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第六届爱故乡大会|论坛六 社会企业的本土化探索
编者按:
2018年11月23-24日,第二届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论坛暨第六届全国爱故乡大会于西南大学顺利举办。来自北京、重庆、福建、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专家学者、一线实践者近400人参与会。从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乡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案例。
为了展示各地爱故乡的具体实战经验,11月24日,大会举行了主题为“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脱贫创新”、“乡土景观与乡村规划设计”、“基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与三产融合”、“新时代·新文艺”、“社会企业的本土化探索”、“生态乡村与全域旅游”、“人才振兴与教育转型”的八个分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为学者和基层一线工作者,围绕八个议题进行了精彩的研讨发言。演讲嘉宾有激情,与会听众有热情,现场讨论激烈,大家收获良多。
主持人
论坛六的主题即为:社会企业的本土化探索。由云南古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邹长斌老师主持,他首先介绍了论坛的具体活动程序。
发言人
历史上的中国社会企业:民生公司与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
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杜洁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经验。首先,杜老师讲到我国“生态文明”战略转型中社会企业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中国社会企业的历史渊源。社会企业具有本土文化传统,我国清末民初很多成长起来企业的本身就是社企。杜老师还介绍了中国企业不同于西方企业的发展逻辑,以及形成条件、内在特点。最后以张骞的民生企业和卢作孚的民生公司与北碚乡村建设为案例,谈到他们的创办经验,以及对中国本土社会企业的启示。
社创新时代:回归我的生生之道
社创之星的陈迎炜老师分享的是《社创新时代——回归我的生生之道》。作为一个创业者,也可以是一个幸福的创造者。当今经济最大挑战:空心论。传统思维走到了最大的断崖年,一切总在向外求。社创企业解决社会可持续的问题。陈老暗示阐释了公益与商业的融合之道,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平衡。接着为我们展示了社会企业能级图:解决社会变革,超越障碍和系统变革,文明跃迁。三圈图:幸福生产力=我的核心IP。她认为,社会企业是可以和幸福创造划等号的。
城乡共营——国仁乡建的社会企业实践
国仁乡建社企联盟的秘书长黄志友老师分享的是《城乡共营——国仁乡建的社会企业实践》。何为经济?中国文化语境下,是一种经世济民的精神。黄老师介绍了联盟的历史由来:2004--2007年,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阶段;2008至今,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阶段,构建城乡对接产业模型,搭建城乡互助合作平台;2012至今,爱故乡活动,跨界联合,助力乡村振兴;2018至今,国仁社企联盟的成立。从公益到社企,以乡土文化为灵魂,生态技术为骨架,经营管理为血脉。
猪窝咖啡的故事
云南古秾邹长斌老师分享的是《猪窝咖啡的故事》。他用生动形象的图片为我们介绍了云南昆明光崀村的老房子变形记。经过周密策划,老房子和猪窝变成民宿和咖啡厅。新居民和老村民互动合作很多。改造过程中几乎没有垃圾产生,超过70%为废旧材料再利用。房顶建成会议和活动集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邹老师说,我们在乡村里创造了不一样的美丽。除了猪窝咖啡馆,还要做创客工坊和书院。
那一抹蓝——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大理蓝续绿色文化发展中心的张斌老师分享了《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传统技艺的衰落,带来了村落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作坊数量减少,产品质量差、类型单一,人们幸福感缺失。因此夫妻返乡做白族扎染传承。以在地传统手艺的再生作为载体,致力于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技艺更有生产力。项目:以扎染为主的在地文化体验,出品美好的扎染文化物件,乡村生态文化资源再造,建立社区学堂。
沃土社会企业模式探索——重建人与土地之间的链接
沃土工坊技术总监彭月丽老师分享的是《沃土工坊:十年砥砺,初心犹在》。“沃土”包括三个工作版块儿:食物体系流通平台、可持续农业技术传播、从业者人才培养和可持续生活理念传播。接下来介绍了沃土发展历程。沃土工坊的社企模式:定位是高品质生态食品流通平台;愿景是让生态食品成为主流;模式是线上电商+社区体验店。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包括提供技术支持、传播和培训。区域互助共学:田间学校。沃土农耕学校北方校区,包括1-2年学习计划。课程体系,生产生活和生命教育相结合。
城市更新中的微田园
上海城市微田园运营总监袁清华老师分享的是《城市更新中的微田园》。在城市开展农耕活动需要知晓城乡的阴阳关系,明白微循环思路。设计思维:设计并非简单美化,而是选择去解决问题。强调社区参与,居民共建共治共享。袁老师讲到能力建设:技能、环保、创意;制度建设:融合、可持续;空间建设:私人空间-公共空间-公共话题,环保功能、文化、教育及美化功能。微田园的元素包括都市田园、废物利用等等。困难与反思:空间的使用权限导致公共空间功能不丰富。最后,袁老师为大家展示了几个案例:疗育花园,零废弃花园,陶瓷旧楼焕新颜,社区园丁(都市万花筒、都市农夫、都市鲁班、都市花匠)。
七位老师分享完毕之后,和现场与会嘉宾互动,共分为七个小组,分别就所讲的议题进行探讨,并推荐代表上台做简单汇报。
点评人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董筱丹老师做总结点评。社会企业是什么?董老师认为,需要增加一个责任的纬度。她从学理角度阐释了社企所包含的重要涵义,从历史角度梳理了我国企业形成和发展历程,从而区别和强调了我国企业的特点,强调重大社会责任。化学化农业造成了很多生态问题。民间的文化形式是多样的,最丰富的色彩在乡村,可以滋养城市,二者是互助关系。我们今天的探索不是小众的,而是增加了很多其他纬度。
(文字整理:崔国辉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
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