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第六届爱故乡大会|论坛八 人才振兴与教育转型
编者按:
2018年11月23-24日,第二届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论坛暨第六届全国爱故乡大会于西南大学顺利举办。来自北京、重庆、福建、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专家学者、一线实践者近400人参与会。从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乡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案例。
为了展示各地爱故乡的具体实战经验,11月24日,大会举行了主题为“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脱贫创新”、“乡土景观与乡村规划设计”、“基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与三产融合”、“新时代·新文艺”、“社会企业的本土化探索”、“生态乡村与全域旅游”、“人才振兴与教育转型”的八个分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为学者和基层一线工作者,围绕八个议题进行了精彩的研讨发言。演讲嘉宾有激情,与会听众有热情,现场讨论激烈,大家收获良多。
发言人
培育开放包容的乡村振兴人才体系
论坛八上,重庆市城口县委组织部李福科部长首先为大家带来《培育开放包容的乡村振兴人才体系》。李部长打破大家对党政干部的刻板印象,从党政干部的角度谈他所理解的乡村振兴人才体系。他认为目前乡镇政府干部和村干部都未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职能,“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的政策话语的改变,意味着治理的转变,也意味着当前亟待开放包容的乡村振兴人才体系。
村干部和村内能人是乡村内部力量的觉醒,与此同时,也需要注重引入外部力量,如引进高校青年进行社会调研,政府购买服务等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处理好外部力量在融入本土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问题。他认为乡村治理要实现从单纯靠党政干部向依靠党政干部、村内能人以及外部力量转变,要从发展经济产业的单一模式转变为综合性的,多样性的发展模式。
如何培育这样的一个人才体系?李部长认为首先是人才的组织化。村两委、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三者形成一个三角形结构,能够降低外部人才进入城口县的成本和困难。其次,是内部组织的专业化以及建立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当前的技术发展为培育乡村振兴的人才发力
以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智惠乡村志愿服务中心副主任卞绍莉从志愿服务的角度讲述如何《以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如何去挖掘?卞主任认为解决问题的基础是人才。智惠乡村志愿服务通过动员社会资源进入乡村,让青年学生以志愿者的形式,在调查摸底后进入乡村进行调研以及志愿服务。志愿者人群普遍素质较高,专业领域广泛,且处于非利益相关身份,能助推乡村经济发展、生态建设,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以及乡村治理,实践中智惠乡村志愿服务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美丽乡村大学与“三农”工作队伍培养》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作为河北馆陶县美丽乡村大学校长,刘兰山校长向大家介绍了《美丽乡村大学与“三农”工作队伍培养》。美丽乡村大学2015年筹备,2016年开始招收毕业大学生进行一年半的培训学习,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目前已培育出两批学生在乡村中工作。“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大学的课程设置中不仅有省市和高校中相关领域的领导专家做路线上的引领和指引,还有在基层中实践的干部分享经验,加上军事化的管理,刘校长笑称美丽乡村大学是岗前培训班。经过两年半的探索,美丽乡村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也开始发挥作用。
兼善社区文化课堂的探索与经验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副主任周鸣鸣分享了《兼善社区文化课堂的探索与经验》。作为卢作孚研究中心副主任,周老师深受卢作孚精神的影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兼善文化课堂”项目从2006年北碚农村教育调研开始,至今已经历了持续十余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周老师认为兼善文化课堂目前仍然属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等待完善。
大学生返乡的“得”与“失”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云南剑川县沙溪源乡村合作中心的返乡大学生刘龙凤用自身经历告诉大家《大学生返乡的“得”与“失”》。马坪关村地处偏远,基础设施发展缓慢,生长于此的阿凤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两年后,回到了家乡成为返乡青年。她认为村里所有工作的起点都必须是基于村民的真实愿望和诉求,所以曾花了六个月的时间通过入户调研充分了解村民的诉求,也重建了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在组织化和社区活力建设中,村内成立了亲子阅读小组、村民合作社、舞蹈小组等组织推动社区自组织的发展,丰富社区活动的同时挖掘社区领袖。与此同时她还推动了村内的村民文化建设,做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在村民能力建设中,马坪关村结合村民学习的兴趣和需求,匹配城市资源,经过培训后的村民回到村庄会为其他村民继续培训,“走出去也要走进来”,马坪关村也会邀请专业力量走进马坪关进行培训。
阿凤认为在马坪关的发展中,自己的角色是陪伴而非主导,政府帮扶及社会力量也给予了马坪关很多帮助。最后,她总结到:“得与失”在更高的意义上都是得到。
当代乡村建设人才培养总结与反思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作为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北京梁漱溟乡建中心青年培养负责人梁少雄为大家带来《当代乡村建设人才培养总结与反思》。他为大家介绍了当代乡村建设六大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城市新工人群体觉悟;青年学生的实践教育;生态农业/城乡互动/公平贸易;爱故乡,文化复兴;发展中国家话语体系的建构。注重解放乡建青年自我的梁少雄认为,乡村振兴是以乡村为载体的可持续生活的振兴,乡村振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大部署。而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教育,是智慧的积累,是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寻,是生命存在的本源。食品安全、环境问题,教育问题和医疗问题成为当代人生活的共通的痛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乡村的文化价值是很值得我们去挖掘和传承的。他认为影响青年成长的三个层次是思想认识、文化价值、经验技能,年轻人应该以生活的心态扎根乡村,没有光环,没有悲情。
几位分享者的精彩分享让听众们都有所感悟,互动环节好不热闹。曾作为十二期农村可持续发展青年人才计划学员的傅艳吉目前在重庆市城口县沿河村工作,对于少雄哥的分享她很有感触,人才计划的一年驻村实践中她脚踩土地,收获很多,也相信自己还能做乡建到2050年退休。听众姚克俭提问分享者:“如何看待青年返乡的条件,以及如何引导青年人返乡并且持续坚持?”。返乡大学生刘龙凤认为自己回去是因为对家乡的热爱,乡村振兴需要外部力量与内部力量的结合,但是内部力量一直没有壮大起来,出于机缘自己就返乡了,虽然没有太多乡建经验,但是自己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成长了许多。她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总有一天会开花。梁漱溟乡建中心的梁少雄认为,对“返乡”这个概念的理解要宽泛一点,中国的返乡青年都很辛苦,重要的是要想在一个地方安定下来。
点评人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最后,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潘家恩老师进行总结,他认为这组的发言有个特点:都不是说说而已,都是实践者。面对今天的乡村振兴,他希望大家要敢于去想象和创造。他说,谈农业、谈合作社,很少有会议去谈人才。“一懂两爱“的提出,不仅仅是书面描述,而是带有温度和情感。但是一年多了,真正关于一懂两爱的讨论是很少,”爱农民、爱农村“在城市导向的价值观下显得尤其难以实现。他认为高校应该承担起让年轻人至少不困惑、不纠结的责任。如何坚持乡建?他认为乡建人要摆正心态,寻找伙伴,思想上要敢于走出去,接受不同的意见,与此同时要开放,不要把路越走越窄,乡建充满可能,世界上不止一种成功。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文字整理: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裴雕)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
爱故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