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爱故乡大会|论坛八:人才振兴与教育转型
导言: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乡村振兴需要五大层次的全面振兴。其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力量。人来了,乡村才有希望!无论是基层干部、老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学生村官、新乡贤,还是返乡青年、下乡市民、回乡企业家、志愿者,一支多元互补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之所在。通过教育转型,以城乡融合为导向,各地在实践中创造出了乡村人才振兴的新经验。本论坛将邀请在相关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思考的专家对此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时间:11月24日 14:00-16:00
地点: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博物馆(光大礼堂旁)
主持人
马永红 陕西益路人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
陕西洛南人,西北政法大学应用法学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康达(西安)律师事务所公益服务中心主任,陕西爱故乡公益活动发起人。
发言人
培育开放包容的乡村振兴人才体系
李福科 重庆市城口县委组织部部长
李福科,男,汉族,1975年12月生,重庆綦江人,研究生学历,1997年8月参加工作,199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6年12月任中共城口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乡村振兴 青年作为——“阳光使者”走基层
卞绍莉 智惠乡村志愿服务中心副主任
卞绍莉:现任智惠乡村志愿中心副秘书长,致力于城乡一体化的志愿服务网络及支撑体系的建立,和以专业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模式的宣传倡导。历任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编辑、记者、制片人。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探索
刘兰山 河北馆陶县美丽乡村大学校长
刘兰山,男,河北邯郸人,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首批骨干校长,现任河北省馆陶县美丽乡村大学校长。
兼善社区文化课堂的探索与经验
周鸣鸣 研究员,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共党员,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原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书记,校党委委员。长期业余坚持宣讲卢作孚事迹。并带领学生以多种形式开展弘扬卢作孚精神的教育实践活动。曾获得四川省优秀政工干部、重庆市教委优秀共产党员、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大学生返乡的得与失
刘龙凤 云南大理剑川县马坪关村返乡大学生
1990年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沙溪镇鳌凤马坪关村,201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15年返乡参与马坪关乡村可持续发展探索项目,主要负责整个项目的沟通与协调工作。
当代乡村建设人才培养总结与反思
梁少雄 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青年培养部负责人
梁少雄,1988年3月生于陕西宝鸡陇县。2007年9月-2011年6月就读于山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在校期间参与创办山西农业大学大学生支农队。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人才计划”六期学员,2010年8月至今就职于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参与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目前长期驻点于山西永济蒲韩乡村,探索青年人扎根乡村的路径与方法,构建以乡村元素位载体的可持续生存体系。
点评人
潘家恩 副教授,重庆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重庆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自2001年起参与当代中国乡村建设实践十七年,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执行创办人之一,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重庆区域统筹。在Cultural Studies、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台湾社会研究季刊》、《二十一世纪》、《开放时代》、《人民日报》等处发表文章60余篇,主编《中国乡村建设百年图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网站:
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