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第六届爱故乡大会|论坛二:乡土景观与乡村规划设计
编者按:
2018年11月23-24日,第二届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论坛暨第六届全国爱故乡大会于西南大学顺利举办。来自北京、重庆、福建、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专家学者、一线实践者近400人参与会。从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乡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案例。
为了展示各地爱故乡的具体实战经验,11月24日,大会举行了主题为“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脱贫创新”、“乡土景观与乡村规划设计”、“基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与三产融合”、“新时代·新文艺”、“社会企业的本土化探索”、“生态乡村与全域旅游”、“人才振兴与教育转型”的八个分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为学者和基层一线工作者,围绕八个议题进行了精彩的研讨发言。演讲嘉宾有激情,与会听众有热情,现场讨论激烈,大家收获良多。
发言人
基于在地性解读的巴渝乡村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来自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副教授谷光灿首先为大家分享的是《基于在地性解读的巴渝乡村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她为大家介绍了巴渝风景园林遗产的三大类型,即名川大山、历史园林、村落与村镇类。而村落与村镇类景观知名度和保护力度都不高。她认为巴渝乡村风景园林遗产的定位可以用一个日本词语表达——“形见”。
谷老师认为,对村落与村镇景观的在地性解读非常重要。她为大家列举了重庆北碚蔡家的规划设计。曾经被称为北碚粮仓的蔡家被林立的高楼取代,成为一个新的蔡家。老蔡家人对蔡家的集体记忆并未体现在蔡家的建设中:中央公园的一马平川,行道树一成不变,曾经的河流、水系、稻田却不见了。
如何重建乡村风景园林的在地性,实现可持续发展?谷老师认为其关键在于“社区设计”。在新时代城市化现代化背景下,如何调节复杂地理条件下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新的生产、生活与情感关系?社区设计实质上是一种认识了社区动态发展本质的设计。她为大家介绍了重庆市北碚区的同兴古镇,无论是同兴美岸环保志愿活动,还是同兴老街街服,还是摇滚旗袍音乐节,都展现了人与老街发生了新的关系,人与自然、老街的关系重新密切。
术业之道:论乡土景观的中国传统
接着,四川美术学院的张颖老师为大家带来《术业之道:论乡土景观的中国传统》的演讲。她提到目前的景观设计常用西方舶来的那套东西,但在中国的家国之间,“乡”是非常重要的。乡土景观是家园的“骨血”,她认为乡土景观有地方性,各地不同,也有地方感。
作为人类学者,2014年年初,她到贵州的龙潭村,深入村落四年多,进行多次田野调查,会议上她为大家详细地解读龙潭村地文化的起源和传统。作为具有700年历史的传统古村落,龙潭村它的历史文化传统到底是什么?游客们因为不能发现村落的民族性符号不愿再来游玩,怎么办?为什么村内丹砂文化倒被政府悬置起来?这或许不是龙潭村独有的问题,外部设计与村落的主体性之间总是存在张力。张老师认为“亲亲之为乡,生生之为土”,希望大家能够对村落传统文化提高关注。
用母语建造
华中科技大学的刘拾尘老师则为大家讲解《用母语建造》。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刘老师对传统工艺十分重视,也对传统文化的失传感到遗憾。传统村落的保护在现实过程困难重重,一不小心就会被破坏。其中关于传统工匠的保护就更容易被忽视。他提到传统的老工匠没有建筑资质,容易被排除在现代招投标体系之外,并且后继无人,所以亟待抢救。他认为我们保护建筑学的母语,并不仅仅是一个乡建的问题,我们要像乡村学习,不是乡村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乡村。
天地人神的和谐:乡土景观与乡村社区营造
本论坛的主持人,贵州师范大学的刘娟娟老师为大家带来《天地人神的和谐:乡土景观与乡村社区营造》。她认为苗侗寨的乡土景观体现了天地人神和谐的图景,比如黎平的黄冈村的鼓楼,肇兴侗寨等等。设计规划要做的是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要建立健全可持续的社区食物系统;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体现在包括村社的公共空间、歌谣、乡村互助等各个方面;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则要注意保护村落中的仪式活动、拜祭庆典。
她认为乡土景观阐释了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根源而不是资源,展现的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态景观,是生态文明的体现。社区营造要应对好资本主义的冲击,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以及居住地的美好不能被忽略。
我们到底要什么设计
仁浩设计创始人刘俊从两个追问“什么叫设计?设计是什么?”开始,为大家讲述《我们到底要什么设计》。刘设计师认为中国只有“营造”而不是“设计”。当前的设计发展有三座大山:资本的干扰;设计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中国设计的主体性的确立。他认为设计有三个阶段,而能量设计是最高阶段,是华夏文明的精髓。
人类创造了资本,却被资本异化。知识体系的西方化,教育制度的产业化……西方式的发展道路存在很多问题,而中国华夏文明的精髓值得我们去探索挖掘。他尊崇“仁爱立德,浩气养正”,用“天地人“的观念融入设计,讲究能量的流动。他认为设计做的不是生意,而是生活。空间就是能量,天人合一才是中国的精气神所在,是中国的景观设计的核心。
在论坛最后的互动环节,听众提问刘拾尘老师:以前和现在的农村都是一个集合体,避免不了西化和时代的进步,我们能回到我们年代的乡村建设?做乡村的景观设计能不能做一个“离你不远的设计“?刘拾尘老师回答说,今天时间有限,PPT内容有限没有办法太细致。他认为其实今天的传统不是过去的传统,设计还是要跟上今天的时代,做传统工匠的目的并不是说停留在过去,比如大家在做榫卯结构的现代化。我们需要现代化,但是我们不是伪造过去,我们是回到未来,要包容先进的技术。大众默许了过去的技术是落后的,但是实则不然。正如传统的风水理论,用科学理论是有其道理的。
另一位听众对刘俊老师的能量设计表示认同,他提到现在很少有人去理解我们的传统文明和文明承载的能量信息。希望在这次活动过程中,大家能够有所感知。他认为华夏文化只有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能够去感应去传承,希望我们能以爱为核心,为乡村建设助力。
最后刘娟娟老师总结到,无论传统和现代,一个好的设计都是要注入情感的。
(文字整理: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裴雕)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
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