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影响及荣誉
经过四年的努力,“爱故乡”项目已成为全国知名公益品牌,得到包括学者、市民、大学生、农民、文艺工作者、媒体工作者、NGO从业者等不同群体的广泛支持,并先后荣获“第三届中国公益节2013年度最佳公益项目奖”、“责任中国2014·公益行动奖 入围奖”,得到包括CCTV《文化中国》、民政部《乡镇论坛》、《新华月报》、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中国扶贫》杂志、齐鲁晚报、中国社会报、《乡土慢生活》、福州日报、《中国财富》、南方都市报、中国日报、山西日报、参考消息、吾谷网等海内外近40家媒体的广泛报道。
寄语爱故乡
身落尘泥,心归故里。我们祖先留下的五千年农业文明,不能被我们这一代人这么容易地就糟蹋了,希望大家不忘我们的根。“爱故乡”强调乡土文化的保护,它本身是寻根的。爱故乡不是一个简单的理念,爱故乡应该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包括我们所有人在内,都应该使自己曾经作为故乡的地方,保留原来的那些风土人情,那些风光地貌,那些乡亲们的生活。只有这些都在,我们的爱故乡才不是一个淡淡的乡愁,而是一个真实的、我们自己融入故乡的文化历史过程。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爱故乡倡导把城市和乡村重新统一起来,提醒所有人放慢脚步,回头看看故乡,重新思考生活的方向。只有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故乡,一起来关心、思考和推动故乡的发展,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才会有农业的美好前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三农”问题。
——兰思仁(林学家、福建农林大学校长)
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很多人都在讨论怎么样消灭农村。但是我认为中国的农村对中国文化的维续,对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中国社会的文化承续,主要是靠农村社会、靠农耕文明。假如没有农耕社会,农耕文明的持续存在、中国的社会将往哪里去,是一个非常未知不解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在当今这个社会里,如何去建立起大家对乡村、对故乡的感情,如何去通过各种行动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对农村社会的一种尊重和认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叶敬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
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脚下的土地,和土地上的文化与人民建立血肉联系,使之成为自我生命的底蕴与存在之根,这就能为以后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丰厚的精神的底子。
——钱理群(人文学者,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乡村是我们的老家:我们说到爱故乡,要回到故乡去爱它的什么?就是要爱它沉淀下来的文化和它还保存的一点点自然,以及自然中的生命。你的故乡是草木的家园,是野生动植物的家园。回到这种家园去,爱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从故乡出发去了解这个世界,去倾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他们的故事。
——刘亮程(乡土作家,新疆作协副主席)
虽然我们说乡土文化消失得太快,但是大家要知道“乡土文化的背影正是新故乡的正面”,我们的乡土文化没有走远,大家要把它找回来,大家要走近它、靠近它、学习它,这是重要的事情。我们是中国人,中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好的文化必然会给全球帮助。我们要有这样的观念去守住乡土的原真与善的传承,美的力量就出来了。有了文化、历史和美,雅俗可以共赏,城乡可以和谐,这就是我们的新故乡。文化不能头脚分离,今天的问题是我们把头丢在后头了,两只脚拼命往前走。我们要做肚子,把头脚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全身而行、面对未来。
——黄永松(台湾《汉声》杂志创始人、汉声文教基金会董事长)