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第六届爱故乡大会|论坛一: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脱贫创新
编者按:
2018年11月23-24日,第二届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论坛暨第六届全国爱故乡大会于西南大学顺利举办。来自北京、重庆、福建、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专家学者、一线实践者近400人参与会。从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乡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案例。
为了展示各地爱故乡的具体实战经验,11月24日,大会举行了主题为“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脱贫创新”、“乡土景观与乡村规划设计”、“基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与三产融合”、“新时代·新文艺”、“社会企业的本土化探索”、“生态乡村与全域旅游”、“人才振兴与教育转型”的八个分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为学者和基层一线工作者,围绕八个议题进行了精彩的研讨发言。演讲嘉宾有激情,与会听众有热情,现场讨论激烈,大家收获良多。
主持人
本论坛由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的詹玉平老师主持。他指出,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重庆所在的西南地区是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地方,那么,民族地区如何把本民族的文化和智慧,与国家乃至社会的乡村振兴、生态发展、脱贫攻坚等主题结合起来,这是本次分论坛要探讨的重要主题。
发言人
哈尼族文化保护与社区传承
首先,云南勐腊县哈尼学会会长王明生、云南勐腊县哈尼学会副秘书长先甲共同分享《哈尼族文化保护与社区传承》,向我们展示了哈尼族的文化保育经验。
王明生会长言明了成立哈尼学会的初心,他们一行人以修家谱的名义,自费地走村串寨做文化调查,最终发现,民族文化的根出了问题,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消亡和被人们所遗忘,为此,他们决定成立哈尼学会,保护与传承哈尼民族文化。
先甲副秘书长详细地介绍了哈尼学会开展的各项工作,具体包括重新开展传统祭祖节日活动,特别是重塑传统头人的地位,由他主持祭祀仪式,唤醒村民的社区记忆;恢复传统古歌和敬老仪式;动员村民打扫村落卫生;组织孩子做志愿者等。总体来看,目前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村寨故事村民讲
贵州乡土文化社社长李丽带来了《村寨故事村民讲》的主题演讲。她认为,村寨文化的主体不是外来力量,而应该是村民自身,要引导村民参与进来,实现村寨文化的自我认知和自主表达。她结合村寨联盟及首届乡村音乐节的活动案例,指出村寨的知识是经验化的,而在信息发达的时代,每个村民基本都有手机等信息设备,村民可以借助这些媒介参与文化传播,对于外部机构或组织而言,只要顺水推舟,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即可。这启示我们,要明确村民的主体地位,并处理好外部力量与村民在共同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和关系。
民族文化根基是社区发展的动力源泉
广西凤山县扶贫办退休干部牙祖团作了题为《民族文化根基是社区发展的动力源泉》的汇报,分享了位于广西西北部山上一个名叫“那莫屯”的小村寨的故事。“那莫屯”从2012年开始全面禁止化肥农药,并走上生态农业的探索之路。在政府的指导下,村民保护老品种,实行多品种轮作、间隔种植,实现人工耘田护理,对于病虫害,主要使用烟叶水等生态方式进行处理,整个村落的环境变得优美,人们的经济收入也有了较大提升。那么,为什么这个小村寨能够完成向生态农业的转变呢?牙祖团先生给出了答案,他指出,该村的传统农耕元素得到较好的保留,例如许多新建民居的一楼依然是牛栏,村民保持着割草垫栏沤肥的习惯,他们乐于从事土布生产,喜欢唱民歌,对祭祀活动的参与度较高等,这些均是有利的条件。在结束时,他强调,要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以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大理周城扎染调查
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郭凌燕老师则从学理的角度分享《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大理周城扎染调查》。她首先介绍了案例的基本情况,指出扎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伴随着茶马古道的兴起,大理逐渐进入经济体系当中,在周城适合种植用于扎染的原料,以及大量商帮的出现有助于布匹运输等条件的共同催化下,周城的扎染产业可谓十分发达。基于该案例,郭凌燕老师提出了扎染产业经历了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过程。去地方化指改革开放后,由政府主导的扎染厂纷纷成立,周城呈现户户扎染的局面,这进一步开拓了国外的市场,但是为了适应世界市场的需求,一些民族特色和传统手工技艺被抛弃,同时也带来了化学染、村庄凋敝等问题。再地方化指扎染重新回归社区日常生活,它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推出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在国家与政府的支持下,传统扎染实现复兴,成为当地村民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鉴于各位分享者的精彩发言,听众的提问变得十分踊跃。
有听众提问,哈尼族案例中提到重塑了民族头人的形象,那么这些头人在后来的发展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以及他们与村内的政治领导人之间会存在冲突吗?先甲老师回应道,头人的作用是选村立寨,主要负责文化领域的活动,因此与政治领导人是不冲突的,此外,他还提到,头人的产生方式是世袭的。
部分听众对李丽老师的音乐节案例十分感兴趣,问道政府部门是怎么看待音乐节的?李丽老师表示,政府对音乐节的态度是支持的,但也保持了一定的距离,给予联盟自主权,所以最终活动办得很成功,既符合政府需求,又能体现村民的主体性。
另有听众提出,在广西凤山的案例中,待生态逐渐恢复以后,野猪和野鸡的数量可能会变多,那么应该如何应对?牙祖团老师指出,野猪的数量并不多,但野鸡的数量确实多了,目前主要的处理办法是村民一大早在田地里把它们赶跑。
点评人
最后,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李姗泽教授对本次分论坛作了深刻点评。她认为,本论坛的四个主题分享,既涉及实践,也涉及理论,把民族文化传承的经验和困难都呈现出来。对于西南地区,虽然文化元素比较多元,但人们依然能和谐共处,具有包容性,各民族是在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框架中获得发展机遇。她指出,在未来,我们要处理好三组关系,即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和脱贫创新目标。
(文字整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苏志豪)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
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