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2018爱故乡人物”优秀案例名单正式揭晓!
为了选出我们身边的新乡贤,树立起新乡村建设的典范人物,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为标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继2014-2017年的“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活动之后,继2014-2017年的“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评选活动之后,2018年6月,由智惠乡村志愿服务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办,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承办的“情归故里 共建家乡——寻找2018爱故乡人物”征集评选活动正式启动。历经五个月,通过社会征集、组织推荐、个人自荐三种方式以及爱故乡专家顾问推选,截止10月10日,共征集到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41个爱乡人物事迹。
经过爱故乡专家顾问的反复推敲和评估,最终确定了13个“2018爱故乡人物”优秀案例,其中“2018爱故乡年度人物”10位、“2018爱故乡特殊贡献人物”3位,涵盖生态农业、环境保护、民艺传承、中医传承、乡土文化保护、古民居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类型。这13名代表,来自祖国的北京、湖北、河南、安徽、山西、广东、浙江、河北、陕西9个省市。
为了感谢这些爱故乡人物的努力,传播他们的事迹,发扬他们的精神,主办方将于2018年11月23-24日在重庆西南大学举办“第二届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论坛暨第六届爱故乡大会”, 并于11月23日下午举行“2018爱故乡人物故事分享会”,邀请这些爱故乡人物分享他们的人生大行、故乡情怀,敬请关注和参与!
“2018爱故乡人物”优秀案例名单如下(按姓氏笔画排序):
点击事迹名称可查看详细信息
2018爱故乡年度人物
王云
开发本土食材,帮助农民脱贫增收
推荐人:凌福平/劳动午报
个人简介:
王云,1967年生,北京烹饪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农村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京西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事迹概述:
1)长期以来,致力于农户与餐饮业之间的桥梁搭建,做好食材与企业的义务“对接员”,推动农产品的销售。
2)2015年提出了“让传统老菜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将传统菜品本土化,研发众多地域特色菜品,并亲自入户指导,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户们,带动农民致富,同时将传统文化与饮食相结合,邀请在京著名烹饪大师一起利用地域特色食材研发撰写教材,进行本土化的饮食历史文化研究及传播;
3)通过北京烹饪协会名厨专业委员会这一平台,给京郊和全国各地作了大量烹饪科技致富培训工作,邀请多位知名烹饪大师协助市旅游委针对传统老菜进行“百千万培训工作”,受益约1500人次。
王定钊
守护江源古民居,探索“三治”新乡村
个人简介:
王定钊,1984年生于湖北省通山县洪港镇江源村,政协通山县第九、第十届委员。现任南昌鹏景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西省湖北商会副会长。
事迹概述:
1)从2005年开始,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财才致力于家乡江源古民居保护与发展。劝阻制止多起村民毁坏古民居的行为,提升村民文物保护意识;大量拍摄、收集、整理、编写关于江源古民居的资料,通过传媒手段宣传江源古民居的重大价值和独特魅力,极大提高了江源古民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带头捐款,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古民居、文物遗产保护工作,发起成立江源古民居保护管理理事会,理事会参与村庄日常事务,并引导村民进行村庄自我管理。组织村民积极参与村庄环境卫生保护与整治工作;带领村民到模范文物保护单位和建设成功的美丽乡村参观考察,开拓眼界思路;编纂《江源村志》,发起群众力量,广泛收集文献资料和古旧物件等。
3)通过各种渠道向各级文保部门反映问题,汇报情况,寻求帮助,申报文保,积极协助政府部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申请到各项维修保护专项经费,2014年王氏老屋被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兰考县谷雨联社团队
为农民合作铺路,替市民下乡搭桥
推荐人:何慧丽/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团队简介:
兰考县谷雨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位于焦裕禄精神的发祥地、习总书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河南兰考县。联合社在经过前期南马庄和胡寨专业合作社12年探索的基础上,为把前期积累的成功经验复制推广,让合作事业在全县范围内开花结果,更好地服务兰考县的三农事业,聚集了兰考20家优秀专业合作社,于2015年正式挂牌成立。
事迹概述:
成立以来,针对成员单位,谷雨联合社相继在农资统购统销、农业社会化服务、资金互助、文化教育等公益服务、城乡消费合作等综合服务领域进行统一指导,统一实施;在农副产品消费领域打通城市和乡村的“二元”限制,让城市消费者获得健康产品的同时也把合作社合作共赢的理念传导给他们。
产和宝
黄梅之乡赤子心,戏曲盔帽传四方
推荐人:刘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生态文明教研部
个人简介:
产和宝,艺名产云秋,1945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石牌镇,“石牌戏曲盔帽制作工艺”传承人。
事迹概述:
产和宝从事的行业很特别,制作戏曲盔帽。13岁,他就开始学习戏曲盔帽制作。千禧之年,产和宝回到了中国戏曲之乡--石牌镇,面临石牌戏装盔帽业濒临断代,产合宝自费在石牌镇老街开了“泰和祥戏剧盔帽社”。
为做好戏剧盔帽制作工艺传承工作,2018年春,产和宝开始广收门徒。怀宁县实验小学的15名学生有幸成为先生首批免费门生,先生每周安排两个半天向学生讲授戏曲文化知识,传授盔帽制作技艺。
杨斌青
共建“家乡之音”,汇聚游子之心
个人简介:
杨斌青,男,1972年出生,网名石头,山西省武乡县丰州镇姜村人,现在中国联通山西省公司工作,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家乡之音民间志愿团队创始人。
事迹概述:
杨斌青,更多的人叫他石头,工作的地方离故乡有200公里,2016 年创建了家乡之音公益团队,“家乡之音”由部分在外的家乡籍(山西省武乡县)爱心人士发起,目前核心团队人员近五百人,有作家、博士、经商的老板、学校的学生还有很多普通人。团队所有事情,均以浓浓的乡情为牵引,把所有志同道合的乡人聚集在一起,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1)家乡全家福:家乡之音公益团队,连续3年春节当天走村串户免费为村民拍摄全家福,并在元宵节之前放大装框送到村民家里,活动覆盖到故乡5个乡镇20多个村,深受老百姓喜欢,并且影响到越来越多的摄影人开始参与此项活动;
2)创立并运营家乡之音微信公众号,发布家乡公益类信息2000多条,是武乡当地最具影响力的自媒体平台,宣传家乡文化,线上和线下互动丰富,深受在外武乡籍游子的厚爱;
3)创建以县域文化为特色的家乡书屋,收集家乡人写的和写家乡的书籍近2000册,并以书屋为平台组织多场文化交流活动。
陈宇
办民企热心公益,“方言电影”爱家乡
个人简介:
陈宇,男,1971年生,广东雷州市龙门镇足荣村人,广东茂德公集团董事长,足荣村方言电影节发起人。创立“诸葛酿”品牌白酒,创办集旅游文化、休闲食品、房地产、餐饮服务等业务为一体的民营综合性企业--茂德公集团。
事迹概述:
1)在大力发展商业的同时,陈宇专注于家乡的发展建设,为传播雷州文化以及促进家乡经济建设不遗余力,策划“美村行动”、“帮你回家”、“美丽村风访谈路”、“走回家” 等公益活动,多年来,在公益慈善事业方面投入逾千万,2011年创办“德基金”,招募志愿者到乡村小学进行艺术支教;
2)2015年底,创办了“足荣村方言电影节”,在推动家乡发展的同时,宣传和保护方言文化。2018年10月,第三届足荣村方言电影节颁奖典礼成功举办。
周小瑛
驻村干部连接城乡,百年古村重现光彩
推荐人: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
个人简介:
周小瑛,1977年生,浙江省临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干部,2013年起下派临海市汇溪镇孔坵村任驻村干部。
事迹概述:
周小瑛自2013年底到汇溪镇孔坵村任驻村干部后,用心、用情、用智慧,默默地在山坳孔坵古村坚守着近5个年头,不忘初心,让一个衰落的古村重现光彩。近5年,她为孔坵村编各种申报资料30多本,成功申报孔坵村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同时,成功申报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共计获得财政补助资金450万元。修复传统历史建筑群1万多平方,完成村党群活动中心、文化长廊、村入口大型停车场、村内古巷改造、污水治理等多项重点工程建设。
郑志宏
不种房子多种树,打造郑州后花园
推荐人:鞠利/河南农便利科技有限公司
个人简介:
郑志宏,男,1964年生,现任河南省新密市袁庄乡郑冲村支部书记。1998年,部队转业的郑志宏,回到老家新密市袁庄乡郑冲村出任支部书记,至今已经20年。
事迹概述:
1)过去二十年是郑州市高速建设的二十年,周边的村庄挖山炸石、开矿挖煤,破坏自然生态资源换取村庄收入,郑志宏用20年的时间坚持种树,在村庄村民初期不理解的情况下,坚持‘不种房子多种树’,用20年的守护,杜绝了乱采滥伐,换来郑冲村85%的植被覆盖;
2)与第一书记贾云峰一起请来三农学者、乡建实操专家入村践行三部曲:首先,修建戏楼,组建老年协会和妇女协会,以文化修复凝聚村庄力量;其次,引入文创团队,发动留守成员成立合作社参与订单式手工艺品制作,壮大集体经济,建设“被动式”生态建筑组建农民创业孵化中心;最后,吸纳八零后青年回村创业,在郑州郊区“返本开新”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村庄。
徐永恩
老顽童践行和合文化,扎根乡野培养文学新苗
推荐人:卢岳鹏/乡土营造社发起人,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
人物简介:
徐永恩,1950年出生于浙江天台,毕业于浙师大中文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任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事迹概述:
1)在30余年教书的同时,徐永恩立足乡村,点校乡人古籍,研究乡土文化,出版《始丰稿校注》、《天台石窗》、《贾似道研究资料汇编》、《悠悠古韵——张思》、《天台山和合文化》、《和合文化通论》等十本书籍,保护台州古村落,打造台州合圣地文化;
2)通过电视剧《村官》、中央电视台7套“乡约”栏目、“为北京奥运加油,为体育明星喝彩”等方式,推介台州本土文化;
担任台州平桥镇文创班班主任,带领师生行走教学,把文学创作滋养于生活的实践中,并集中创作《文溪新荷》一书,培养乡土文学创作新青年。到目前为止,参与人员多达140人。
彭育晚
推进村民共治,发展农户经济
推荐人:谢新梅/长沙理工大学
个人简介:
彭育晚,男,1974年出生,18岁参军入伍,退伍后留在广西南宁创业开连锁店。2007年返乡,回到油溪桥村,担任油溪桥村村支书和油溪河漂流公司总经理。
事迹概述:
2007年至2017年,彭育晚带领油溪桥村村民们经过十年的乡村建设,油溪桥村已经从当初人均年收不足为800元的自然贫瘠、经济贫困、乡风不良的凋零之村提质到人均年收入12000元的远近闻名的中国文明村、湖南5星级生态文明村。
1)通过2008年林权改革确权把村中的所有荒地变为绿地、经果林、花丛,美化了村貌同时增加了村民收入;
2)通过村民筹劳降低成本修建了水利工程,成立用水户协会,从而解决了农作物和村民的缺水问题,带动村民发展稻田养鱼、甲鱼带来范围经济、增加了村民收入;
3)创立村民共治模式、确立村规民约以及相配套的户主文明档案和积分制。村民垃圾乱扔、赌博、放鞭炮、攀比摆酒、清明祭祀塑料用品等乡村陋习得以根除,悠然见南山逐显;
4)开发3A级村庄景区,修建山间、林间、水田间的鹅卵石小路,兼顾村庄生产、散步、旅游之多功能价值。
2018爱故乡特殊贡献人物
李亚忠
农民专家艰辛考古,守护长城二十六载
个人简介:
李亚忠,男,1951年生于承德,1992年起自费考古。秦皇岛市昌黎韩愈研究会联合党支部书记,山海关区文物局长城保护员,中国长城学会会员。
事迹概述:
李亚忠,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从1992年开始自费长城考古,不是正儿八经的“专家”,却以反复考证、不辞辛苦的专业严谨态度征服了古长城研究专家;他对中东部多代长城、滦县孙薛营孤竹城、姜女坟燕昭王碣石宫、韩愈郡望昌黎今昌黎、李自成庙岗山海关灵神庙等众多古诗词中出现的历史遗迹进行考证,并通过国史方志等众多历史文献记载和历史文物遗址,相互反复分析对照,排除了很多错误的记载诠释,还原了历史的原始和正确性,成为了长城考古的标杆性人物,为国家史学、长城考古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长
七旬乡村医生悬壶济世,两本医学著述传承中医
推荐人:杨飞/陕西爱故乡工作站
个人简介:
张长,男,1944年生,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板桥镇岔口铺村农民。
事迹概述:
张长自学中医,从医50多年,接待的患者满天下,治愈的各种疑难杂症患者数不胜数,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医大夫”。在七十多岁时,用五年时间手写出两本医学专著《古今中医效验秘方宝典》《妇科疾病、儿科、外科》,21岁的大孙子受其影响学习中医三年,立志做中医医术的继承人。
郑冰及蒲韩团队
探索农村综合发展二十年,迎接乡村振兴新时代
团队简介:
郑冰,女,1968年生,山西永济市蒲州镇寨子村农民,曾任小学民办老师13年,于1998年开始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妇女文化活动等探索农民合作发展之道,经过二十一年的艰苦探索,郑冰任理事长的山西永济蒲韩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简称蒲韩团队)已经成长为一个以社区生活为切入点,坚持服务创造经济收益,自信快乐生活至上的理念,为社员提供生产生活领域的综合服务。
今天的蒲韩社区覆盖了两个乡镇的43个自然村,其联合社包含了28个合作社,3865个农户会员在8万亩土地上转向多元生态种植,对接了永济和运城的8100多个消费者家庭。经过21年的努力,蒲韩团队目前有113个全职工作人员,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事迹概述:
蒲韩社区是一个涉及金融、统购统销、城乡互动、儿童教育、社区养老、传统手工艺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
1)经济服务:农资统购、农产品统销、日用品统购、信用互助;
2)社区服务:农业技术培训(社员选出庄稼能手需自费参加一年6次专业技术十个班级的系列讲座,十个专业技术班分别是:苹果、桃、柿子、杏、核桃、樱桃、山楂、蔬菜、粮棉豆瓜、养殖)、土壤转换(垃圾分类、堆肥、生态防虫培训等)、不倒翁学堂(互助居家养老)、儿童家长教育中心(夏令营、幼儿教育)、手工艺传承(豆腐、蒸馍、打铁、木工、酿醋、香油、编织、纺线、织布、绣花、榨油、磨面等手工屋);
消费合作:2014年成立永济运城消费店,通过在城市社区组织各种老人、儿童、青年人等活动与城市社员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将蒲韩3865户社员所生产的健康农产品与8100多个城市消费者家庭,让消费社员吃上健康安全的农产品。
他们
曾得益于传统农耕文化的滋润
又经历工业文明的洗礼
在连接传统与未来的历史传承使命中
扎根乡土,保育乡村文化的根脉
他们
正是这个时代的“新乡贤”
是传承乡土文化的火种
是链接乡村与城市的纽带
是探索生态可持续的先行者
他们
保存祖先智慧、滋润社会根本的初心
从自己专长出发、潜行专研实践的工匠精神
把乡土文化传承与家乡建设结合起来的大爱
需要在生态文明的时代
重新阐述并发扬光大!
感谢大家的关注、支持和参与!
感谢专家顾问们的辛劳付出!
恭贺所有的获选人!
2018爱乡人物系列故事
徐永恩(浙江):老顽童的乡土情
叶福宜(湖北):竭诚尽智 保护汉江母亲河
陈宇(广东):爱电影 爱方言 爱家乡
宋艺谋(重庆):80后回村当书记
李高福(云南):创建“哈农园”,守护哈尼梯田
郑云波(湖北):果农版“林志颖” 带歌回乡当农民
向宏彩(湖北):勿忘初心,打开乡村孩子的阅读之窗
王定钊(湖北):古民居守护之路
李勋明(湖北):修复古建筑,守望荆门乡土文化
段永杰(湖北):“土博士”当镇长,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
陈华平 (湖北):心系丹江口移民,记录移民十三年
周小瑛(浙江):驻村干部的古村情怀
杨天龙(甘肃):“玉米哥”十年反哺故乡情
王云(北京):一个餐饮人的“三农情怀”
李亚忠(河北):艰辛考古二十六载
王虎林(河北):太行梯田的青年守护者
李红伟(山东):用爱温暖一座城
孙晟(山东):脱贫攻坚“党建+”乡村综合治理模式
产和宝(安徽):石牌戏曲盔帽业的传承人
张春龙(山西):写本村志给故乡
杨斌青(山西):家乡之音
太谷县传统文化志愿者协会(山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岳丙寅(山西):发扬传统工艺,心系文化传承
胡建强(甘肃):创办百姓幼儿园
彭育晚(湖南):推进村民共治,发展农户经济
张长(陕西):七旬乡村医生悬壶济世,两本医学著述传承中医
郑志宏(河南):不种房子多种树
张建华(河南):打造“孝行清丰”文化名片
单仁慰(浙江):守望家园,保护古村
朱合兰(河南):投身慈善 爱满人间
梁舒(福建):上杭返乡女青年,敢把荒山变花园
叶晨波(浙江):画家村村长
刘海波(河南):丹水馆藏,移民丰碑
万桂新(江西):让公益之花开遍红谷滩
陈玉英(重庆):自强不息,用行动回馈社会
杜海龙周雪玲夫妇(河南):圆中国梦的文明使者
兰考谷雨联社(河南):为农民合作铺路,替市民下乡搭桥
谢江(四川):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与推广
郑冰及蒲韩团队(山西):探索农村综合发展二十年,迎接乡村振兴新时代
池龙江(福建):福建公益路上的践行者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网站:
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