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第六届爱故乡大会|论坛五新时代·新文艺
编者按:
2018年11月23-24日,第二届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论坛暨第六届全国爱故乡大会于西南大学顺利举办。来自北京、重庆、福建、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专家学者、一线实践者近400人参与会。从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乡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案例。
为了展示各地爱故乡的具体实战经验,11月24日,大会举行了主题为“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脱贫创新”、“乡土景观与乡村规划设计”、“基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与三产融合”、“新时代·新文艺”、“社会企业的本土化探索”、“生态乡村与全域旅游”、“人才振兴与教育转型”的八个分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为学者和基层一线工作者,围绕八个议题进行了精彩的研讨发言。演讲嘉宾有激情,与会听众有热情,现场讨论激烈,大家收获良多。
主持人
论坛五主题即为:新时代•新文艺。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郭春林教授主持。郭老师首先介绍了上午发言的各位嘉宾及发言顺序。
发言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赵月枝发言题目为《让文化重振乡土:浙江缙云乡土文化复兴案例分析》。赵教授首先阐释了对乡土文化的理解,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世界历史意义和基于乡土文化自信的民族文化自信。她讲到,“时间开始了”,就是创造新的文化。接着以缙云乡村春晚为案例来说明上述理论。乡村春晚是“从城市优质元素互动促进的文化春晚”,很有特色,体现了参与性、群众性、集体性和业余性,改善了村貌乡风。这是“我们的节日”。村民自编自导自演。更重要的是,乡村春晚背后的县域文化复兴。缙云县从皇帝文化到宗族文化的复兴,重新构建了家国认同意识。其他还包括宗族文化、戏剧文化、老百姓自己的文化等。
北京皮村文学小组成员李若分享《新工人写作的故事——我们为什么书写》。李老师讲到,我们每个人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有使命的,而自己的使命就是深入这个时代,记录这个时代的农民和进城务工者的遭遇。农民干苦活干累活,但没有话语权。她希望更多人正视农村的各种问题。自己曾写作《八个农村老家的真实故事》发在网易上。要确立书写的意义,尽管说真话不易,但初心不改,会继续写下去。
“鱼鳞滩往事”公众号发起人、主编付海鸿老师分享的是《让回忆有温度——川东北乡土文学的自媒体写作》。2014年发起公众号,2015年在国外,拉开距离更增加对故乡的认识,慢慢结识更多朋友,把这个公众号平台打开了。做公众号有很多收获,从一个人到一大群人,从鱼鳞滩一个村到很多个村子。广义的文学写作包括扎根乡土的文学叙事和文艺实践。“鱼鳞滩往事”写作栏目包括村庄文学志(大理、苗疆、津沽、钱塘等不同地域的作者和书写);乡土植物志;人事随笔栏等。此外还举办读书会和乡土风物考察等活动,连系更多人关注家乡。近来,举办了爱故乡·大地民谣音乐会;为外地与本土爱故乡人士牵线搭桥;读书分享会。未来期待依托公众号,与爱故乡人士合作,办鱼鳞滩村晚;考察母亲河;建立村落联盟。
匠心读书会的甘灵辉老师分享《传播乡土之美,掀起乡建之源——书写的力量》。乡土书写的意义何在?因为我们对乡土的热爱,因为忧患不得不担当一种责任。乡土书写不仅成就个人,还能够开启新时代文化的大门。接下来,甘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乡建道路 :从无意识“乡建”到半意识,再到有意识的行动,从而推动地方发展。最初的书写源于回忆,小时候的各种故事,唤起自己的灵感。从诗歌书写开始,到举办读书会,搞田野调查活动。有意识乡建:写出现状,抛出问题,唤醒普世之忧患。以书写参与全社会乡建热潮。
西安外国语大学王昱娟老师分享的是《爱故乡文学小组的陕西实践》。梳理了历史与现状之后,王老师讲到:1.作为背景的“陕西文学”,源远流长,有很多积淀,很多关注乡土的作家;2.“业余作家”的乡土写作,出于爱好,比如洛南文学小组“为风为雨为花朵为故乡和童年而写作”;3.“新媒体时代”的联结;4.陕西爱故乡文学小组的具体实践。包括举办各类活动、编写文集、做人才培养培训班、爱故乡文学小组孵化路径探讨等等。最后从新媒体角度分析了乡土写作的特征。她说,乡村需要文学,文学更需要乡村。
天台山文化及和合文化研究者徐永恩老师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谈到和文艺的结缘以及对文艺的执着热爱。他参加宣传队,自编自演一些节目,大学时喜欢电影剧本。2007年,家乡民俗协会成立,有机会出演“村主任”。这部电视剧反映了时代面貌,起了先导作用。那时候以农村年轻人为骨干,但如今年轻人越来越少,台上没有朝气蓬勃的面孔。这样下去,农村振兴是有很大问题的。自己利用暑假培育孩子们,除了写作,更多是了解农村,懂得农村是个广阔天地。我们新时代的东西,如果和农村的东西结合,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张晓桐分享的是《影响应该传达谁的声音,为谁服务?》。她认为村民影像的参与式行动本身就表明:影像不单纯是一种信息,应该赋予村民一种声音。而乡村之眼,就是乡村的眼睛,希望把影像的技术交给当地人,透过当地人的视角来观察和记录他们的生活。张老师给我们播放了藏族牧民兰则的纪录片《牛粪》《鼠兔》。乡村之眼希望通过影像的手段激发社区内生的行动,用影像増能赋权,为乡村和农民带来新的活力。
河南灵宝市弘农书院的任自锋、齐红霞为大家介绍了弘农剧社的发起和具体情况。今年编演了《弘农儿女》,已在各个村庄演出多场。剧作是一部与时俱进的现代地方戏。剧情亮点有:挖掘村庄年轻人;发现村庄好媳妇好婆婆好孩子;带领贫困户表演节目,文化脱贫,找到自信。接着介绍了每章剧情并朗诵《乡村与弘农》。他们深切期望通过宣传和努力,让更多人幸福,合作起来让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共赢,促进乡村振兴。最后,剧作导演齐红霞还给大家表演了剧中的一段唱词。
新工人艺术团,爱故乡艺术团团长孙恒说,为什么要做大地民谣?现在提乡村振兴,我们是以文化的形式来参与。看到城里人的文化艺术节,就考虑举行来自于中国本土的、基层的、大众广泛参与的文化艺术活动。大地,是基于我们脚下的土地。民谣,是来自于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发出的声音。现在有三种形式:唱谈会,一般在高校或社区,有交流和探讨;大地民谣音乐会;大地民谣音乐节。他认为,现在的很多艺术都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脱离了出来,而大地民谣就是要重新回归到田地,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演出过程中很多有意思很多感动人的地方。用音乐去激活每个人的活力,心灵复苏带动更多的人,连接更多的心灵。孙老师还谈到村歌计划,每个村庄都可以发现文艺骨干,形成自己的文艺队,形成村庄自己的文化。大地民谣具有包容性,学习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还要回到当下,回到我们这个时代,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台湾作家蓝博洲讲到文学艺术和宣传口号是不一样的,怎么去写也是一个问题。少年时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开始大量的阅读文学作品,和社会有很多接触。作为另类的写作者,确立了自己写作的态度和使命。希望自己的作品让读者汲取到生活下去的力量。自己有能力去写去演去说,就要帮助别人去写去说。我们这些文化工作者怎么发展下去?当你面临不同的人群时该怎么做?用自己的努力去主动占据更多位置。
点评人
论坛最后,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何慧丽教授做点评。她先带领大家学习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写下的一段话:中国农耕社会有个基础,叫叶落归根,构成社会的有机循环。这一循环里,人们小心伺候土地,尽力保持土地肥力,以利作物生长,满足生活之需。生活中的所有产物,即便弃物,也都加入循环过程,如落叶化作春泥......何老师认为天长日久,这一循环滋生出一种情感,桑梓情谊,形成告老还乡的传统。华侨飘洋万里,锱铢积蓄都寄回家,死后也要回乡安葬。何老师说今天上午的分享者可分为三类人:有理念在行动;NGO和其他公益组织;劳动者。今天真正的“述说者”是那些说话很少的劳动者们。社会学应是来源于我们自己的道统。天地人齐一,生态文明时代是一种否定之否定。历史和地域是两个很重要的纬度。新时代、新文艺是忠实于生活。乡村文艺就是延安精神,太完美了也没有意思。文艺来源于生活,是大众的、生态的、科技的文艺。
郭春林教授总结道:新时代、新文艺,其实我们还讲到了很多新文化。新时代仍有时代之恶,这是我们不愿意去拥抱的。新文艺要做什么?回应和处理这个时代之恶。现在的高校研究者非常学院化,但没有民众你那些知识都是无效的。就像马克思说的,重要的不是解释这个世界,重要的是改造这个世界。这需要每个人都去努力。文化是一种过日子的方法。
(文字整理:崔国辉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
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