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第六届爱故乡大会|论坛三:基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编者按:
2018年11月23-24日,第二届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论坛暨第六届全国爱故乡大会于西南大学顺利举办。来自北京、重庆、福建、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专家学者、一线实践者近400人参与会。从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乡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案例。
为了展示各地爱故乡的具体实战经验,11月24日,大会举行了主题为“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脱贫创新”、“乡土景观与乡村规划设计”、“基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与三产融合”、“新时代·新文艺”、“社会企业的本土化探索”、“生态乡村与全域旅游”、“人才振兴与教育转型”的八个分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为学者和基层一线工作者,围绕八个议题进行了精彩的研讨发言。演讲嘉宾有激情,与会听众有热情,现场讨论激烈,大家收获良多。
主持人
第三分论坛由重庆师范大学社工系系主任周绍宾老师主持。他开宗明义,指出对我国而言,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一个重要的思考便是如何推进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接着他重点介绍了本论坛的四位讲者,认为讲者的组成是很有意思的,有湖北的、重庆的、四川的,此外,其中两位来自学术界,另外两位来自实践界,这种跨地域、跨领域的对话必然会很精彩。
发言人
还权、赋能、归位——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成都实践
首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原所长郭虹研究员作了题为《还权、赋能、归位——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成都实践》的汇报,系统介绍了成都改革的优秀经验。她认为,社会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治理落地的关键是加强社区治理体系的建设。在成都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试验中,“还权”、“赋能”和“归位”是改革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她进一步说明了这三个原则的含义,指出“还权”是保障基层群众的自治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权力;“赋能”是赋予居民在社区公共事务中的参与能力和管理能力;“归位”则指各方力量各归其位,进而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在这三者中,“还权”是前提,“赋能”是基础,“归位”是目的。这种认识是十分深刻的,也对其他地区的管理改革提供了借鉴。
战旗实践:文创旅发展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片区党支部副书记黄真带来了《战旗实践:文创旅发展》的演讲。战旗村曾被习主席考察过,是“明星村”,其建设经验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黄禛副书记向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妙,他指出,在众多原则中,首要的是坚持党建引领。在产业发展方面,要以现代农业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坚定落实生态宜居要求,全面治理污染源头,实行垃圾分类制度,垃圾除了转运外,还应该做处理端的尝试。此外,还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城乡文化交流。
改善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重庆市九龙坡区彭镇真武宫村党支部书记孟长春则分享了《改善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孟长春书记所在的村落在过去是十分贫困的,据统计,2010年整个村的集体收入为0,人们出行走的是泥土路,生活条件极为恶劣。转变发生于2011年,孟长春书记逐渐引进了26家企业项目,在村内发展农业和旅游产业,村民通过出租土地或是在企业项目中打工,经济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也开始愿意重返乡村,截至目前,村集体收入每年能达到100万元,村道也变成了水泥路,村落重新焕发了生机。孟长春总结了成功的秘诀,他认为,在产业发展方面,要注重引导各个企业项目之间相互合作,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弘扬家风、评选乡贤等方式,提高村民的素质,这两者共同构成乡村发展的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社会治理
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狄金华教授则分享《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社会治理》,对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作了梳理,从历史中获得启示。为什么当代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呢?他总结为三个原因,第一,产能与金融的双重过剩,第二,城市经济风险性增加,第三,中产阶级的崛起与个性化消费需求增长。通过追溯历史,传统的农村社会治理是简约型治理,主要依靠宗族、地域力量通过家规和乡约来实现治理。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农村社会及其治理呈现新的特征,例如农民私人生活的复兴,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农民广泛的社会流动,这些因素形塑了政府的强治理,在乡村中更是呈现出混混治村、富人治村等不良现象,这启示着,在土地细碎化的小农经济上难以建立一个法治化的治理。结合当代的情况来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不良的,中央追求稳定,但中央对地方的压力型结构,以及晋升锦标赛的要求依然没有变化,地方政府为了生存,只能追求财政预算外的收入,特别是转为发展土地财政和金融财政,这均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导火索。在分享的结尾,狄金华老师提出两条建议,那就是给基层放权,以及重建集体经济。
最后,周绍宾老师对每个老师的主题分享作了简单点评,并主持了提问环节。一位热情的听众发表了感想,她认为,当前的乡村建设有四个流派,具体是官方派、学院派、民间派和农民派,但这四个派之间各干各的事情,希望未来四派能融合起来,共同推进乡村振兴事业。有听众对狄金华老师的分享仍感到意犹未尽,问道,产能过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是结构过剩?农村是不是能够承接这些产能?这些产能下沉到农村的渠道是什么?狄金华老师回应道,确实,过剩是一种相对过剩,具体指部分产品是过剩的,实际上能看到新一轮往农村所做的基层设施的投入,其实是把建筑能力、生产能力、金融能力转向农村,进而消化城市的产能。
(文字整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苏志豪)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
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