乡高校论坛暨第十八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东北区爱故乡高校论坛暨第十八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讨论完毕后,同学们在进行汇报

东北区爱故乡高校论坛暨第十八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俞宏霞

以资金互助入手推动农民合作组织

梨树县小城子镇利信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俞宏霞老师从合作社发起成立的原因、当前农村信用社的缺陷以及梨树村合作社的解决办法、梨树村合作社发起成立以及发展的过程、梨树村合作社具备的功能等这些角度跟大家分享了梨树村以资金互助入手推动农民合作组织的经验。

俞宏霞老师教导我们说,在做乡村工作时,要抱有一种学习的心态,把农民当做与我们平等的人,去仔细聆听他们的想法,在结合他们乡村情况的基础上给出合适的建议,而不是教育人家该怎么去做。这和爱故乡的理念不谋而合。就像毛主席教导我们的那样,要先做农民的学生,再做农民的先生。我们做乡村工作时,不应该带着精神上的光环,不能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而要以学习的心态开展乡村工作,这样我们才能平心静气地把乡村工作做好。

十月三日:青年责任勇敢担当

东北区爱故乡高校论坛暨第十八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张玉

当代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

十月三日上午张玉带领大家梳理了大学生支农史,带大家去了解大学生支农在历史上深厚的根基。在“三农问题”较为突出的九十年代末期,一批先进的青年大学生开始下乡支农,从早期的零散下乡,到支农调研,到推动农民合作化发展,到推动生态农业和城乡互动的探索,到爱故乡行动......十多年来经历了很多阶段,在每一阶段,大学生作为新生力量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建设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响应,更需要新生力量的不断注入去推动其发展。

在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推动成立了很多农民合作社、生态农场、民间机构等,而在十多年的不断探索中,乡建也在不同领域有着深入的探索和经验,张玉也跟大家分享了从“学生下乡,支农育人;农民合作,改善治理;农业生态,城乡融合;工友互助,尊严劳动;社会参与,文化复兴(爱故乡);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学术研究)”等不同的角度大学生可以参与的事情。并强调,大家一定要多走出去接触新的、多元的东西,社团只有源源不断注入新的东西它才是活的。要让社团成员真正的参与进我们做的事情中来,要让大家找到我们所做的事情跟自己的联系。

社团代表分享交流,主办方总结

在这一环节,各社团代表齐聚一堂,一起梳理了办交流会的经验教训以及自己参加交流会的感悟与收获,并认真讨论了社团工作方面的问题。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在做完活动后及时进行总结梳理,社团才能够越走越远。

东北区爱故乡高校论坛暨第十八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东北区爱故乡高校论坛暨第十八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东北区爱故乡高校论坛暨第十八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东北区爱故乡高校论坛暨第十八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同学们在总结参加东北区爱故乡高校论坛的收获

青年人是时代的弄潮儿,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军。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多方参与乡村工作,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青年人,是乡村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自然是要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本次爱故乡论坛正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大家不仅从各位一线实践者的探索中学到了很多开展乡村工作的经验,也从各位前辈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成长经验,也在不同学校不同社团的同学与同学的对话中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区域交流会是区域内社团之间建立连接的很好的平台,后续还需要大家相互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

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